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张家界高花灯:中国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 高跷花灯,只能在老照片中看到一点记忆
张家界高花灯亦称高皇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12人至24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 、“瓦岗寨”,“梁山英雄 ”之类。高花灯表演有一套程式,要求东起西落,进一个“半边月”,出一个“月团圆”,舞个“太极图”。亦可进民房表演,叫“愿灯”,多为祝福、还愿或为某家喜事凑趣。打吆喝、打口哨则只能到户外表演,叫“众灯”,是让大家看的。其形式又分民灯、战灯。前者表演 古代先民的迁徙、繁衍、劳动、生活;后者表演打仗破阵。队形变化有“织篱笆”、滚柱头”、“十八斗”、“螺蛳转顶”、“八卦阵”、“过天星”、“一字长蛇”等二十余种。如破“象棋盘阵”,主人插三十二根香,摆成棋盘阵,表演时,主人举红伞,玩灯者举黑伞,从河道进,将众“子”一一吃掉(即踩香),这是斗智的竞赛。只见灯火如流星般穿插舞蹈 ,旁边配以龙灯互舞(配龙玩灯,是高花灯的主要特点之一),那激起的锣鼓声、吆喝声、口哨声,掀起有节奏的声浪,热烈而欢快。
高花灯相传起源于东汉章帝初年,时“ 中蛮”覃儿健在澧水中下游举义反汉,与汉军“战于洪下”(相传为今大庸红土坪,待考),洪下“蛮人”用火 把跳舞为义军呐喊助战,终因汉军势众,覃儿健与义军全部战死(至今留下悬鼓坪、御甲垭、扎营山、烽火台等古战场遗迹)。以后,当地蛮人每年都必在过 后年(从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打火把集会跳舞, 栽“ 阳桩”(土话栽跟头),表示对“洪下之战”的纪念 。久而久之,火把进化成灯笼和扎人物事故,表演也 有一定规矩。至今,这种舞蹈艺术还保留着古老、原始、粗犷、豪放、悲壮的特色。
以上部分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出处不详,请作者与本站联系。 ![]() |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 品读湘西(吉首篇) [27794]
- 武陵魂 梯玛神歌 [9235]
- 策划城市 [9181]
- 性色的颠覆 [8930]
- 和谐:文化的溃败与坚守 [8749]
- 城殇 [8563]
- 行吟山水间 [7322]
- 中华山魂张家界 [7240]
- 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5696]
- 澧水:一条淌酒的河 [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