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吉祥物崇拜(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0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十一章  吉祥物崇拜
  
    吉祥物是世俗人生美好追求与愿望的寄托物与象征物。我国各民族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的差异,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吉祥物。土家族也不例外。
  
    吉祥物虽然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崇拜对象,但由于其在人们观念中是能带来祯祥、避开灾厄的事物,其显示瑞应、降福免灾的功用包含着“万物有灵”观念和神灵信仰,所以,对吉祥物的信奉,仍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仍包含宗教信仰崇拜的因素。
  
    土家族的吉祥物崇拜对象可分为:自然物吉祥物、植物吉祥物、动物吉祥物、器物吉祥物、食物吉祥物等类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其原始宗教演化蜕变而来,是其多种原始宗教的残存物与衍化物。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既可以探究土家族历史上曾经出现、存在过的原始宗教,也可以了解土家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心态。
  
    一、自然物吉祥物
  
    自然物包括自然质与自然现象,主要有:日、月、星、土、石、水、火、风等。土家族地区属石灰岩质山区,溪河纵横,山石遍布。所以,在其众多的吉祥物中,石与水是特别突出的吉祥物。
  
    1.石。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石是山的一部分,也是河床的主体,随处可见,被人们赋予了种种吉祥意义,受到人们的崇拜。
  
    在汉族传统信仰文化中,石是生殖的象征,是人们乞子的对象。这些石头往往被称为乞子石、鸳鸯石等,它们往往形似女阴或男根,因而被当作具有生育力的生殖吉祥物。《太平御览》卷五十二《郡国志》说:“乞子石在马湖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怀一小石,故人乞子于此,有验,因号乞子石。”《越南随笔》卷三说:“有鸳鸯石在肇庆七星崖口,石凡二,各长丈许……又有鸳鸯石在德庆山下,石也有二,一大一小。”《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说:“乞子石在州(四川宜宾)南五里,两峡与衣江对应,如夫妇相向,故老相传,东不从西乞子将归,故风俗云无子者所祷有应。”在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三道坎村,河对岸有两座山,两山各有一石,一为男,一为女,当地农民求生男孩则拜男石,求生女孩则拜女石。受汉族石生殖崇拜的影响,土家族也以石为乞子对象。长阳清江岸边的武落钟离山有一座石崖,称作“叉子岩”,岩顶端建有一座土地庙大小的小庙,人称石神台。神庙中除供有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二位土地神外,还供有两枚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大型鹅卵石,俗称“玛瑠光”。其石色黄,质坚而光,有许多花纹,故又称为“黄光石”。这两块石头在山上享受人间香火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人们祭拜这两枚石头,主要是为了乞子。神庙门边的对联对此揭示得很清楚:
  
    脉系盔头钟灵秀
  
    面朝龙角子孙兴
  
    长阳清江南岸有座高耸云端的山峰,称作纱帽山。纱帽山悬崖峭壁上有一石,因形似美女,人称“石美人”,又称“石观音”。纱帽山西侧有一岩,与之遥遥相对,人称“白马岩”。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写有一首《竹枝词》,歌吟“石观音”与“白马岩”:
  
    纱帽山下见郎心,白马岩前泪满襟。
  
    郎戴乌纱骑白马,莫教妾作石观音。
  
    “石美人”与“白马岩”成两石对应形式,与通常的乞子石格局一致,且“石美人”又称“石观音”,观音是民间最为普及的乞子神灵,所以“石美人”也曾是乞子石。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淡忘了它的乞子功能,而只欣赏它那如美女般的婀娜多姿的身影与绰约的风姿。清《长阳县志》说:“石美人,在东门清江南岸,晴著蓝衣,雨著青衣。”清人孙锡游长阳题“石美人”诗说:
  
    岩边伫立幻疑真,宛若清扬美一人。
  
    采药仙姑思作伴,行云神女愿为邻。
  
    非空非色千秋相,无夏无冬万古春。
  
    他处望夫曾有石,此岩或恐是前身。
  
    可见“石美人”的乞子民俗功能已为审美功能所替代。
  
    石还是人们祈雨的对象。石与雨水发生联系,是因为石出河中或山中,河与山都曾被古人认为是兴雨出雨的地方。《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说:“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土家族也有向石祈雨之俗。郦道元《水经注·夷水》说:“夷水东迳难留城,城即山也。独山竣绝,西南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步许,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住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此处所记祈雨阴阳石与前所述乞子石成双成对的格局相同,其实也是同类含义的吉祥物,因为在古代,祈雨与乞子往往是相互沟通的,乞子物往往也是祈雨物。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竹枝词》由大早年与大水年还联想到长阳阴阳石:
  
    低田生埃己亥年,撑船入市戊申年。
  
    佷山自有阴阳石,不理阴阳底不鞭。
  
    民间传说则直接把阴阳石说成是一男一女,这实际上是保存了其原始遗意的说法。传说甲子年,佷阳大旱,夷水也快干涸了。一天中午,住在佷山附近的农民,隔河看见一男一女从夷水北岸膛河过来。男子着白色长衫,头包青布袱子,手拿芭蕉扇;女子身穿彩色长裙,打一把粉红色凉伞。他们顺着茅草小道向佷山跑去,一路上遇人也不说话,来到山中前略停片刻,就进了,再也没见他们出来。一个青年邀一伙人进查看,连个人影也没看到,只见到两块石头。有人说:“这莫不就是中午进来的一男一女变的哟!”两块石头,一块干燥,一块湿润。人们用石头敲敲湿润的石头,就哗哗下起雨来,用石头敲干燥的石头,雨就停了。后来人们用敲石的办法解除了当年的大旱。这个传说说明,在传统信仰观念中,祈雨与男女之事有关,古人以云雨指男女性事活动,就是把雨水与男女性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由此推断,阴阳石也是乞子石。
  
    2.水。水作为吉祥物,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区,主要指雨水和河水。
  
    土家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由早期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由汉族引进的牛耕施肥,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历史时期都是以农耕经济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农耕离不开适时而降的雨水,但雨水并不总是尽人意适时而降的,时而少,时而多,少则造成干旱,多则造成洪涝。这样,年年对适时适量而降的雨水的企盼,便生发出了对雨水、雨水神灵(龙王)的崇拜。这种崇拜主要体现在祈雨仪式中。土家族有多种多样的祈雨仪式:
  
    打祈雨,又称捉龙祈雨。是一种由土老师主持的祈雨巫术。俗信龙王住在龙(山、天坑或阴河)中主宰着雨水,天旱是由于龙出擅离职守所致,所以要将龙赶回龙中并封住口,以使龙能在中兴风作雨。这种巫术在大旱时举行。先由土老师作法,捉一条小花蛇放入中,然后参加者每人背一桶水、挑一担鸡粪便倒入中,再杀一条祭奠,俗称“压龙”。据说“压龙”后不久就会下雨。还有一种打祈雨巫术与此有所不同。这种巫术认为龙并没出,而只是在中玩忽职守,人们要做的是使龙恪守神职降雨。因此,往往采取恩威并重的祈雨仪式,既有对龙的祭祀,也有对龙施行的污秽巫术。干旱之时,先由土老师率众人,在泉水边搭台行祭。用木料搭成一丈高的台子,台前竖一根数丈高的斑竹桅杆,桅杆顶留三五枝竹桠,插一面龙旗,为防桅杆被风吹倒,从顶端系两根绳子斜拉下来固定在台子的两边,绳子上贴满五色小三角旗。土老师与参与者头戴柳圈或树条圈。土老师在台上作法,口念祈雨经,敬请龙王施雨。然后,土老师打卦.测定龙王所现龙(多为天坑)。在牛角号声中,土老师率众来到所测定的龙前,土老师下跪礼拜,念念有词。礼毕,让人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条小用藤条绑上大石,掀入深坑。过了一会儿,估计已摔流血,即认为血已洒到龙王头上,龙王已遭“血淋头”之污,必定降雨洗头。祈雨仪式遂告结束。
  
    “打”在土家族居住的一些山寨又被称作“砸龙”。所谓龙,多指内有泉水流出的山,人们以为这样的是龙的居所。每到天旱的时候,人们便举行砸龙祈雨的仪式,也是一种恩威并重的祭礼与巫术相结合的仪式。人们在骄阳下不戴草帽,敲锣打鼓,抬着一条黑,端着进香用的盘子,浩浩荡荡来到龙。先是焚香祭祀,然后杀掉黑,将血涂在口。这可能也是以血污秽龙,迫使其降雨的意思。接下来是向中的阴暗处扔石头,最后是发三枪三眼铳,这些都有威吓龙之意。据说,龙被石块砸中或受到三眼铳的巨响的惊吓,就要翻身,龙一翻身就会降雨。所以,三声三眼铳放过之后,人们便纷纷跑回家,似乎惟恐淋上大雨。这也是一种作雨状以诱龙王下雨的行为。
  
    挖树祈雨。俗信溪水泥潭中的古树是龙王所化,遇旱挖这些古树,就能惊动龙王降雨。
  
    闹鱼祈雨。俗信鱼虾是龙王的子孙,遇旱捕捞鱼虾,就能使龙王因怜悯子孙而降雨。所以捕捞鱼虾时,故意叫上许多人并高声喧哗,以引起龙王的注意,让它尽早知道人们在捕捞鱼虾。
  
    种种祈雨仪式,既表现了对雨水神灵的崇拜,也表现了对雨水的崇拜。
  
    因为雨水事关农业丰歉,所以,土家族往往把水与财富联系起来,将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水当作富贵水、金水、银水或能带来五谷丰收的水。湖北恩施一带的土家族把正月初一挑回家的第一担水称为金水银水,视为富裕的象征。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早起,急先恐后到井、泉、河边抢挑第一担水。为了抢到头担水,天麻麻亮人们就起床了,有的甚至更早,打着火把去挑水。新春黎明的山乡,早早就苏醒过来,飘荡着欢乐的喧闹声。鄂西有的地方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挑一担水,还要尽量不惊动睡觉的人。这一担水叫做“秧水”。俗信挑了“秧水”,来年谷子就会丰收。这种俗信也表现了对水的丰收功能的信仰,不过是专指谷子丰收而已。当地土家族还为这种习俗附会上了一个传说:很早以前,鄂西没有水田和熟土,土家人靠刀耕火种谋生,杂粮倒是吃不完,可就是难以吃到大米。有一年,一位老人叫大家到山上开田,不分昼夜地干,夜晚就打着灯笼火把干。所以卯有个地方就叫“火把田”。开田一直开到腊月二十九,那个老人叫儿孙们歇歇气。年轻人都太累了,一睡就睡到了正月初一。老人一直没有喊醒他们,而是独自一人一通宵往田里挑水,灌满了一丘新开出的水田。来年谷子获得丰收,大家都吃上了大米。从这则传说中,还依稀可辨土家族地区当年引进水稻种植的史影,也可看出,水稻引进土家族地区后,土家族对水的崇拜更为丰富,水的吉祥内涵中又融人了稻谷丰收的意义。
  
    河流是水的常见存在形态,河流崇拜也属水崇拜范畴。土家族聚居的湘鄂川黔毗邻山区,大小溪河无数,最大的河流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清江,一条是酉水。土家族的祖先——古代巴人最早居住在清江流域,后来一部分向西迁移,进入酉水流域。可以说,清江与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土家族世世代代在两河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河为土家族儿女提供了饮水、灌溉、舟楫、渔猎等多种便利,遂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下面分别叙述。
  
    清江发源于湖北利川市境内的齐岳山南麓,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在枝城市注入长江,全长423公里,其流域面积17,000平方公里,包括利川、恩施、宣恩、咸丰、建始、巴东、五峰、长阳、枝江等县市。清江穿行于武陵山余脉和大巴山脉交汇处的群山万壑之中,在有些地段竟穿山而过,形成“暗河”。位于利川腾龙中的“暗河”竟长达25公里,清江因此又有“三明三暗十八曲银河”之称。由于清江多经石灰岩溶,且大部分河段地处石灰岩山地,所以水色出奇地清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清江“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清江神奇的水色,迷人的风光,深受人们喜爱。土家族儿女还由此附会上了一段神奇的传说,表现了土家族对清江的崇拜。传说很早以前,清江称“夷水”。那时候,江里有条孽龙作怪,沿河两岸的许多房屋被冲毁,许多田地被淹没,粮食收得很少,江水四季浑浊不清。夷水岸边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姓向,女的小名喜娘,四十多岁尚未生子。一天,喜娘在江边洗衣,忽然听见婴儿的哭泣声。抬头一看,只见河上飘着一个瓦罐,一起一伏,向喜娘飘来。喜娘捞起瓦罐,见里面睡着一个婴儿,欢喜不尽,连忙将瓦罐背回家。夫妻俩将婴儿收养,取名捡儿。捡儿一个月就会笑,三个月就会爬,五个月就会走,七个月就会讲话,到了七岁,就能上山打猎,下河抓鱼。乡亲们都说他是个神童。捡儿长大了,喜娘就把夷水孽龙作怪的事说给他听。捡儿听了孽龙之事,又见乡亲们被孽龙害得很苦,就立志要制服孽龙,为民除害。他先到峨嵋山拜师修炼,学得一身好武艺,然后回到家乡要治服孽龙。他沿江而上,寻找孽龙,终于在孽龙住的地方龙王塘找到了孽龙。可是用什么办法将孽龙引出来呢?附近的乡亲们都跑来献计献策。他们把很多猪子赶到龙王塘对面的山寨里以作诱。孽龙听到猪叫,就从塘里伸出头来,张开大口,伸出舌头去卷猪子。捡儿眼明手快,飞起一剑,斩断了龙舌头。可是,他用力过猛,剑头削掉了对面的半壁山崖,剑也断了,掉进江中。据说,这个地方的地名“龙舌头”、“母猪寨”、“刀割山”、“剑滩”就是这样得名的。孽龙断了舌头,大吼一声,跳出水面,跃入空中,顺江逃走。捡儿穷追不舍,飞身骑上龙背,掐住龙脖子。据说龙的子孙——蛇之所以脖子细,就是因为当年龙颈被掐细了的缘故。孽龙垂死挣扎,把捡儿摔下来,又连拱三下,把捡儿拱下三个滩,就是现在的“三簸溪”。眼看捡儿体力不支,就要被龙吃掉,两岸乡亲赶忙鸣锣呐喊,使孽龙挫掉半截威风,丢掉捡儿,钻进水中逃命去了。捡儿见乡亲们助战,浑身充满了力气,跟着孽龙潜入水中,按住龙头,用力往江底猛撞,在峡门口撞了很大一个坑,把孽龙撞死了。捡儿怕它活过来再作怪,就死死地把它压在坑里。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坑叫做“大龙潭”。据说,捡儿杀死了孽龙,夷水河流了三个月血水,后来就慢慢变清了,从此就改名叫“清江”。传说所述故事虽不可信,但却包含着某种真实性,即人们对清江洪水泛滥、水淹成灾情景的记忆与战胜清江洪涝的愿望,还有对清江四季常清水色的喜爱。人们用战胜孽龙的故事表达了希望清江永不发生洪涝、水色永远清澈的愿望,清江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有灵性的生命体。围绕着清江河,还产生了许许多多美妙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多以清江河上、水中、岸边的事物为故事的线索。如清江河上主宰鱼虾及水情的水神金鸭子,它能让好心的田阿公打到很多的鱼,它也能发大水水漫贪婪的胡知府的衙门;又如清江岸边的神仙,能刮巨风,将坏人卷走;又如清江源头有座天然的石桥,人称云龙桥,传说是清江河里的一条青龙变成的。清江在土家人心目中是一条神奇的江,也是一条有灵性的江。
  
    酉水,是土家聚居区的另一条重要河流。酉水发源于湖北宣恩县的将军山,与清江自西向东流不同,酉水是由北往南流,沿着湖北省来凤县境与湖南省龙山县境,流至四川酉阳县境再经秀山县境,又东流经川湘边界八面山南麓入湖南省,经湖南的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古丈县等县境,至沅陵汇人沅江,最后经常德注入庭湖。唐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日:“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酉水早在秦汉时期就因与土家族的祖先巴人的关系而著称于世。郦道元《水经注》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樠溪、无溪、酉溪、辰溪是其一焉。”唐代梁载言《十道志》说:“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人黔江,汉有天下,名日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号五溪蛮。”酉水也是一条浸透巴土文化的河流。酉水两岸的土家儿女视酉水为有灵性的神,也创造了有关酉水的传说,表现出了对酉水的崇拜。传说很久以前,湘西还没有一条河,到处是岩山和黄土岗,连个芭茅蔸蔸也长不大。这里的土家人要吃水,得天麻麻亮起床,到三十几里外的山坳上去土司家挑水。水价贵过肉价。有一年,天大旱,土司家的井水也一天比一天少了。狠心的土司为了不让自己家里的猪渴死,再也不卖水给穷人了。很多人家只好搬走了。不知又过了多少年,窝努山寨格巴大叔家生了个波里(土家语:男孩子),取名黑巴。他见风就长,一天一个样,三岁时能挑起百来斤的担子飞跑。黑巴成人后,身子像座山堡,浑身力气大得吓人。上山赶肉(打猎)不要弓箭和沙刀,打虎猎野猪如到坛子中取粑粑。黑巴一心想改变当地缺水的状况,就想造一条河。黑巴来到东海,想请东海龙王帮帮忙。东海龙王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数三女儿心肠最好,数大儿子黄龙心肠最坏。黄龙瞒着东海龙王与黑龙潭的孽龙打赌,结果把自己的三妹输给了那条孽龙。他听说有个叫黑巴的山里后生要来东海请龙子造河,心想,这河除了父亲之外,只有三妹会造,如果三妹一去,孽龙来娶亲怎么办?于是,他跳出海面,摇身变成几条岔路,等着黑巴。
  
    黑巴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好多条岔路,搞不清该往哪条路上走。结果由于黄龙施了法术,黑巴走上了与通往东海相反的路。黑巴朝那条错路走去,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陡了。不知走了多久,路走绝了,前面是万丈悬崖。黑巴不知如何是好,猛一回头,看见一位白胡子老人。那位老人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送给他一双新草鞋和一粒黄豆,对他说:“有了鞋和豆,就不怕恶龙,不怕走错路。”说完就不见了。黑巴穿上这双新草鞋,走起路来格外有劲,没走几下,就把错路走完了。黑巴的脚步声惊动了黄龙。黄龙又生恶念,变成一条大河,河上翻卷着房子大的漩涡,横在黑巴面前。黑巴沿着河边走,一不小心滚到河里去了。黑巴的草鞋一沾上水,踏水就像走平路一样,黑巴快步蹚过了河。黄龙又变成一条巨蛇向黑巴扑来,风呼呼直响,树林朝两边倒,岩石被吹得满天飞。黑巴情急之中猛然想起白胡子老人送的黄豆,就拿出来照着恶蛇扔去,“叭”的一声,恶蛇的眼睛被打瞎了一只,疼痛难忍,化作一阵浓烟逃回东海去了。黑巴来到东海,朝海中走去,海水让开了一条大路,黑巴就从这峡谷似的海中路走向了龙宫。黑巴打倒了拦路的夜叉,进门刚好遇到了龙王的三女儿小白龙。黑巴向小白龙讲述了请龙王帮助造河的事以及他自己的经历。小白龙很同情那些无水吃的山里人,也很钦佩黑巴的精神,就带他去见龙王。龙王听了,答应派三女儿去帮黑巴造河。黄龙知道了,来到龙潭与孽龙又定下一条毒计来害小白龙和黑巴。第二天清晨,小白龙驮着黑巴,向遥远的窝努山寨飞去。半路上,经过黑龙潭时,孽龙变成一只毒蜂,飞到黑巴太阳穴处狠狠蜇了他一下,黑巴大叫一声,从半空中摔下来,死了,孽龙就把黑巴吞进肚子里。小白龙知道黑巴已死,就独自向前飞去,但由于走的时候太急,忘了带造河的神书,小白龙到了地方却不能造河。为了解除干旱,小白龙只好一次又一次把水带到这个地方。老百姓和庄稼、牲畜都得救了,但小白龙却劳累致死。她临死前吐的血,染红了岩石,人们就把那个地方叫做红岩溪。小白龙死后,变成一条河,从此,这地方就有河了,当地百姓就有水饮用和灌溉庄稼了。人们把这条河叫做有水河。因为小白龙死时,正是太阳落山之时,即酉时,所以后来人们又把这条河称作酉水河。
  
    孽龙吃了黑巴后,把他的骨头吐出来,这些骨头落在湘西,变成了一座座山峰。这些山峰连绵起伏,像一条蜿蜒游动的巨龙,依傍着酉水,人们就把这些山称作龙山。
  
    3.火。火是土家族用以辟邪与祈求生活红火的吉祥物。这样,火被赋予了辟邪与赐福的两种功能。
  
    火辟邪观念的产生,有多种因素,火是人神沟通的工具。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祭祀神灵,就以焚烧供品的方式来达到献祭的目的。时至今日,祭亡灵仍采用以火焚烧纸钱的方式。所以,从古至今火都是神圣之物,具有镇吓鬼魅的神力。火能发光,所以往往被视为光明的象征。人的本性是喜爱光明而厌恶黑暗的。光明总是与幸福、吉祥之神同在,而黑暗则总是与邪魔同处。火能照亮黑暗,所以俗信火能驱除邪魔。更为重要的是,火具有焚烧化物的性能,几乎一切物质经过焚烧都可化为灰烬或者液体。按照巫术相似律的逻辑,火也就能烧掉妖魔鬼怪。火的宗教用途、发光、焚物的性能,就构成了火辟邪观念形成的三种不同的起因。人们用火辟邪,在不同的场所,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火的不同起因的辟邪观念。在土家族以火辟邪的习俗中,火的形式大致有四种:火把、火坑、烛、灯。
  
    火把曾是土家族聚居的山区夜行照明用具。一人夜间行走在廖无人烟的山间小道上,打一个火把,既可照明,也可以驱赶野兽,在心理上,则可以驱除邪魔。所以在没有手电筒的时代,土家山民走夜路,是必打火把的。鄂西山区还有给夜行者提供火把的习俗,假若行路者走到天黑或者火把烧尽了,都可以到路边人家去讨火把。几乎家家都备有火把,如果有人来讨,即使是深更半夜,都要起床接应。有的火把就放在墙角外,夜行者可以随便取用。行路人讨火把只能说“讨”,不能说“借”,因为“借”了就要“还”,还火意味着失火,人们认为不吉利。这种习俗,虽主要是为夜行者提供照明,但也含有为夜行者提供辟邪用具的意义。土家族火把辟邪的观念在婚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土家族迎娶多在夜间,所以火把是必不可少之物。火把用于迎娶,既为照明,也为辟邪。新娘上轿,花轿上路后,新娘的兄弟要点燃火把在轿前作前导,护送新娘至婆家。俗信火把照路,能辟百邪,它意味着火把所经之地光明亮堂,各种鬼魅会随着黑暗的消失而退却。同时,该族俗还借火把熊熊燃烧之状象征兴旺发达,俗信举火把能使男家人兴财旺。土家新娘进入男方家时,又有烧四眼习俗。土老师手执扎成一束的白蜡叶和丝茅草,点燃,中间夹着的鞭炮噼啪作响,土老师用此物对着新娘象征性地熏烧三下,称为烧四眼。所谓“四眼”,指怀孕妇女与胎儿合起来共有四只眼睛。这实际上暗示当时姑娘婚前性生活比较自由,新郎为防止新娘将“野合”怀孕的孩子带入门,便要请人作法。俗信施过此种巫法,就可将野合邪气和胎气熏烧掉,以保将来孩子血统纯正,财产不落外人家。
  
    灯和烛是另一种形式的辟邪之火。土家族有跨七星灯的婚俗。新娘进入男家大门时,要跨过七星灯才能进门。七星灯是在一块豆腐上插七根点燃的蜡烛,再罩上筛子做成的。跨七星灯,就是从筛子上跨过,俗信可以辟邪。
  
    贵州德江县土家族有在正月放阳灯的习俗。阳灯又称作“孔明灯”,阳灯在当地土家族心目中既有驱邪作用,又有赐福作用。人们以放阳灯的活动来表达自己的心愿:驱邪、赶瘟气、来年五谷丰收、人畜兴旺。阳灯由村寨制成,用竹片、铁丝编制成高七尺、直径三尺的圆柱形灯架,再糊上皮纸,上端封住,下端留空,用两根铁丝交叉成十字架做底座,将做好的灯罩绑扎在上面,在铁丝交叉处扎上油浸纸条。放灯在天黑以后。人们来到寨子旁边,堆一堆柴火,由两人将灯抬着置于柴火上方,由巫师点燃灯内油纸条,同时点燃柴火。火焰升到一定程度时,抬灯的两人同时放手,灯就在火的热气的作用下上升。此时,观灯的男女老幼齐声呐喊,敲锣打鼓,敲竹筒,放鞭炮,鸣鸟枪,直到阳灯消失在夜空,狂欢的活动方告结束。
  
    受汉族节日文化的影响,土家族地区也有在正月十五前后玩龙灯的习俗,如贵州印江土家族就有此俗。事先,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做筹备工作,募集玩灯经费,编扎龙灯、彩灯,排练花灯、灯戏等。届时,龙灯出游,各色彩灯伴随,锣鼓喧天,号角齐鸣,鞭炮连声,人山人海,一片欢腾景象。街上,扎好的戏台上连续几夜演出灯戏,往往通宵达旦。玩龙灯有祈年求福之意。
  
    火在土家族还是百事兴旺红火的象征物。土家族家家都有一间火塘屋。火塘用石条砌成,中间烧柴火,火上吊有可升降的鼎锅和烧开水的壶。鼎锅为炖肉之用。火塘旁煨有茶罐。火塘之火四季不灭,不用火时用灰盖火,保留火种。火房是一家人取暖或饮茶的地方,也是待客的场所,可以说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场所。土家人称火塘为“火垅”,俗话说:“火垅火垅,家有火垅才有个拢管。”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两个晒干了的大柴蔸子,在年三十放在火塘里烧,烧得越旺越好,俗称烧旺火。这火一直要保留到十五。俗信火烧得旺,来年猪喂得大,家运红火。全家人围着火塘坐着时还要祝福“旺火烧得旺”,“来年阳春好”,“猪喂得大”等等,所有关于丰收的吉祥话都说到了。到了十五,还要将未燃尽的一小坨树蔸挂于果树上,并将火塘的灰撒在田里,俗信此举可使果树和庄稼来年不生虫子。烧旺火除了祝福来年的生活像熊熊燃烧的火一样红火外,还有消除灾难的意思,由此还附会出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土家族寨子有五彩的锦鸡,十色的凤凰。山里堆着金,水里流着银。土家人在大山里自由自在地荡竹秋,吹木叶,生活十分甜蜜。可是有一年,飞沙走石,寨子里突然来了个七头七尾的妖魔,吞猪羊,吃孩童,搞得明丽的村子云遮雾盖,凄凄惨惨。人们用嵚刀、耕耙去和妖魔拼杀,但都是有去无归。一天,寨子里来了个白发道人,叫大家在大年三十晚上烧起大火,说这样就可避免恶魔的折腾。人们照着做了,果然第二年恶魔没有再来。传说保留了远古土家族狩猎时代以火驱除野兽的记忆。烧旺火驱邪的意义可能跟这种记忆有关。
  
    在土家族有些地区,过元宵节有“赶毛九”即“赶毛”习俗,在习俗中,大火也含兴旺红火、五谷丰收的意思。届时,各家各户将燃料,如青柯子、枯竹及其它柴草堆于自家田间路旁。傍晚,各家来到田间,将香纸、蜡烛、鞭炮及少许五谷杂粮、茶叶放在柴堆上,然后点燃柴堆。一时间,田野里到处烧起熊熊大火,并伴随着鞭炮、竹子爆炸的声响,十分热闹。人们还相互竞赛,看谁家的火堆燃烧的时间最长,爆炸的声音最响。据说,得胜者粮食收成会最好。这种习俗是多种习俗的融合。田间烧柴堆,可以说是早期刀耕火种的遗俗,在田间烧柴堆留下的灰烬,仍是很好的肥料。同时,这种习俗又融入了烧火祭土神祈年的仪式,在柴堆中放入香纸、蜡烛、茶叶、五谷,让其燃烧焚化,即是向土地神献上祭礼,以祈求保佑五谷丰收。这种习俗还融入了辟邪仪式,将竹子、鞭炮放人柴堆中爆炸,显然含有古代惊鬼驱邪仪式成分,而在田间驱邪,主要是驱除危害农作物的毛。多种仪式的成分融合为一种仪式之后,又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祈求五谷丰收。顺便要提及的是,在长阳乐园的长冲一带,过去曾有一种在元宵夜驱除毛的习俗,并不用火,而是让女人来驱毛。深夜,全家女性要裸体沿住宅跑三圈,然后才睡觉。这大概是以女性的裸体来羞辱毛,使其不再来危害庄稼吧。当地歌谣:“赶毛九、赶毛九,一赶赶到张家大嫂灶门口,大嫂打个屁,毛子不成器。”可见,此俗确含以女身羞辱毛之意。赶毛,为何称作赶毛九呢?这是因为,当地有谚语说:“正月十五,将到出九。”赶毛正值出九之时,有提示天气渐暖,人们应该准备春耕的作用,所以赶毛又讹称“赶毛九”。
  
    4.风。狂风能毁坏庄稼,损坏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所以引起人们的畏惧。风又常常伴随雨水而致,在古人的观念中,风是降雨的重要因素。《诗经·邶风》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所谓“春风化雨”、“呼风唤雨”等词语,包含了风致雨水的观念。因此,人们崇拜风,除了畏惧狂风的威力外,主要是相信风神与雨神、雷神合作,就能遍降甘雨,滋润万物生长。《风俗通义·祀典》说风神“鼓之于雷霆,润之于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之以报功也。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受汉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也崇拜风,并以风为吉祥物或吉祥神灵。土家族有祭风神的活动及习俗。
  
    贵州印江县在农历六月上旬和中旬祭风神。先由各寨头人组成“风神会”,在举行祭祀活动的头一个月,要作一些准备工作:买一头大白牛,扎一茅人,筹集72头牲口,选两根粗而长的竹子做旗杆等。
  
    祭风神在当地有大祭与小祭之别。大祭12年举行一次,参加者往往上万人。小祭3年一次,参加者往往也有几千人。大祭和小祭在供品上也有异同,相同的是都要用七十二牲,不同的是大祭还要用白牛和茅草人,小祭则不用。祭祀仪式基本相同。祭坛设在“白山寺”正殿,坛上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四个牌位。摆上供品以后就可以作法了。作法是从厨房开始的,主要以厨房的锅、铲、擂钵来制造风神挟雷电而来的声音效果。巫师披头杖剑来到厨房,作起神法事,由一人执锅铲铲锅,一人擂擂钵,以此发出的声响代表雷声,表示风神、雷神挟雨降临。巫师在厨房作罢法事,便回到坛前,继续作法事。此时,坛前两旁各有一队排成纵队协助巫师行法事的人,他们头戴粽粑叶做成的尖头笠,两手合十放在胸前。两队列排在前头的一人,一人打鼓,一人打锣,指挥两列人合手弯腰向左边作揖,锣鼓同击三次,作揖三次,再将锣鼓击打三次,人们又向右边作揖三次,边作揖边唱边跳。如此左右作揖跳舞动作重复多次,尽兴而止。在这一过程中,旁观者始终必须保持严肃的表情,不能说话。接下来的法事活动是竖旗,将两根旗杆排放在坛前,旗杆顶端绑一小旗,两旁的人各抬一根旗杆,出屋,在小山丘上竖起旗杆。
  
    最后一道法事是杀牲。如大祭用牛,要先将牛灌醉,在牛头与牛尾上挂上火把。祈祷毕,将七十二牲与茅人送到神树前,然后点燃牛头牛尾上的火把,使牛围着神树转一圈,然后任其乱跑。杀牛人画成花脸,身穿短衣,躲在牛必经之地,待牛跑过即上前将其一刀砍倒,然后再将茅人砍倒,随即丢下刀子,跳下河去躲避。然后由其他的人杀掉七十二牲。巫师做完法事后,将牛肉及七十二牲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走,分给各家各户吃。人们认为,多吃点这种粥,明年就会吃上饱饭,意味着粮食丰收,所以大家都争着吃。可见祭风神等神灵的活动,其意义在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此俗在20世纪初逐渐消亡,但该地土家族仍然保留了天旱煮稀饭吃的习俗。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祭风神仪式只剩下与神分享圣餐的活动了。
  
    湖北长阳土家族,也有风神崇拜的遗俗。当地土家族认为风是风神带来的。风神在他们的心目中大概是位女神,所以被称为“风婆”。据说风是风婆用嘴吹的。这种幻想可能跟土家族妇女烧柴火做饭时,常用嘴凑在吹火筒上吹灶膛中的火有关。据说,风婆正正规规吹风则吹出的是好风,即俗语“五风十雨皆为瑞”。如果风婆歪着嘴吹风的时候,则要吹出狂风。显然,这种狂风常伴暴雨而至,对庄稼危害极大。为了阻止风婆歪着嘴吹风,家家户户都要拿出秤钩或锄头挂在户外,表示用钩子钓住风婆的嘴,使她不能歪着嘴吹起狂风。俗信认为,钩住了风婆的嘴,就能四季风调雨顺,免除狂风暴雨洪涝之灾,就能获得丰收。在土家族地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农户门外挂着秤钩。此俗至今犹存。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