张家界卫生

地方西医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0:1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三)地方西医
【民国时期西医】 1905年前后,始有芬兰传教士在大庸售西药。1916年建福音堂于大庸后,传教士给神职人员、教徒医治一般的小伤小病,不对外门诊。1930年后,永定镇中医罗石渠在南门口设门市,出售小宗中、西成药、碘酒、红药水、仁丹、万金油、济众水和抗疟药金鸡纳霜及牛痘苗等。1936年,澧县医生郭德山,为禁吸鸦片烟,来庸设戒烟医院,慑于社会上邪恶势力的威胁,郭遂在观音桥开办私立“生民医院”。开业初,民众对西医、西药持怀疑态度,仅驻军官兵、教师及政府官员上门求诊,地方上因刀、枪伤、醉酒、吐血等急症也有来求治者。后来该院开展种牛痘和一些脓疱切开引流、脂肪瘤切除、倒睫手术,又做一些自费戒烟的化验工作,如用硝酸银查尿,递减法注射吗啡戒烟等,始在民众中站住脚,县城附近和桑植乡下的病人,如尿道结石病也日夜赶来求诊,郭检查尿道结石已嵌在尿道口,只费举手之劳便取出结 石,病人感激不尽,西医始有信誉。1938 年,有何玛丽(基督教徒助产士)来庸, 在沿河街办私立伯利恒产科医院。吴传忠 办“仁术”医院。1939年夏,省卫生处 委县人聂遐仙为大庸卫生事务所长,药品 器材由省卫生实验处充筹,所里只有一些 红汞、碘酊、十滴水、抗疟药物和几把镊 子、注射器。仅有14个医护人员,经费 十分缺乏。1940年后,外地一些医生入 庸,孟体仁、田运干、余乐红、裴素君、 田德贤、马文、张经武、郭全生、陈自力 等人先后在县城内开办“体仁”、“协和” 医院和“德礼产科诊所”、“敬文诊所”、 “全生西药店”。他们多是一二人经营,经 费颇高。说什么“药无十倍不卖”。生民 医院的“六O六”针剂,进价5角至1元 (银元),售价则3~5元。伯利恒产科医 院接一难产,收费5~10元,故贫穷百姓 非急难病很少去求治。1945年抗日战争 胜利后,外地的医生先后返籍,西医只剩 一所卫生院和一个金生药店。到1947年 省列定县卫生事务所为丙等卫生院,人员 仍为14人。经费、器材缺乏,只设门诊, 无病床与住院病人,少量出诊只治小伤小 病,处理一般难产。主要业务开展免费种 牛痘、预防接种。1947年6月报表载: “本月日平均门诊人次为14人次强。”慈 利,清宣统三年(1911)基督教湘西信义 总会津兰医院派外科医生雅德(女)和邵 医生在慈利福音堂成立医务室,从此,西 医药传人慈利。民国30年始建的县卫生 院,设备简陋,只能门诊一般疾病。城乡 西医私人诊所5处,只为少部分人施治。 桑植,民国25年(1936),汨湖黎聚武迁 入县城东正街开设慈生医院,为桑植西医 之始。有医生3人,病床2张,内、妇科 疾病治疗药品几十种。民国29年(1940) 黎病故,医院停业。此年国民党县政府于 县城刘爷庙设立第一个公办医疗机构—— 桑植县卫生院。一任院长谭实,二任郑国 栋,三任茅友祥,四任柳君涛,五任黎慎 初,医生2~4人不等。医疗设备简陋,仅有2张病床、手提式蒸气消毒器及钳镊剪针线等。 【解放后西医】 1950年9月新成立大 庸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有副院长及医护人 员5人。1951年院内只能开展一般常见 病治疗及眼睑成形术,包皮环节术,脓肿 切开,拔牙等小型手术。1952年院址由 南正街屈家祠堂迁西中街天主堂内,设化 验室,开展三大常规检查,提高了诊断水 平。1954年能做疝修补、阑尾切除等下 腹手术。1955年院址迁北街文庙内,改 名为大庸县人民卫生院。1956年4月做 了第一例破腹产手术。同年为沅古坪一老 妇做了卵巢囊肿摘除手术,还做了肠吻 合、膀胱取石、输卵管结扎、产钳助产、 骨折脱臼复位等手术186例。1958年2 月改为大庸县人民医院,有25名医护人 员,40张病床,设有内、外、妇产、中 医、针灸等科室。1961年院址迁今人民 路与天门路交接处,1963年卫生工作经 过调查,病床与人员之比由1961年1: 0.4上升到l:0.8,进入平稳的发展阶 段,由做下腹部手术发展到做上腹部手 术,这年成功地做了脾切除、胃次全切 除、胆囊造瘘、胰腺囊肿的内引流、前列 腺摘除、早期阴茎癌切除根治手术。内科 技术也有较大提高,采用保守疗法治胃、 十二脂肠溃疡并发大出血,取得满意效 果,成功地抢救危重病人五十余例。制剂 室首制大输液成功,部分满足了临床需 要。化验项目由1962年31个增加到65 个。1988年,全县已有49个医疗卫生单 位(不包括防疫站、妇保站、皮肤病防治 站、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单位)和30个厂 矿医务室,区、乡、村四级卫生网点逐步  形成(区级卫生院9所,乡卫生院34所, 村医疗232个),医务人员由1951年的6 人增加到536人。慈利县,人民政府接管 的县卫生院,于1956年改为人民医院, 先后进行临床分科。农村区医院、中心卫 生院和部分乡卫生院亦分内、外、妇等 科。新中国成立后桑檀医药事业发展快。 1949年末仅有一家小卫生院,西医2名, 助产士、药剂员各1名。1951年省卫生厅派医生孙思、助产士李家淑来县,开展内儿妇科疾病治疗业务,推行新法接生。1954年县卫生院施行第一例阑尾割除术成功,相继施行肠梗阻等手术。随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县,以及县选派医务人员去外地进修。1965年可施行胃次全、胆道探查、脾切除、甲状腺切除、左半结肠除吻合术等难度较大手术。1966年可施行髋骨关节病灶切除、股骨骨折固定、子宫次全、肾切除等手术。60年代末,上级医疗卫生部门医务人员下放到县医院及各公社(镇)卫生院充实了医疗技术力量,县人民医院开展肾胚胎组织瘤切除,膀胱阴道瘘修补,开放性颅脑损伤清创术。1969年,芭茅溪公社卫生院为其水田坝大队15岁少女周志英手术摘除重4750克卵巢囊肿。1974—1981年区医院能开展阑尾切除、男女性结扎和引产剖腹产等一般手术。到1985年,县人民医院内科对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病、消化道疾病以及农药中毒、各种类型休克、破伤风、急性黄疸肝炎的治愈率明显上升。外科可进行带蒂皮瓣移植、弓形针内固定、椎板减压、肾部分切除、前列腺切除、直肠癌切除吻合、肝内管结石的胆肠吻合等手术。到1988年,县、区、乡(镇)医院卫生院发展到52所,除县中医院以中医为主外,其余各级医院均是以中西结合或西医为主的医院,西医人员达117名,各级医院都备有相应的西医药器材,西医业务逐步扩大,治疗疾病的技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中、西医结合】 民国时期中医与西医业务截然分开,解放后,运用西医诊断与中医处方相结合,以及西医治标与中医治本的方法治病的积极意义,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识。境内中医、西医之间已有学术交流。1957年前曾号召中医学西医,以便适应开展卫生防疫、疾病防治的需要。以后把西医学中医,作为中西结合的关键,要求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体提高。1959年大庸全县西医学中医,采取在职与离职两种方式,有37名西医药人员拜中医为师,还选3名西医赴自治州进 修中医科,县内开办针灸训练班一期,学 员98人。聘老中医讲课,每周一次,实 行集体授课,分散复习,定期测验等方 法,收到一定效果。1958年和1968年两 次将中医并入县人民医院的过程中,遇到 一些疑难病,中、西医的主治医师,在院 领导主持下联合会诊,“文革”中农村兴 起合作医疗,曾掀起一个以草药和新疗法 (如针灸等)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的 群众运动。1976年全县用中草药治病 28.73万人次,占全年门诊总人次的 32 .1%。为了推广中西结合治疗的经验与 成果,县卫生局举办几次大型展览会和各 种形式的座谈会、现场会、学习班,印发 资料、单方、验方集,汇编成《科技成果 选编》。在临床应用上中医结合治疗常见 病、多发病,由开始的4~5种,扩大化 到三十余种,其中对乙脑、急性和慢性肝 炎、急性肾炎、血小板减少、胆结石、胆 囊炎、胆道蛔虫、蛔虫性肠梗阻、毒蛇咬 伤、烧伤、子宫功能性出血等疾病的疗效 较好。县医科所、县医院以碯砂为主,结 合放疗,化疗治鼻咽癌,可明显延长患者 的存活期。沅古坪区医院用中西结合治疗 阑尾炎等急腹症,使部分病人免除了开刀 之苦;县医院、茅岗区医院等对针灸麻醉 手术进行探索、应用于临床也获得初步成 功。县中医院采用小夹板固定,中西结合 治疗多手骨折、关节脱位五百余例,收效 良好。大庸解放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发 展,但进展仍较慢,且未能持之以恒,不 少中、青年中医滥用西药的情况较多,有 中医西药化的毛病,中西医之间仍有门户 之见,影响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与提高。 1956年以后,慈利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中 西医结合的指示,实行中西医结合。1956 ~1978年,保送西医到外地学习中医的 81人,分别学习半年至1年,占在职西 医师的34%。县卫校举办西医学习中医 的辅导,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中西药结 合防病治病,开展采、种、制、用的中草 药群众运动,西医学中医渐趋普及。在中 医机构配备适量西医药人员,县区乡三级 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用中药西药或中西药配合治疗。县人民医院外科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104例,治疗阿米巴痢疾59例。东岳观区医院中西结合治疗乙脑88例,岩泊渡区医院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59例,均取得显著疗效。1959~1987年,全县医务人员在省以上刊物发表中西医结合论文69篇。西医张润田到省中医学院培训二年回县后,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乙脑的辨证施治》、《心动过缓辨证治疗》等14篇论文;五官科医师龚承盛离职学习中医眼科后,施用针拔白内障,使部分全盲患者视力恢复到0.1。桑植县人民医院传染科主治医生禹纯璞,潜心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探索,1973年用复方巴豆散配合青霉素治疗白喉27例,痊愈25例。1975年运用测柏汤及侧柏注射剂治疗肺结核咯血50例,其咯血停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垂体后叶组)平均0.58天,且无副作用。1978年,按照中医气血营卫理论方法,辩证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77例,治愈率93.51%,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治愈时间比纯西医方法治疗的24例平均少8.3天,用芍白汤治疗急性黄胆型传染性肝炎,用复方黄柏片治疗痢疾等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中、草医
下一篇:疾病防疫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