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茅谷斯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6:4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节 龙山县隆头镇捞田村茅谷斯
  隆头镇位于龙山县最南部,东倚坡脚乡,南临酉水界保靖县,西邻岩冲乡、贾市乡,北接苗儿滩镇。总面积6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92亩,解放前为隆头乡,解放初为水坝、庆口、捞田、杉树、大溪等乡及隆头镇。1956年并为水坝乡及隆头镇,1958年并入苗市公社,1961年分置水坝公社,并辖一个居委会,早在清代以前就是商业繁荣的码头和集镇,为龙山县的四大集镇之一。东部有大绕坡,西部有交椅山、火烧山、尖山、望明山,均由东北向西南绵亘两侧,最高峰海拔1002.2米,贾市河由北流入,汇入洗车河。洗车河由北到南,将全镇分为两半,在隆头注入酉水。河西的捞田、水坝、杉树等大队地势较为平坦。全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1417.4毫米。农产品有稻谷、玉米、红薯等,林产品有木材、桐油、油茶等。有公路通往洗车、龙山、里耶等地。河道有酉水上通里耶、重庆秀山,下通保靖、沅陵、常德等。
  隆头镇所属的土家山寨杉树坪、水坝、细老坪、捞田溪的上下寨、庆口(又叫采峒)都有摆手堂,这些地方的摆手舞都是从正月初一跳到正月初九。杉树坪的摆手堂在上母桥塔(土家语地名叫梅冬起),水坝有三个摆手堂,一个在绵前湖列比列些,一个在细老坪,一个在大寨比挑。捞田的摆手堂,上寨的在新寨堡,下寨的在王家媳妇堂。庆口的摆手堂在西泥堂。这些地方在解放前每年的正月都要进行摆手和演茅谷斯,这里的茅谷斯的土家语叫“哭琪卡卜”。这里的供神是每年按家轮转,一年4家负责敬神,这负责敬神的4家人又叫头门人。到了正月初一鸡一叫,头门人几家就要到摆手堂里去给神拜年(也就是敬八部大神)。水坝、杉树坪在表演茅谷斯的节目中有“甩连枷”、“粑粑槽窝(背粑粑槽)”、“黑察耸(汉语叫人重人,由24人组成三层,每8个人一层。组成后,由慢到快旋转不止,上面一层还要装猴子玩耍,动作难度比较大。)”、“粑粑哈(打粑粑)”等。水坝参加“粑粑哈”的有向天敏(1986年3月62岁当时住捞田溪三队),向天敏也装过装哭琪卡卜。
  捞田村,过去叫捞田溪,由上寨、下寨两个自然寨组成。全村主要有向姓、彭姓、田姓、贾姓四大姓,其他一些姓被当地人叫做杂姓,为数也不是很多。捞田村共有202户,人口611人,其中90%是土家族。现在还保存有土家语,50岁以上的人用土家语,大部分人都能讲土家语,只有少数人不懂土家语。捞田村土多田少,原因是缺水,很多大坪土因为没有水而只好作旱地耕种。过去这里以红薯为主要粮食作物。捞田距原隆头镇政府4公里,二十世纪末,国家修碗米坡电站,原隆头镇政府成了淹没区,镇政府迁到捞田的村一处叫喇叭口的地方,捞田村现在成了隆头镇政府的所在地。
  解放前捞田村的摆手舞十分盛行。全村有两个摆手堂,相距不到1公里。跳摆手舞的时间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九,跳摆手舞时还要穿插跳茅谷斯。这里的茅谷斯的土家语称谓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叫做“哭琪卡卜”,汉语的意思是人熊嘎婆。
  捞田溪的摆手堂(两个都是一样的)的布置在摆手堂前都立有一根桅杆,桅杆上都挂有一面黄色的龙凤旗,龙凤旗下面由掌坛师烧香纸祭旗。摆手堂内供奉着威严的八部大王神像,在神像前的案桌上放着猪头、粑粑、糖馓和寨子上所有猎获的野味及采摘的野菜。神像前面在跳摆手舞的时候香火不断。
  捞田溪的田大绊老人(亲自参加过解放前的摆手舞和茅谷斯)介绍了过去捞田溪的茅谷斯的情况:
  “过去我们捞田溪上寨下寨都有摆手堂,上寨摆手堂在新寨堡,下寨摆手堂在王家媳妇堂。在跳摆手舞时还要玩帕帕,我们这里又叫玩哭琪卡卜,一夜一堂,玩的时候与摆手舞穿插进行,每夜玩三香(即烧完三支香,烧完一支香大概一个钟头)。具体做法是,一个人装扮成老茅谷斯,其他的都装扮成小茅谷斯。茅谷斯穿由茅草或稻草扎(编)成的衣服,还要做个‘鸡鸡’(即男根)。‘鸡鸡’是用两尺长的杉木棒做成,顶端要用红布包着(象征龟头),挎在小肚子前。茅谷斯一出场,由一个人(跳摆手舞的掌坛师或者其他有名望的人)扮成土王与老茅谷斯对话。我们这里的茅谷斯主要节目有‘若你(找地方)’、‘火畲嘎(砍火畲)’、‘里嘎(挖土)’、‘食姐(赶肉)’、‘孤鲁子’、‘宋作(捉鱼)’和扫堂。”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