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茅谷斯概述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6:5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茅谷斯主要分布在湘西北酉水流域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和古丈县能操土家语的土家山寨。茅谷斯是土家族的一种文化符号,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茅谷斯以一种古朴、粗放、神秘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茅谷斯反映了人类的原始文化,“还原”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把人类原始社会生产及生活文化复制得惟妙惟肖,为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类文化发生学提供了化石性的依据,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从艺术角度来说,茅谷斯既是土家族一种原始的戏剧,又是一种原始舞蹈。说它是戏剧,因为她有戏剧场次、戏剧人物、戏剧对白,合乎戏剧三要素。说它是舞蹈,是因为在表演期间又有一些粗犷的舞蹈动作。
  还未正式对茅谷斯进行研究之前先要对土家族的摆手舞作一粗略介绍。摆手舞是汉语对土家族一种舞蹈文化的称谓,土家语称其为“社巴日”。因为茅谷斯的表演与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密不可分的。茅谷斯是摆手舞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起来看二者是一个整体,分开看二者又是两个独立的文化符号。可以这样说:没有摆手舞也就没有茅谷斯。土家族在表演摆手舞后,就要表演茅谷斯。这是约定俗成的,也是特定的,顺序不能颠倒。绝不能先表演茅谷斯再表演摆手舞。土家族的摆手舞是每年的正月和三月进行的,少数土家山寨也在六月进行,有的地方甚至在正月和三月都在进行摆手活动,如龙山县西湖乡的卸甲村的彭氏。在古历正月摆手的叫“正月堂”,在古历三月进行摆手活动的叫“三月堂”,在古历六月进行摆手活动的叫“六月堂”。摆手活动是西水(沅水的支流)流域土家族山寨的一种很神圣的祭祀娱神活动。在民国以前每个土家山寨都有摆手舞表演。有关摆手舞的功能,宋代的大儒朱熹在《楚辞集注》中有“歌舞以娱神”之说,朱熹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土家族的摆手舞就是土家人用歌舞来让神灵感受到一种愉悦,使神灵得到欢乐。神灵感受到愉悦得到欢乐后又把福祉赐给人间。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关摆手舞的情况,在过去湘西的一些地方志中都不乏记载,如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的《永顺府志》记载说:“各寨(指土家山寨)有摆手堂,又名鬼堂。谓是已故土官阴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间鸣锣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日‘摆手’,此俗犹存。”清朝嘉庆二十年的《龙山县志》也对摆手舞作了一些记载:“土民(当时对土家族的称谓)设摆手堂,谓是已故土司的阴署,供以牌位。黄昏鸣钲击鼓,男女聚集,跳舞长歌,名日‘摆手’。有以正月为期者,有以三月、六月为期者。唯董补(今农车乡、塔泥乡)、五寨(今洗车镇、干溪乡、猛西乡)、三甲里(今隆头镇、岩冲乡)最盛。屡出示禁止,不能止。亦修其数,不易其俗而已。然其间有知礼者,亦耻为之。若附郭土民,此风久息,第堂址犹存。”民国十九年的《永顺县志》也对摆手舞作了一些记载:“土司祠阖县皆有,以祀历代土司,俗称土王庙。每岁正月后元宵前,土司后裔,鸣锣击鼓,舞蹈长歌,名日摆手。知县陈秉钧题之土王祠诗云:
  割据千秋意如何,雄图偏踞仗岩阿。
  天环万岭开关寨,地束重滩助甲戈。
  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古风峒民多。
  至今野庙年年赛,深巷犹传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土家语叫“ie21 ti53 xe21”,汉字记音为“月梯黑”。其中的“月”的汉意是神,“梯”的汉意是敬,“黑”汉意是许愿,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敬神”,“月梯黑”的完整的意思是“为神还愿而敬神”。也有的叫“me35 tse21 li21”,汉字记音为“麦则哩”,这种称谓的汉语意思还待考究。小摆手的土家语的名称有“社巴日”、“社巴巴”、“社巴格蚩”等。这些土家语的名称中都有一个共同的两个音节——“社巴”,“社巴”的意思是:“社”是复数人称代词“你们”,这里的“你们”是指的神灵,“巴”的汉语意思是“看”,“日(注:这里的‘日’,没有相对的汉字记音,只是近似音。读音应是‘日’的高降调,准确一点应是‘日阿’的反切)”的汉语的意思是“做”。整体的“社巴日”的汉语意思是“做给神灵看的(舞蹈)”。这里的“神灵”,就是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和历代的土司王。“社巴巴”的汉语意思是“(请)神来看一看”,“社巴格蚩”中的土家语“格蚩”,汉意是“玩”,汉意就是“给神玩耍(开心)”。还有在湘西的古丈县和保靖土家山寨的摆手舞叫做调年舞。这完全是汉化的称呼,意思就把年好好调理一下,以求得新的一年有一个好收成。
  大摆手的规模宏大,主要分布在湘西龙山县的马蹄乡、洗车河镇、干溪乡和长潭乡。由于规模宏大,耗资不菲。在进行大摆手舞之前,筹备工作周全而细腻,一般都是三年两摆。其中一年虽然没有摆手活动,但要为来年的大摆手
活动精心筹备、精心设计。到了进行大摆手活动的年份,就要认真操持,不能有半点差错。一般大摆手活动是从正月初三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历时数日。参加大摆手活动的人和观看大摆手活动的人很多,周边方圆几十的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围观,可用倾巢出动来形容。就连很远的一些杂耍艺人和生意小贩,都要前来观看和凑热闹,他们趁人多,顺便卖弄自己的杂耍技艺和做点小生意,为整个摆手舞的场面增添了火爆气氛。龙山县农车村,解放前有的年份参与者和围观群众多达万人。
  在进行大摆手之前,由梯玛掌坛师把各路摆手队分成各种各样的队伍。其中有:执旗队、祭祀队、朝简梯玛队、排甲队、麒麟棍队、土号队、炮仗队等。大摆手由于队伍庞大,进场秩序十分讲究。如龙山县马蹄乡农车村的大摆手进场次序:由执旗队先入场,执旗队高举多种颜色的三角形的龙风旗,虎虎生威地闯驾进堂(八部大王庙或叫摆手堂);接着是抬着祭品的祭祀队伍进堂;再就是手持朝简(两尺左右长的木块)的梯玛队进场;第四是披甲队(披上西兰卡普)进场;第五是麒麟棍队进场,麒麟棍队各人手持一条一米长直径四厘米的漆得闪闪发光的麒麟棍,呼着“嗬嗬也”的吼声进场;第六是用树皮做成的土号队进场。边进场边吹着古朴的土号,给整个摆手场地带来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最后是炮仗队进场,炮仗队主要是手拿三眼铳和火枪,边进场边吆喝(主要是唱“嗬嗬也,也嗬嗬”),一路还放起三联眼铳和火枪,把整个摆手场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大摆手的整个程序是:
  一是“排甲”。“排甲”就是整理摆手队伍。把摆手队伍整理好后,才能浩浩荡荡地开进八部大王庙(摆手堂)。
  二是杀牲祭祀。主要杀白水牛、白羊和猪。
  三是由梯玛(掌坛师)带领摆手队伍十分虔诚而庄严地敬神(土家语叫做“嘎麦奉”)。
  四是敬完神后进行第四道程序,梯玛或掌坛师唱颂扬神的《摆手歌》,《摆手歌》的主要内容有:《人类起源》、《土家族迁徙歌》、《八部大王歌》、《英雄故事歌》、《劳动事象歌》、《扫堂歌》等。
  五是进行大摆手活动。大摆手的动作有前摆和后摆,中间夹一些农事活动的动作,但脚步要反复前进和后退,有时也要踩十字。
  小摆手相对于大摆手而言,小摆手的场地要比大摆手的场地小得多。进行小摆手的村寨比较普遍,除了大摆手的土家族村寨,都进行小摆手活动。小摆手只舞不唱,但小摆手的舞蹈动作比大摆手舞蹈动作要多一些,动作也很细腻优美,动作的转换节奏也快些。小摆手的动作主要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三大件。在具体表演过程中根据场景和内容的需要添加一些临时性的动作。小摆手表现出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不同的地方小摆手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下面综合有关地方的小摆手的实例,举一些小摆手的主要内容。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在龙山县对土家族的摆手舞也进行了田野考察,后来还写出了关于摆手舞的报告。该报告说:“摆手舞原分农事、狩猎、宴会(可能记载有误,摆手中没有过宴会的场面及其相关的内容)、作战等四种,其中的动作也只有极少数的老年人熟悉。跳的方法又因地区性不同而各有不同,如岩冲乡跳的动作是:(1)犁土,(2)痛冰口(即脚后跟肉皮裂口),(3)纺棉花,(4)赶老鹰,(5)种苞谷,(6)抄土,(7)打点种苞谷,(8)除草,(9)耨秧,(10)收获,(11)欢庆丰收。咱乃(现他砂乡)、坡脚两乡跳的动作是:(1)单摆手,(2)双摆手,(3)烧荒山,(4)遮太阳,(5)种苞谷,(6)插秧,(7)撒种,(8)纺棉花,(9)绩麻,(10)遮太阳,(11)跳格马(青蛙),(12)榨油,(13)抖蚤,(14)老鹰捉鸡,(15)赶山(驱野兽),(16)耨草,(17)里枯达(两手高高举起再左右放下),(18)空壳列碰也(一腿向前屈,两手工劳动向前鼓掌三下,然后两手又向后鼓掌三下)。新村乡跳的则是:(1)砍草,(2)烧草木灰,(3)下种,(4)插秧,(5)耨草,(6)抖蚤,(7)打柴,(8)秋收,(9)晒谷子,(10)砍柴,(11)落大雪,(12)杀年猪等十二套反映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业生产和生产活动。”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访问团的报告把摆手舞的大部分动作都记录得比较详尽。当然也有一些遗漏。总括起来,小摆手动作可以分为几大类:
  一、劳动生产类。这类主要包括里切(犁土)、业朗玉(撒种)、歙玉(种小米)、歙pie(扯小米)、苞谷日(种苞谷)、苞谷窝(背苞谷)、里辅(耨草)、火畲嘎(砍火畲)、火畲务(熛火畲)、食特田杠搭(搭田坎)、私里舍(插秧)、私里炸(踩田)、利布哈(打谷子)、利布朗朗(晒谷子)、泽苦皮(破麻)、吉苦数(打草鞋)、卡也(拖木料)、桐剥里吐吐(捡桐子)、卡窝(背柴)、食姐(打猎)、里嘎(挖土)、色思哈(打油)等。
  二、生活类。这类主要包括拉嘎弟(痛冰口)、里克里私食(抖蚤)、西巴辅(补衣服)、借竹爹(包帕子)、马可立哈(打蚊子)、古都博(蹲着)、宋嘎布(舂碓)、波左波(推磨)、看太阳、遮太阳等。
  三、动物摹仿类。务打几(牛打架)、半几姐(蓦鹰闪翅)、哈列打此(连裆)、包其列pong也(野鸡拖尾)、哈列若嘎(咬羊)、牛擦痒、莫热著(猫捉老鼠)、克其马(青蛙)等。
  无论是大摆手或者是小摆手,凡是摆手完了后,最后都要进行茅谷斯的演出。如果没有茅谷斯的演出,那么摆手就显得很不完整。打个不适当的比喻,就像现在的术语说的是一栋没有完工的“烂尾楼”。
    茅谷斯所表演的内容大部分是对摆手舞内容(特别是对小摆手的内容)的复制,也有一部分内容是茅谷斯所特有的。二者的最大区别是:摆手舞是用肢体语言作示范性的动作,给人一种模仿性提示。茅谷斯则是用真实的场景和动作加上形象化的语言,再现土家族祖先原始的生产及生活风貌,是摆手舞内容的延伸。茅谷斯的动作看似粗俗和粗野,但它却生动地表现了人类初民时期的社会生产及生活习俗,是生动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原始风俗文本,也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内容的具体化,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厚礼。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