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茅谷斯称谓考——土家语称谓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6:4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茅谷斯有很多称谓,这些称谓又分为两大类,即:土家语称谓和汉语称谓。这两大称谓中又有很多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又各有自己的意义所在,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

  第一节 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
  茅谷斯最初还是以土家语命名的。在表演时的对话也完全是土家语,也就是说只能在土家语地区才能有茅谷斯。
  土家语简介土家语有两大方言,一大方言叫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和古丈四县。龙山县现有14个乡镇讲土家语,其中有坡脚、他砂、靛房和岩冲4个纯土家语乡镇。龙山县讲土家语的人数接近3万人,是当今说土家语人数最多的县。永顺县现有5个乡讲土家语,没有纯土家语乡镇。保靖县有7个乡镇讲土家语,没有纯土家语乡镇。古丈县有两个乡镇讲土家语,没有纯土家语乡镇。另一大方言是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湘西泸溪县潭溪镇的下都村、大陂流村和且己村,操土家语南部方言的人口接近1000人。目前全国讲土家语的不上4万人。
  土家语的基本特点:
  一、语音方面:土家语有辅音19个,韵母22个,其中单韵母5个,复韵母22个;土家语有4个声调,即高平、低降、高降和高升,调值分别是55、21、53和35;土家语的语调具有表词义的功能。
  二、土家语的发音方面:无卷舌音,很少儿化音,无前鼻音,无唇齿音,齐齿呼和舌面音占绝大多数,少数是舌根音和后鼻音。
  三、土家语的文化载体类型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摆手歌,茅谷斯对话,梯玛祭祀歌,哭嫁歌,山歌,生活术语等。
  四、土家语的语序是宾述结构。
  五、土家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
  六、土家语的时态表现十分丰富。
  七、土家语没有数词,只有数量词。
  八、土家语的形容词很丰富,形容词表级时不用副词去修饰。
  九、土家语的调值具有很强的表意意义。
  十、土家语的单音节词十分丰富。
  土家语对茅谷斯称谓的种类
  了解土家语的基本情况后,我们再来看土家语的茅谷斯称谓。
  不同的土家山寨,土家语对茅谷斯的称谓都不是一样的,甚至有的同一个土家山寨,对茅谷斯也有几种不同的土家语称谓。如湖南省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就有“拔帕”、“拔帕格蚩”和“哭琪卡卜”等。又如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既称茅谷斯为“撤嘎”,又称茅谷斯为“拔帕”。由此可见,其他不同的土家山寨对茅谷斯有不同的称谓也就不奇怪了。
  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归纳起来有:拔帕、拔帕格蚩、拔帕尼、拔帕哈、哭琪卡卜、禾撮尼嘎、拔普、拔普卡日、撤嘎、送嘎撤嘎、撒卡、实姐、故事格蚩等13种。
  以上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分别在各个不同的土家族山寨。它们分别是:
  称“拔帕”的有:龙山县贾市乡窝坝村,坡脚乡苏竹村、石堤村,苗儿滩镇拉西峒村,隆头镇捞田村等。
  称“拔帕格蚩”的土家山寨有:龙山县贾市乡兔吐坪村、恒咱村、银河村(牛兰溪),内溪乡坡嵩村、双坪村,隆头镇新双村、水坝村,坡脚乡报格村、松林村(多耸岭),他砂乡信地村,保靖县普戎乡亨章村、恶且村等。
  称“拔帕尼”的有:龙山县隆头镇杉树坪村、卡斜湖村,干溪乡耳村、捞子溪村、子卡湖村等。
  称“拔帕哈”的有:永顺县和平乡以双凤村,龙山县苗儿滩镇的补足湖村、拍体坝村、巴列村。
  称“哭琪卡卜”的有: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彩村、马拉岔村。
  称“禾撮尼嘎”的有:保靖县马王乡禾作村、利福村,拔茅乡科且村,大妥乡那铁村,昂乡押马村,龙溪乡土碧村。
  称“拔普”的有:古丈县茄通乡马达坪村、小白村,永顺县抚志乡小龙村。
  称“拔普卡日”的有:古丈县断龙乡大龙惹村。
  称“撤嘎”的有:龙山县坡脚乡卡柯村、苏竹村。
  称“送嘎撤嘎”的有:龙山县长潭乡利舍湖村,坡脚乡多尼村。
  称“撒卡”的有:龙山县西湖乡卸甲村。
  称“实姐”的有:龙山县靛房乡中心村、卡流村、百型村、永明村。
  称“故事格蚩”的有:永顺县和平乡沙撮村,龙山县猛西乡脉龙山村、泽格村、邬都村,洗车河镇干溪村、开泽村、老木村。
  土家族语茅谷斯称谓的差异探源
  为什么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具有这样的多样性呢?
  一方面,由于湘西各个土家族山寨都是大山阻隔,交通很是不便,清朝的顾彩在其《容美纪游》中对湘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交通作了生动而贴切的描述:“渐趋西南,行无大道,皆峡樵径,荒草茸杂,风峦回互,道多虎迹,人家稀少,入山渐深,路径愈窄,乱石嵯峨,瀑泉奔注,水冷砭骨,前临危崖,陡立百仞,攀萝扪葛,相缘而登。”顾彩,字天石,号金斋,别号梦鹤居士。江苏无锡金匮人,其父顾宸,崇祯十二年举人,顾彩少聪颖,有异才,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在容美土司田舜年的盛情邀请下,作了容美之行。顾彩的这段话对武陵山区道路的描写与李白的《蜀道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道路的艰难,因而使得土家族地区相对封闭。在土家族大文化的背景下,一些细微之处有些不同也是可想而知的。湘西土家族有“隔里不同天,隔里不同俗”的说法。意思就是土家族山寨之间只要相距一里(也不是完全实指,意思是相距很近),就有不同的天气状况和不同的风俗习惯。甚至同一个寨子的风俗习惯也有所不同。比如: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解放以前叫捞田溪,分上、下两寨。捞田溪的上寨和下寨没有明显的界限。只以姓氏的聚居区作为区分的标志。上寨主要居住田姓和向姓,下寨主要居住贾姓和彭姓。上寨田姓和向姓的茅谷斯叫“拔帕”或“拔帕格蚩”,下寨的彭姓和贾姓的茅谷斯就叫“哭琪卡卜”。上、下两寨各有自己的摆手堂。上寨的摆手堂在王家媳妇堡,下寨的摆手堂在撒枯列(土家语地名,意思是很冷的小山堡)。到了正月间,上、下两寨人谁也不到对方家的摆手堂去跳摆手舞和演茅谷斯。这不是说两寨之间有什么隔阂或过节,主要是由于跳摆手舞和表演茅谷斯过程中,因二者某些细节上的差异所致。正如捞田村上寨的田心佑老人说的:“两个寨子玩的时候有的廊场(方言:指地方,这里指部分)不同套(不同套,就是有些地方有细微区别),做起来合不来(不合拍)。这样就只能自己玩自己的。”
  另一方面,有的土家山寨对茅谷斯的认知有所不同,也就引起了称谓上的不同。龙山县靛房镇百型村称其为“实姐”,百型村田荆银老人说:“演毛人(也就是茅谷斯)的主要内容是‘实姐(打猎)’。我们这里人现在都喜欢‘实姐’。”看来这里的土家族对“实姐”情有独钟,所以他们把茅谷斯称为“实姐”也是有充分理由的。还有的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与族称(这里所说的族称是指家族)有关。如龙山县西湖乡卸甲村把茅谷斯称为“撒卡”,因为这个地方的土家族把自己家族称之为“撒卡”,现在保存于龙山县文物管理所的一块卸甲村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的摆手碑上,就明确地记载有“我撒卡三房”的句子,就是有力的证明。也就是说卸甲村把茅谷斯称为“撒卡”.认为所演的茅谷斯是家族文化的代表,所以用自己家族的称谓来作为茅谷斯的称谓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把茅谷斯叫做“撒卡”,也就是突出了家族的自身标志,按现代的话来说,“撒卡”是卸甲村彭氏家族的一张明片。
  茅谷斯土家语称谓的诠释
  茅谷斯土家语称谓的文化内涵是丰富的,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上面13种土家语的茅谷斯称谓归为六大类。
  第一类女性称谓:拔帕、拔帕格蚩、拔帕尼、拔帕哈、哭琪卡卜、禾撮尼嘎等。这一类的意思都与女性有关。
  第二类男性称谓:拔普卡、拔普卡日等。这一类的意思与男性有关。
  第三类事象型称谓:撤嘎、送嘎撤嘎等。这一类的称谓与土家语言事象有关。
  第四类家族型称谓:这一类仅一例撒卡。这类称谓与家族有关。
  第五类狩猎文化型称谓:实姐。这一类称谓与狩猎文化有关。
  第六类娱乐型称谓:故事格蚩。这类称谓与娱乐有关。
  先对第一大类进行诠释。土家语“拔帕”是对“女人”的统称。“拔帕格蚩”汉语的意思是“女人玩耍”,土家语“格蚩”是汉语“玩耍”的意思;“拔帕尼”汉语的意思是“找女人”,这里的土家语“尼”就是汉语“找”的意思。“禾撮尼嘎”,“禾撮”是土家族古代对“打野兽”的称呼,“尼嘎”是土家语,汉语的意思是雌性。“禾撮尼嘎”就是“打野兽的女性”,这一称谓是一个专称,是专门称呼土家族的梅嫦神。因为梅嫦原是土家先民中的打猎英雄,后来在打猎中英勇献身,被土家族尊奉为梅嫦女神。“哭琪卡卜”中的“哭琪”,汉语的意思就是“人熊”,土家语的“卡卜”,汉语的意思就是“外婆”。土家语的“哭琪卡卜”,汉语的意思就是“人熊嘎婆(嘎婆,土家族地区汉语方言对外婆的称谓)”。“人熊嘎婆”在土家语地区十分有名,“人熊嘎婆”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为什么土家族把茅谷斯用土家语称为“人熊嘎婆”呢?这是土家族先民对人类的最初最为朴素的认识,也是对茅谷斯的形象称谓。因为茅谷斯的装扮,就是一种像人熊一样的装扮(应该说是猿人),当时土家族先民对猿人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只知道有人熊的概念,所以,土家族把它作为茅谷斯的称谓叫“哭琪卡卜”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们把第一大类又可以说是茅谷斯的女性文化类型。
  再对第二类进行诠释。土家语“拔普卡”,汉语的意思是“男性老人”或“男人”。土家语“拔普卡日”,其中之一的“日”的汉语意思是“做”或“游戏”,整个的意思就是“做老公公”或“男人游戏”。这里的,“做”和“游戏”都是意义比较相近的词,有“装扮”或“玩耍”的意思。我们把第二类说是茅谷斯的男性文化类型。
  对茅谷斯中的第三类进行诠释。先看“撤嘎”是什么意思。土家语中“撤”汉语的意思是“水”,土家语的“嘎”,是汉语动词“吃”的意思。土家语的语法是动词在宾语后面,也就是说汉语的“述宾”结构,土家语就成了“宾述”结构。那么土家语的“撤嘎”按汉语的直译就成了“吃水”。土家族地区的汉语方言,在实际表达过程中,往往是“吃”“喝”不分。现在土家族地区的汉语方言说“喝水”都叫“吃水”。把“吃水”取名为茅谷斯是什么意思?这是土家先民取其“吃水”时“唧唧咕咕”地发出象声词。这就引申到了当时原始人的讲话时不流畅的情景,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就是口吃。茅谷斯在表演过程中所表达的语言是很不流畅的。这不是说土家族先民一开始就是口吃,而是整个人类在幼年时候都有这样的共同特征。当时的语言刚刚产生,说起来肯定是不很流利。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说过:“对于人的早期粗野生活状况来说,较少量的和较简单的语句就足够了,但是后来,就需要补充越来越新的术语以表示新的概念、工具、职业、任务和获得较多组织社会中的关系。”茅谷斯“撤嘎”这一土家语称谓,恰恰合乎人类幼年时的语言特征,也合乎茅谷斯原始社会的形象特征。再来解释“送嘎撤嘎”,这是一个土家语词组。“撤嘎”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那么土家语“送嘎”是汉语的什么意思呢?土家语“送嘎”的汉语意思是“碓”,这里引申为“舂碓”。舂碓怎么能与茅谷斯联系在一起呢?这就要联系茅谷斯的表演动作去理解,茅谷斯表演的时候,扮演者出场时身捆茅草,屈膝驼背,抖肩沉臀,步履蹒跚,扭动着粗野的身子。土家语地区的人把跛子和走路不正当的姿态,往往用土家语比喻说成“送嘎”(即汉语“像舂碓一样”)。“送嘎撤嘎”的汉语意思就是“舂碓吃水”。也就是说“送嘎”是复制茅谷斯的走路姿态,而“撤嘎”则是复制茅谷斯的语言状态。二者结合就把茅谷斯的形象描绘得十分形象。这一类型我们把它称之为语言事象类型。
  第四类“撒卡”的解释。“撒卡”汉语的意思就是杉树,这只是龙山县西湖乡卸甲村对茅谷斯的称谓。因为,西湖乡卸甲村当时居住在杉树林中,那里的杉树不仅很多,而且很大。大到有直径一米的杉树。卸甲村的彭姓土家族,以此为荣,便把自己的家族称之为“撒卡”,由此他们表演的茅谷斯也叫做“撒卡”。这一类我们把它称之为家族文化类型。
  对第五类“实姐”的诠释。“实姐”的汉语意思是“打猎”。严格地说“实姐,,只是整个茅谷斯表演过程中的一个场次,它还不能完全代表茅谷斯的名称。但是,“实姐”又是茅谷斯中最重要的场次,按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重头戏。又最能代表土家族先民的原始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有的地方把“实姐”作为茅谷斯的称谓也是合理的。我们把这一类型叫做狩猎文化型。
  最后对第六类“故事格蚩”的解释。土家语“故事”不能与汉语中的“故事”划等号。土家语的“故事”,译成汉语就是“多种多样”,“故事格蚩”就是“玩多种多样的游戏”。这一类我们就可以说是茅谷斯土家语称谓的娱乐文化类型。
  从以上对土家语茅谷斯称谓的诠释,我们又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土家族茅谷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及其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