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攻略

小谈未来张家界旅游发展策略

更新时间:2018-03-19 11:12:1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本站编辑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提要:实施“旅游带动”是张家界自1988年建市以来至关重要的发展战略。从“八五计划”到“十五计划”的15年,张家界旅游带动战略分别经历了“旅游行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资源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等三个方面的重点,走过了旅游带动的“生成期——上升期——成长期”,实现了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统筹,旅游带动效应相当明显,因此“十一五”计划期间,要进一步延续这种效应,实施旅游纵深发展战略,把旅游带动推向“成熟期”,即实现旅游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跃入小康社会,实现把张家界建成中外知名旅游胜地的目标。

一、战略背景:不同时期的旅游带动战略对比

     旅游是张家界“立市之本” 旅游带动战略不仅是“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今后张家界市十到二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战略。

     旅游带动战略在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战略重点。

     各时期旅游带动战略对比见表一:

     张家界旅游业对其它产业带动效应日益明显。到2002年为止,张家界旅游影响和带动了79个行业发展,其中直接影响行业12个,间接影响47个行业,引致影响20个,旅游产业带动力系数达1.2519。同时,张家界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度的各项指标,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各地市中都名列前茅。
 
     张家界已走过了旅游带动的“生成期——上升期——成长期”,实现了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统筹,旅游带动效应相当明显因此“十一五”计划期间,要进一步延续这种效应,着眼于旅游的“纵深发展”战略,把旅游带动推向“成熟期”。

二、战略思想——纵深质变

     完成旅游自身的产业质变升级,积极诱发、引导、利用、扩张、膨胀和呈几何级数地放大旅游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牵引,进一步增加旅游业对其它产业部门的影响广度,进一步增强旅游业对经济贡献的力度,进一步增大旅游对社会事业的影响深度,真正实现“旅游立市——旅游强市——旅游富市”,让旅游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生活小康、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带动力量,带动张家界市全面进步。

三、战略目标——最终将张家界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通过实施旅游纵深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末,张家界要实现“一个跨越,四个突破”。“一个跨越”就是要跨越温饱状态,向小康社会迈进!“四个突破”经济增长要有所突破,力争在计划期末挤身全省前八位;财政增收有所突破,力争各个县区财政增收3000万元以上;农民增收有所突破,力争农民年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生态环境建设有所突破,森林覆盖率近70 %,自然环境得以全面保护。最终把张家界建成环境幽美、人民富足、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四、战略重点——完成旅游自身质变、推动经济纵深发展、促进社会跨入小康

1、实现旅游业自身纵深质变

     旅游纵深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是要实现旅游产业自身的纵深质变。要巩固“十五”期间的旅游资源保护成果,逐步恢复原始自然风貌;要纵深开发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推进区域内和跨区域的资源联合;要实行“突出核心,东西联动”旅游区域布局态势;要纵深开发旅游产品,由单一型自然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人文、社会旅游产品上纵深拓展,整体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品质和水平;要纵深开拓旅游市场,采用全面营销战略,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拓展周边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最终将张家界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2、旅游推动产业经济向纵深发展

     旅游纵深发展,就是要把张家界的旅游作为“血液”,进一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要实现旅游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要利用张家界已有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再由旅游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质变、工业产业化质变和整个第三产业的升级。以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中心和主题,以旅游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旅游作为产业定位和规模扩张的依据,以旅游为基础发展其它产业集群,把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旅游推动社会文明向纵深进步

     要实现旅游推动社会向纵深进步,要实现旅游推动自然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向纵深发展,要实现旅游推动地方政治、民主、法制等上层建筑全面向纵深推进,要实现旅游推动全市人民生活奔小康。也就是要让旅游成为推动张家界市经济增长、社会繁荣、人民富足、生态宜人的源泉和动力。旅游纵深发展,将最终实现将张家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由“低品位、普通型、粗放化”向“高品位、豪华型、精细化”转变。

五、战略措施——纵深开发资源、产品、市场、服务等各项要素

1、纵深开发旅游资源

     要科学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张家界各区域的旅游发展定位的资源开发思路、策略,实行区域内和跨区域资源联合互动战略。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整体规划,保护性开发,在张家界旅游区域内,按照“突出核心(武陵源旅游核心、永定区旅游核心服务区)、东西联动(东线慈利,西线桑植)”的策略整合旅游资源,同时搞好与国内外旅游资源的共享、联动和对接。

     深度挖掘区域内旅游资源。东西两线要依托张家界知名品牌,最终成为武陵源景区重要的延伸产品和旅游旺季游客的主要分流地。实行区域内的资源联动整合。按照“核心迁引,东西联动,一体化发展”战略,总体设计规划两县两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区域整体竞争力。以武陵源核心景区为中心,完善东西两条环线建设:西环线包括天门山—玉皇—茅岩河—苦竹寨—九天—芙蓉桥—贺龙故居—八大公山各旅游景区之间的联线,东环线包括娄江峡谷平湖—万福温泉—五雷山的联线。达到以联线促联合的目的。

     实行跨区域资源联动整合。与省内外其它地区、国内外其它地区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对接。利用资源特色差异化在大湘西区或湘鄂渝黔边区内开展旅游资源协调与联合;利用山水风光资源在国内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对接,推出山水组合旅游产品。

2、纵深开发旅游产品

    必须改变张家界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的现状,由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的品种发展。要实施“山水自然风光——民族民俗文化”的组合产品策略,进一步搞好自然生态型旅游产品质量提升的同时,把张家界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奇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厚重的人文社会历史,深度挖掘出来,培育“自然+人文”的新品牌旅游产品,形成“白天山上看风景,晚上山下看风情”的新格局。改变“一流的资源、二流的规划、三流的开发、四流的产品”现状。

     深度开发自然生态型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生态旅游地带和生态旅游区域,开辟石英砂岩石峰林和喀斯特地质生态、森林生态、农业生态、山地生态和科学考察等旅游项目。

     深度开发民族民俗文化型旅游产品。在突出生态旅游这一核心的同时,充分融汇以土家族风情为主体的民族风情,积极配套开发完善漂流、度假、探险、会展、宗教、科学考察、农业观光等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针对不同层次的游客需要,通过合理组合、延伸、创新,开发设计不同游日、不同定位的旅游游线产品。十一五期间,要把文化型旅游产品开发作为重头戏来抓。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总有枯竭的时候,唯有民族文化才有永久的魅力,是张家界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纵深拓展旅游市场

     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广泛深入、有针对性的深度开拓旅游市场。通过形象促销和产品促销相结合,政府促销与企业促销相结合等方式,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络、不断拓展张家界国内外客源市场,有效地促进客源是快速增长。

     利用品牌形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市场促销。广泛开展公共促销,进一步明确和突出张家界品牌形象。要重点打好张家界世界遗产牌、生态牌和土家族风情牌,挖掘利用“武陵源”的内涵蕴意,融合国内第一个森林公园、亚洲最大溶等品牌特色,进一步丰富和突出张家界世界珍奇,人间仙镜的独特形象。

     巩固周边、开发两北、辐射全国。巩固张家界周边及省内市场。以省会和地级市为重点,加强利用长沙、株洲、怀化等交通枢纽、中转城市促销。东北和西北市场是目前张家界市场营销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对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措施,“两北”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长足进步,旅游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两北”市场的开拓将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内市场新的客源增长点。进一步拓展华南、华东、华北、西南市场。

     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开拓国际市场。以目前已热起来的韩国市场以经验和准则,进一步促动日、东盟市场。积极开拓欧美远程市场。突出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宣传,与国内其它欧美旅游热点市场联合促销,加快扩大客源。

4、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要素质量

     提升旅游服务设施档次和服务水平。规划建设系列高档次旅游服务和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三至五家五星级宾馆,五到八家四星级宾馆;建设一批高档酒店、饮食店、咖啡店、休闲屋、茶座,建设一批高品位休闲文化娱乐项目。不继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快现有星级酒店的升级改造,改善旅游接待的硬软件环境。

     发展壮大旅行社实力。加快本地旅行社规模发展步伐,搞好清理整顿,提高导游队伍,鼓励本土有实力的旅行社到国内外知名景区点设立分支机构,逐步树立国内名牌旅游形象,同时也要加快引进境外的旅行集团来张设立机构,并在规划政策上给予一批旅游行社支持。切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强化旅游市场监督,坚决查处“黑社”、“黑导”、“黑店”,努力营造文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重视开发生产旅游文化商品。搞好旅游与工业发展相协调,发展旅游工艺品工业,力争60%以上的旅游工艺品本地化生产,重点推出山野菜、脱水干菜等系列产品,开发以土家小木楼、石版画、山水画等系列工艺文化小商品,增进人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建设全方位旅游安全服务体系。完成在所有旅游点、游道上设置通讯、医疗点、自动报警系统的建设,扫除景区内的通讯、医疗和报警盲区;对景区内各种设施的安全性进行定期检测,并形成景区安全检测制度,消除设施方面的隐患;加强景区天气变化预测,建设地质地貌变化预警系统,消除景区地质地貌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安全隐患;建立完善险情提示预告制度,确保旅游安全。

     强化旅游人才培育和素质教育。加快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旅游、网络营销等新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要加大旅游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育力度,采用校企联合、岗位培训等形式;根据效率优先的原则,依托本地具有的优良教育资源,以催生旅游服务人才为重点,建设人才培育体系;在重视基层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强化高级旅游规划设计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形成具有品质良好、能力强劲、具有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服务群体。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