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经济制度文化(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7:3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章  经济制度文化
  
    本章所讨论的土家族经济制度主要涉及发生在土家族古代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即赋税形式,以及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关系性质的社会生产各部门的状况。我们可以把土家族古代社会划分为先秦时期、羁縻郡县时期、土司时期、“改土归流”时期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以此来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文化。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文化
  
    因土家族地区在先秦时期尚无赋税之说,《后汉书·南蛮传》谓其“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土家族先秦时期的经济制度文化仅涉及土地所有制关系及社会生产主要部门的状况。
  
    一、先秦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
  
    现存史料与考古发现表明,土家族社会在先秦时期经历了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与农奴制社会阶段这两个发展时期。
  
    (一)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关于土家族社会的早期生活状况,文献记载很少,可资研究的史料主要有西汉刘向所撰的《世本》中记载的廪君传说、殷墟甲骨文中有关“巴方”的记载,以及土家族《摆手歌》之中的“开天辟地歌”、“人类起源歌”、“民族迁徙歌”等内容。另外,湘、鄂、川、黔等地的考古实物材料亦可作研究的信息资源。
  
    土家族原始社会阶段的生产活动:一是狩猎与捕捞;二是农业种植和采集。一方面,由于土家族所居的自然环境山高林密、野兽种类繁多;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物种的认识相对不足以及土地开发的困难、农业种植面积的狭小。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狩猎与捕捞是土家族先民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到原始社会的中晚期,土家族先民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器,小形石刀、蚌刀成为他们的主要生产工具;人们对食物资源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不仅发现并认识了野生稻谷的习性,而且学会了栽培稻谷,由此扩展了生产活动的内容。当稻作农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土家族地区的重要生产活动时,土家族地区开始形成以农业为主导,畜牧业、狩猎采集、捕捞为补充的新的经济体系。
  
    在原始社会,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村落即为一个氏族的居住区,每个人都是氏族成员,每个房子就是一个对偶婚家庭”。人类生产劳动都是由氏族部落统一安排的,所有的生产工具及生活资料都是氏族成员共有,氏族家庭只是血缘关系相近的氏族成员的结合体,它并没有成为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占有、分配的独立实体。因此,这一时期,在土家族地区,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料是氏族部落成员的共同财产,部落酋长没有独占山林、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特权;人们共同劳动所获得的劳动成果是按平均分配原则进行分配的。
  
    (二)巴国奴隶制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16年,这是土家族历史上的奴隶制时期。史学研究者认为,大约在殷代中叶,出现了土家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从此开始,土家族地区基本上脱离了原始氏族社会阶段,正式进入了阶级社会。这一时期的巴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机构,有国君,有正规的军队,有“将军”、“使者”等官吏,已经具备了“构成国家实质的东西”即“武装部队,监狱及其他强迫他人意志服从暴力的手段”。此时的巴国虽以巴族为主,但还包括了濮、苴、共、夷、奴等多个族类。巴国的政治主要是通过军事活动来体现的,巴与楚的战争几乎贯穿了巴国的整个历史。这一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形态属于农奴制经济,农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后有王日杜宇,教民务农……巴亦化其教而力务农”,除了水稻种植,巴人还学会了播种黍稷,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畜牧业也是巴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古代巴国,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就是奴隶主大量使用奴隶进行无偿劳动,“劳动本身,无论采取的是奴隶的形态,还是农奴的形态,都是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其他自然物同属一类的,是与牲畜并列的,或是土地的附属物”。“假如把人本身也作为土地的有机附属而同土地一起加以夺取,那么,这也就是把他作为生产的条件之一而一并加以夺取,这样便产生奴隶制和农奴制,而奴隶制和农奴制很快就败坏和改变一切共同体的原始形式,并使自己成为它们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一些人垄断了一定量的土地,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在古代巴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表现为作为奴隶主的巴族首领占有首都闽中(今阆中)的所有土地,以及都城附近的部分山林、川泽。
  
    二、先秦时期社会生产主要部门的状况
  
    马克思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生产方式的变革总是与劳动资料的改进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通过对社会生产状况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更替,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社会经济制度的时代特征。
  
    (一)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社会生产状况
  
    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总是无法摆脱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也无法摆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土家族世居于湘鄂川黔相邻的武陵山区,那里森林茂密,山高水远,有丰富的可供渔猎经济生成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活在原始社会较早时期的土家族先民,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中,学会了狩猎与捕捞,并以此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因此,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猎取野兽与捕捞鱼类构成了土家族先民生产活动的全部内容。
  
    在原始社会末期,磨制石器的使用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大标志。当土家族先民利用锋利的石器来挖掘土地栽培野生稻谷时,他们已经懂得了简单的耕种。在经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之后,他们慢慢学会了使用石刀收割稻谷,学会了使用石刀来松土除草,学会了根据季节播种杂粮。此时,农业生产已出现在土家族地区,并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部门。“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所发现的稻谷粒,虽然数量极少,但已告诉我们,稻作农业早在1.5万年左右就已开始,这是围绕土家族相邻区的发现之一。”
  
    与此同时,采集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活动,依然得以沿袭下来。但是,采集业不再是氏族成员生活稳定的基础,它只是妇女、孩子的劳作活动。采集业与农业相比,只是生产活动的一种补充形式。当然,由于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采集物品的对象是相当丰富的,尤其对于土家族这样一个山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
  
    (二)巴国奴隶制时期的社会生产状况
  
    巴国的建立,标志着土家族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发展阶段。巴国在继续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盐业与手工业的开发。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这说明,巴国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作物的种植范围已扩展到除谷子之外的黍、稷、燕麦、豆等种植;而且,由于铁制农具的使用,种植技术与生产水平也有较大程度提高。这一时期,巴人在农业生产中已学会了刀耕火种,这种生产方式的改进,必然带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种植面积的扩大。因此,刀耕火种这种生产方式的出现与使用,意味着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同时,畜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已经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巴人的畜牧业主要是以家畜饲养为主,圈养的畜类有猪、鸡、、牛等。
  
    巴人居住的区域蕴含着丰富的食盐资源,为盐业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巴人早期曾生活在‘鱼盐’所出的清江上游,廪君传说中的地名如‘盐水’、‘盐阳’等,无不暗示着这一地区产盐的丰富和人们利用盐的情况。巴族以后定居的川东地区,又是历史上盐业兴盛的地区。”历史已经表明,“盐业是巴人发展的生命线与推动力,巴国的强弱伴随着盐业的兴衰。”巴人的盐业开发包括煮盐、制盐;用盐腌制腊肉等食品;用盐制作土特产,等等。
  
    从涪陵小田溪巴王墓群清理出土的文物看,巴人的手工业是相当发达的。他们既擅长铜器的生产,如产品有铜剑、铜矛、铜镰等;又擅长乐器的生产,如产品有铜于、铜钲等。此外,巴国的茶叶加工业也比较发达,巴国可能是我国最早开始茶叶加工的地区之一。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