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傩神崇拜(四)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1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中”部分的主要剧目是《干生赶考》,由《干生八郎》、《杀牲九郎》、《算命郎君》、《九州和尚》、《王婆卖酒》、《打菜仙姑》、《牛高卖药》等连缀而成。这种片断连成的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适宜通宵达旦地演出,演出者完全可以根据时间削减或加长情节。整个故事是讲一个叫王干的书生带着为他挑担的书童秦僮进京赶考途中所发生的一切。那秦僮是个秃头、歪嘴、驼背的丑角,他怪腔怪调的言语,常常令人发笑。书生王干则经常用猪尿泡打丑角秦僮的秃头,也令人好笑。这些表演粗俗、通俗,近乎闹剧,但也还不失为朴素。
  “下”所演都是一些驱邪打鬼的戏,包括《开山将军》、《二郎镇宅》、《钟馗戏判》等等。
  除三正戏外,还有一些傩堂戏往往与正戏同时演出,也具有正戏的性质,而且更具艺术魅力,土家族称为后十二戏,如《安安送米》、《柳毅传书》、《董永卖身》、《孟姜女送寒衣》等。这四剧中的“庞氏女”、“龙女”、“七仙女”、“孟姜女”被称为“傩坛四女”。四剧讲述的都是一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贵州德江的傩堂戏将三戏分成全堂戏和半堂戏,全堂戏二十四出戏,半堂戏十二出戏。正戏中插入一些节目叫插戏,而将插戏放于正戏之后则称后戏。上半堂戏剧目为:《唐氏太婆》、《金角将军》、《关圣帝君》、《周仓猛将》、《引兵土地》、《押兵先师》、《开山猛将》、《九洲和尚》、《十洲道士》、《柳毅传书》、《开路将军》、《钩愿仙峰》。下半堂戏剧目为:《秦童挑担》、《王娘送行》、《甘生赴考》、《杨四将军》、《梁山土地》、《李龙神王》、《城隍菩萨》、《灵官菩萨》、《文王卦师》、《丫环》、《蔡阳大将》、《钩薄判官》。此外,还有插戏或后戏剧目:《古城会》、《霸王抢先锋》、《杨四斩鬼》、《三星反叛》、《八仙闹海》、《刘海戏蟾》、《梁祝》、《劈山救母》、《骂坡回窑》等。举凡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都成了傩堂戏的题材。
  演出全堂戏还是半堂戏,一般是根据户主的具体情况和经济条件来决定。小孩病愈还愿或六十岁以下的人做寿愿,一般只演半堂戏,说是怕折寿。演半堂戏用12个面具。“吉愿”、年关还傩愿和六十岁以上的人做寿愿,要演全堂戏,用24个面具。
  傩戏结束,要举行谢神谢师仪式。然后,主人家盛宴款待行傩仪的土老师等人。吃罢酒饭,还鸣放鞭炮欢送。土老师拱手作别,以示答谢。
  五、傩神崇拜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傩及傩神崇拜传人土家族地区,多方面吸收了土家族文化的因子,变异发展为适应土家族人民需要的一种文化形态而得以生存传承,同时,傩对土家族文化也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对土家的工艺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土家族增添了一种新的工艺品种——傩面具。傩面具本为演出傩戏所戴,但古朴、神奇、怪异、五光十色的傩面具本身也是一种极具欣赏价值的工艺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傩面具一般是由掌坛土老师雕制而成,所以,土老师不仅要会唱会跳,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美术才能。许多土老师雕制的傩面具往往十分传神。面具的多少是衡量土老师在傩事活动中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傩面具多,不仅意味着土老师手艺高,而且表示土老师所请的神多,演出的傩剧目多。这样,土老师及其所率领的傩坛(傩戏班子)的声望就高。
  傩堂戏的每一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角色,都包含着一个传说故事,神话色彩浓郁,想象力丰富。如代表先锋小姐与开山莽将的两个傩面具就包含一段曲折的故事。先锋小姐为一年轻女子,姓崔,名良玉。开山莽将叫崔洪,两人为兄妹,兄妹幼年失散。兄成人后到二龙山落草为王。妹成人后到桃源学道,路过二龙山。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相告:“二龙山前贼猖狂,小姐多加小心。”并赠给她斩妖剑,捆仙绳。小姐拿着两件法器,来到二龙山,果然遇上崔洪等草寇,经过几番恶战,小姐终于捉住崔洪,经过盘问才知原是自己的兄长,兄妹散离多年终于团圆。傩面具多用白杨、柳木挖制而成,也有少量用竹扎制而成。面具的造型是根据说唱本提供的线索和有关人物传说中的描绘而绘制雕刻成的。用不同的色彩分别表示忠诚、刚直、凶悍、英武、狂傲、妍丽等性格,并用五官的变形来突出其性格特征。如将眉毛加粗使其上扬,眼窝深陷、眼珠突出、头上长角等形象特征来显示其威猛、奇特的性格。这种夸张的、变形的、浪漫的富有色彩的、令人可怖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以及原始的、天真的、质朴的美。这些粗放浑厚的雕像,体现了一种无畏的、原始的、难以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感情、观念和理想。
  其次,傩神崇拜对土家族节日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原傩事活动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向节日民俗渗透,并一度成为某些节日的重要内容。如春节就融入了傩事活动。《吕览注》说:“岁除日,击鼓驱疬疫鬼,谓之逐除亦日木傩。”《武林旧事》也说:“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呈女童驱傩,装六丁、六甲、六神之类……”这种春节行傩事活动的习俗也传人了土家族地区。在土家族,也有年关行傩事的习俗。清道光四年《凤凰厅志》载:“至于岁时祈赛,不一其名。宰牲延巫,为诸戏舞,名日‘还傩愿’。祭三侯神,名日‘还大愿’。”清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载:“岁或设坛。玉皇阁斋醮数日,文武官诣坛上香,为民祈福。民户则用男巫,花冠红裙,夭斜跳荡,铙歌彻夜不休。或二三人,或十余人不等。其教有上坛、下坛、乾龙船之分。其愿有删胎、上刀、打泰保之名,统日‘跳神’,也日‘降神’。”清光绪三十三年《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城及场市冬季还傩愿,请巫师酬神,亦报赛之意也。”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油印本《思南府续志》说:“冬时傩,也间举,皆古方相氏逐疫遗意也。”
  再次,傩神崇拜对土家族的巫文化、婚丧嫁娶民俗、民间文艺等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些皆是显见的事实,本书某些章节也略有论及,此处不赘述。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