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八部大王崇拜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3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六章  八部大王崇拜
  土家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都曾有八部大王庙,供奉八位大王。八部大王,又称八部大神,根据有关传说,应为土家族历史上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八部大神崇拜是继土家族母系氏族祖先崇拜之后的父系氏族祖先崇拜。
  一、八部大神的来历探秘
  有关八部大神来历的传说有很多。
  一种说法是:苡禾娘娘一次上山采茶,为解口渴,嚼了一把生茶叶,回家便怀孕了。怀了3年零6个月,便生下了8个兄弟。由于无力抚养,只好弃之山下,由天意主宰。八位兄弟在山里有母虎喂乳,见风就长,很快成人。他们回来孝敬母亲,凭着非凡的本领,将天上的雷公捉来蒸熟盐腌给母亲当药吃,以医治心痛病。后来,八兄弟在土王破冲嗄那里为将,立了大功,受封地龙山、永顺一带,号称八部大王。死后,被奉为神,称八部大神,世代为后人祭祀。
  一说是:很古的时候,一对中年夫妇,多年无子,遇一仙人赠给茶叶,服后怀孕生下八男。其父疑为妖孽而弃之荒野。幸而有龙为之哺乳,有风为其遮荫。八男长大成人,归家孝敬父母。其母又服仙茶,生下一女。此女后来被皇帝诏为妃子,其八兄也被封将。八兄弟屡建奇功,受封为王,荣归故里,号称八部大王。
  一说是:八部大王是龙山、永顺一带的彭姓土家族祖先,原来并无姓氏。唐明皇时,外敌人侵,八兄弟应征御敌。他们在战场上,手执打虎的“盆排”(盾牌)和虎叉,英勇杀敌,功勋卓著。唐明皇封他们的官爵时,问他们姓什么。八兄弟本无姓,心里发急,正好手中握有“盆排”,就顺口结结巴巴地说:“盆……盆……盆。”唐明皇听了,就以为他们姓彭,便说:“你们姓彭呀!”八兄弟连忙回答说:“姓彭,姓彭!”八兄弟以后就以彭为姓氏了,从此,也就有了彭姓人。
  由上述传说可见,土家族崇拜的八部大神确为历史上的八个氏族或部落的首领。由传说,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八部大神是较早的祖先神。传说所反映的八部大神崇拜与古老的植物崇拜、图腾崇拜联系较紧,八部大神的来历尚未脱尽植物崇拜与图腾崇拜的印痕。
  首先,八部大神的诞生与茶有关,其母是吃了茶叶而怀孕生子的,这实际上意味着,茶是致孕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传说包含了植物茶生人观念。
  古老的茶生殖崇拜影响久远,其遗存形式多见于传统婚俗。我国传统婚俗多用茶。茶在婚俗中有象征子嗣繁衍的意义,这种意义正是古老的茶生殖崇拜的余意。古人定婚,多以茶为聘礼,以至于将下定礼称为“下定茶”、“下茶”、“订茶”。婚礼为什么要用茶呢?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说得明白:“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以茶为礼,采取不移置子之义也。”原来,茶树不能移植,其繁殖必须依赖茶子,茶子便被当作了生殖之物。古人由茶子繁殖茶树的现象推及到人的繁衍,以为茶子中也包含了人的生命,最早的人类也是由茶子繁衍的。
  土家族八部大神诞生的传说,反映了茶生殖观念,说明八部大神崇拜与早于祖先崇拜的植物崇拜有着血缘联系,是土家族历史上较早产生的祖先崇拜,其崇拜对象应为氏族或部落的首领。
  其次,八部大神的成长与虎或龙有关,被弃之于山野的八兄弟是由虎或龙哺乳长大的。这说明八部大神崇拜保留了土家族祖先巴人虎图腾崇拜和更早的巴蛇图腾(龙图腾)崇拜的文化因子,是产生较早的祖先崇拜,八部大神是氏族神或部落神。
  其二,八部大神具有自然神属性,是氏族部落时期土家族先民的生活的折光反映。
  上引三则神话中的两则,在叙述八部大神的诞生时,都说他们一生下来就被母亲或父母弃之山野。他们与动物为伴,在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最后,都成为有异常本领的人。八部大神的这种经历,屡见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学者们将有这些经历的神话传说人物,称为“英雄弃子”。英雄为何遭弃,令人感到神秘。
  《诗·大雅·生民》叙述周人始祖——周弃或后稷,被三弃三收: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
  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灾无害,以赫裙灵。上帝不宁,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置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置之
  寒冰,鸟覆翼之。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
  讦,厥声载路,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姜嫄履迹感孕而生下周弃,因为是感孕,孩子无父,姜嫄便将他丢弃在小巷里,牛羊前来保护他;后来又把他丢弃到山林里,樵夫砍柴救了他;最后把他丢弃在寒冰上,大鸟用双翅包裹他为他取暖。他长大成人后,发明了五谷的种植,后来成为周族的始祖,被祀为稷神,即农业神。
  唐朝樊绰《蛮书》叙述苗族槃瓠故事,也有英雄弃子情节:
  按王通明《广异记》云:“高辛氏时,人家生一,初如小特,主怪之,弃于道下。七日不死,禽兽乳之,其形继日而大,主人后收之。当初弃道下之时,以盘盛叶护之,因以为瑞,遂献于帝,以檠瓠为名也。后立功,啮得戎寇吴将军头,帝妻以公主,封檠瓠为定边
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剖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雷、冉、白、蒙、文、叔孙氏也。”
  彝族的神话传说说彝族祖先神、创造万物的巨人尼支呷洛也经历了被遗弃的遭遇。他的母亲是蒲么列日女神。一只神鹰掠过她的头顶,流下一滴血,正好落在她身上,遂使之怀孕并生下了尼支呷洛。女神将他丢弃在石缝里,他却吃了石缝里的青苔露水而长大成人,成为神箭手,射下了天上多余的太阳。
  彝族九兄弟神话传说说:古时有对夫妇,老年无子。丈夫郁郁寡欢,老妇也满怀怨恨。她来到水塘边欲投水自尽,忽遇一白发老人,授以药丸九粒,说年服一粒生一子。老妇盼子心切,将九粒药丸一气吞下,遂怀孕分娩产下九子。夫妇皆愁无力抚养,准备弃之。白发老人又至,说九子无须衣食,自可长成。后来,果如老人所言,九子无须衣食而自长成人。九子每人都有一种神奇的本领。在这则神话中,九子母欲弃九子,但终究没有实施。那么,九子算不算英雄弃子呢?回答是肯定的,九子虽未遭遗弃,但也无异于遗弃,因为九子完全靠自然长成,无须父母抚养。
  上述神话或传说,尽管民族不同,流传的地域有别,但其弃子的情节却与土家族八部大神传说十分相似。对这些神话传说进行归纳分析,便可解开弃子之谜,从而揭示土家族八部大神诞生之谜。
  在上述神话传说中,所有的弃子都是其母感孕而生,致母怀孕的因素或是吃了某植物、药丸或是身体接触了某种植物、动物(如鹰血),这说明,弃子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所以,这些弃子都不需要抚养而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成人。弃子的情节,潜含了人们对大自然伟力的崇拜。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哺育,这些弃子才具有一种超人的神力,一种与大自然的力量相匹配、甚而至于超自然的神力。弃子是半自然半人的神灵,是由自然神崇拜过渡到祖先神崇拜的产物,或者可以说多是最早的祖先神——氏族或部落始祖神。如周弃是周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槃瓠是苗族的始祖神;尼支呷洛是彝族的始祖神。土家族八部大神也有被遗弃的经历,就在于他们是土家族先民心目中的始祖神,充满着大自然的生机。
  二、八部大神祭祀仪式及遗俗
  土家族地区曾有不少八部大王庙,以供奉祭祀八部大神。与祭祀八部大神相关的遗俗至晚近仍在民间流传。
  龙山县土家族旧有大摆手堂,俗称八部堂,供奉八部大神。在小摆手堂供奉彭公爵主,说明八部大神崇拜早于彭公爵主崇拜。龙山马蹄寨八部大王庙内,供奉着八部大神和夫人神像。当地人称八部大神为“拔普”,意即祖父,称夫人为“拔拔”,意即祖母,表明土家族奉八部大神为始祖神。
  保靖县拔茅乡“首八峒”遗址原也有八部大神庙,其遗存的清代复修八部大王庙碑即为明证。该碑云:
  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宋、元、明,为楚南上
  游……故讳八部者,盖以威镇八峒,一峒为一部落。
  酉水地区的酉酬乡巴柯村也曾有一个八部大王庙,早已毁灭,尚存残碑一块,上刻“八部大王之位”字样。酉阳县民委保存有残碑照片。
  土家族祭祖仪式有大摆手与小摆手。大摆手即是祭祀八部大王的仪式。大摆手祭祀仪式在八部大王庙即摆手堂举行,时间一般为春节,往往三年才举行一次。届时,轮到哪一家摆手祭祖,其族人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便出来主持祭祖事宜。他率领族人将各种祭品,如猪头、猪肉、糍粑、糖馓、豆腐、五谷、家禽、野禽、野兽送到摆手堂,一路上采旗飘舞,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十分热闹。
  摆手祭祀场地设在八部大神庙前的坪坝。神庙披红挂彩,神桌上供有各类祭品,一对香烛高烧。庙前坪坝中央,竖起一根红色旗杆,顶上悬挂着湖蓝色幡旗、五彩大灯笼,幡旗上绘有龙、凤、虎,可分为龙旗、凤旗、虎旗。四周插有灯牌,上书“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等吉祥语。庙前两边插有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旗杆下,用方桌拼成一个台子,四周用彩旗装饰,台上安放指挥的锣鼓。
  入场时,由掌堂土老师指挥。参加摆手的各寨队伍按顺序入场。一般是,白龙旗队领先,后跟龙凤虎旗队、彩旗队、摆手队、乐队、溜子队、小旗队、披甲队、炮火队,沿途领队吆喝,众则应和:“噢!”“喂!”
  各路队伍进堂后,由掌堂土老师先行仪式:扫邪、安神、祭媒嫦(即猎神媒山)、祭八部大神。祭毕,登上锣鼓台,挥起鼓锤,敲击锣鼓。三通锣鼓过后,摆手活动便开始了,摆手活动在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
  摆手又称摆手舞,是一种规模宏大而动作比较简单的祭祀性舞蹈。基本形式是,土老师在坪坎中央的台上打锣鼓,各路人马围成圆圈一边转一边跳,有的地方是站成两排对跳。
  摆手舞是一种群众性的祭祀舞仪,大部分活动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不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各地摆手舞的动作又有所不同。龙山苏竹坪的摆手舞为单摆,脚不动,身子与膝盖部分转动,手随之甩摆。来凤的单摆则不同,膝盖弯曲,两手向两侧平分开,并随着身子的摆动而摆动。龙山多谷的摆手,脚要移动,双手随着脚的步伐而摆动。永顺双凤的摆手也要走步,双手则在身子的左右来回摆动。保靖土碧的摆手只走两步,起脚是跨步带跳起。马蹄寨的团圆摆手舞是横着身子,脚交叉横跨步,两手在身子两旁摆动。各地摆手舞虽有所不同,但又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的动作,即“单摆”与“双摆”。大多数地方的单摆要移步,先向前走二、三步,手也随之摆动,然后身体摆动,从而带动双手摆动,此时脚不动,膝盖稍弯,双摆与单摆基本相同,只是重做一遍身子转动带动双手摆动的动作。
  配合着摆手舞的基本动作,还要作一些表现狩猎、农事、军事等活动的动作,以再现土家族的生活,纪念先祖,表彰先祖所开创的业绩。可见,这种祭祀舞不仅具有纪念意义,而且具有教育后人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自娱自乐、解除一年来辛勤劳作的疲劳的作用。根据摆手舞的主要内容,可将其分为几种主要类型:
  狩猎舞,主要是对打猎动作的模仿。有“跳蛤蟆”、“木鹰闪翅”:“拖野鸡尾巴”、“圆舞”等,其中的“圆舞”是围成圆圈跳舞,再现了早期围猎的生活。
  农事舞,这类仪式舞是摆手舞中的主要部分,它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一年12个月的生产活动,有砍火渣、挖土、烧石灰、积肥、种包谷、种棉花、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动作。对于一个农业民族来说,他的氏族或部落的始祖神,往往既是战争英雄神,同时也是农业神,八部大神也是如此。所以,摆手舞中有大量的农事舞以表示对先祖八部大神的纪念。
  军事舞,这是以表现战斗动作来祭祀八部大神的舞蹈。它由杀人血祭动作和打斗动作所组成。血祭为舞前的过场,过场之后是打斗动作,多是两人一组行舞。两人各拿大刀或别的武器,其中一人扮演敌兵,一人扮演土家族士兵。两人作追赶、对打、对刺等动作,最后敌兵投降,遂告结束。
  摆手舞结束的时候,要收摆举行送神仪式。
  由以上所述可见,摆手舞中的大摆手是一种祭祀性的舞蹈,多在祭祀八部大神时举行。大摆手中的军事舞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是表彰八部大神战功、缅怀先祖、鼓舞士气的比较古老的祭祀仪式。据学者考证,大摆手起源于巴渝舞,是土家族祖先巴人参加武王伐纣时所跳的战舞。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摆手祭祀性的功能已逐渐消亡,而娱乐性的功能则发扬光大。摆手舞成为土家族人民欢度春节、庆贺丰年、祈求吉祥的民俗活动形式。摆手舞活动中土家人民万众狂欢的场面,则显示了一个民族不竭的激情和蓬勃的生机。兹录清代土家族诗人竹枝词两首,以观其盛况之一斑:
  唐仁汇《竹枝词》:
  千秋铜柱壮边陲,
  旧姓流传十八司;
  相约新年同摆手,
  春风先到土王祠。
  彭施铎《庵州竹枝词》:
  福石城中锦作窝,
  土王宫畔水生波,
  红灯万点人千叠,
  一片缠绵摆手歌。
  八部大神的祭祀仪式,除产生了摆手舞这样的群众性娱乐民俗之外,还派生出了其他一些民俗事象,至晚近尚有遗存。
  酉水地区一支彭姓土家族人过去曾有过“四月八”的习俗,称“摆八”,是祭祀彭姓八部大王的节日习俗。相传彭家老祖公“出兵打马”,过年不在家,归来之日正值农历四月初八,彭家人在这一天欢庆老祖公胜利班师,并补过大年,从此形成这一习俗。所以彭家人过“四月八”如过大年。这一天,要在桌子上摆八只酒杯、八个碗、八双筷子,用以祭祀彭家先祖八部大神,须摆至半夜才能取走。
  另外,土家族巫师的服饰“八幅罗裙”、法器“八宝铜铃”则是八部大神的象征,也是八部大神祭仪的派生物。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武陵山区的土家人,经常受到官兵侵扰。当时,土家有八个部落,八个部落八个姓。每当官兵侵犯,八姓部落都奋力抵抗。但是由于八个部落没有统一指挥,各行其是,不能很好地协同作战,结果连吃几场败仗。
  从失败中汲取了教训,一个部落首领提议,八个首领应该排个座次,以便作战时能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有人提议,八个首领都去铜匠铺打一个铜铃,按得到铜铃的先后排座次。大家都希望首先得到铜铃,在铜匠铺里吵吵闹闹,铜匠被吵得手忙脚乱,铸了三天三夜,也没铸出一个铜铃来。铜匠就想出一个办法,让八位首领在铜匠铺外面等候,铜匠一人在里面铸铜铃,然后让八位首领轮流进铺子,遇上铜铃铸好就取走,若没铸好就出去继续下一轮的等候。有人轮了几次都没得到铜铃,有人一进去就拿到了铜铃。这样,按拿到铜铃的先后顺序排定了八位首领的座次,最早拿到铜铃的就成了大首领。
  不久,官兵大队人马向山寨蜂拥而来。大家事先埋伏好,一听到大首领的牛角号和铜铃声就一拥而上,把来犯的官兵团团围住。打了三天三夜,损失了不少兵器,还是没分出个胜负来。大首领便召集七个兄弟商量对策。最后决定把兵马分成两支,四个部落为一支,分别抢占两个山头。结果,把官兵打得大败。八部落士兵乘胜追击,把敌人赶出了18个关口。
  为了山寨长久安宁,必须维护大首领的权威。于是大家商量出一个办法,各部落拿出一块布,每块布需不同颜色,将八块八种颜色的布做成一件八幅裙,让大首领穿上它,以便调动八个部落的兵马。从此,就有了八幅罗裙。后来,祭祀八部大神时,土老师穿上八幅罗裙,以表示对八部大神的纪念,八幅罗裙就成了土老师的专用服饰,一直延续至今。
  八个部落的铜铃,后来被称作八宝铜铃,成为土老师的法器。现在的土老师的铜铃其实只有六个,另外两个,据说是一个给了苗老师(苗族巫师),一个给了客老师(汉族巫师)。这也反映了土家族与苗族、汉族长期和平共处,文化上相互交流的历史事实。
  由包含着土家族先祖史迹的八宝铜铃传说,还衍生出了八宝铜铃舞,为土老师作法事时所跳舞蹈,其内蕴仍含有对八部大神的纪念,也可视为由八部大神祭祀仪式派生出来的民俗事象。在土家族,每逢婚丧、生育、过七月半,都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八宝铜铃舞就是土老师主持的请神接鬼、祭奠亡灵的仪式舞。跳舞时,土老师手持八宝铜铃,身穿八幅罗裙,边跳边唱梯玛神歌
  前已述及所谓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只铜铃。六只铜铃系在一根长一尺二寸左右的木柄上,两端各3只。木柄一端刻着马头,系着五色布条,为上端,舞时在上;另一端为下端,舞时在下,不能颠倒。土老师作法时,手握木柄舞动,铜铃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十分动听。八宝铜铃舞的动作并不复杂,主要是一手拿司刀、一手拿铜铃的土老师围着一条象征坐骑的长凳舞蹈,作喂马、逗马、跨马、骑马飞奔、下马等动作。在做这些动作时,土老师要不断摇铃,并吟唱神歌,其间也穿插牛角号,以烘托热烈的气氛。舞姿刚健有力,铃声叮当清脆,号角高昂激越,八幅罗裙随舞翻飞,犹如孔雀开屏,其情其景,很有艺术感染力。其舞虽为娱神,也能娱人,所以土老师跳八宝铜铃舞时,往往引来很多观众,可谓观者如堵。八宝铜铃舞已成为抒发激情的一种娱乐形式,深受土家族人民的喜爱。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昆明康辉旅行社
下一篇:白帝天王崇拜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