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图腾崇拜(三)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1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三、巴人图腾转换的原因
  巴人在廪君时期,为什么会舍弃远祖蛇图腾而改崇白虎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父系制代替母系制的必然产物。廪君蛮的时代,正是这一部族由母系制转入父系制的时代。《后汉书》说:廪君蛮“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日:‘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拒绝盐神的要求,盐神以淫威相逼,正是父权制与母权制争夺历史舞台的反映。廪君最终射杀盐女,则表现出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必然带来图腾崇拜的变化,即由原来的母系图腾变为父系图腾。恩格斯在研究印第安部落由母系制转为父系制的情形时说:在肖尼人、迈阿米人和德拉韦人各部落中,已形成一种习俗,即用父系氏族的族姓之一来给子女取名字,用这种方法把他们列入父亲的氏族,以便他们能继承自己的父亲。马克思也说:借更改名称以改变事物,乃是人类天赋的诡辩法!当直接利益十分冲动时,就寻找一个缝隙以便在传统的范围以内打破传统!由父系图腾代替母系图腾,也正是用改变名称的方法来改变氏族的制度。这种道理,正适用于解释廪君蛮以白虎图腾取代巴蛇图腾的缘由。在此,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两种图腾分别所属的氏族系统。
  源于伏羲部落的巴人初民的蛇图腾本是母系图腾。首先,伏羲之时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这从有关伏羲与女娲的传说和祭礼中可以看出。据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洪水神话说:伏羲与女娲本为兄妹,其时,人间遭遇洪水,仅存兄妹二人。为繁衍人类,在天神的授意下,伏羲与女娲成婚,再造人类。值得注意的是,几乎西南所有民族的洪水神话,都十分突出地描绘了兄妹婚姻缔结过程的曲折与艰难。伏羲向女娲求婚,女娲羞恼不已,多次严词拒绝且故设难题,最后的允诺,也只是出于再造人类的考虑。这说明,伏羲之时,兄妹不能结成婚姻关系,已初步形成一种禁忌习俗。而这种禁忌习俗恰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标志之一。恩格斯说:由于出自同一个女祖先,后代的所有女性每一代都是姊妹。但是,这些姊妹的丈夫们,已经不能是她们的兄弟。洪水神话反映的婚姻禁忌,表明伏羲部落尚处于母系氏族时期。清初陆次云《峒溪纤志》日:“苗人腊祭日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苗人祭祀,置女娲于伏羲之前,女娲地位明显高于伏羲,也依稀可辨母权制社会的史影。伏羲既处于母系制时期,其蛇图腾也应属母系。其次,蛇在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语义上,具有象征女性、繁衍生命的意象,也本应属母系图腾。《诗·小雅·斯干》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有人指出:在古代和原始民族中,以蛇象征“地”、“繁殖力”、“女性”或“阴司”等等,是常见的。在神话传说中,蛇与女性也往往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由修炼成精的白蛇变化而成。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把貌美而阴鸷的女子比作美女蛇。蛇与女性的千年不解之缘,是由蛇图腾的母系属性决定的。
  我们再分析一下虎图腾的属系。虎图腾源自虎氏族。虎氏族所属黄帝系统应晚于太昊伏羲氏,已进入父系制时期了。古书中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可见其时代距今较近,其事迹还多能为后人所记忆。黄帝传说主要有: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嫘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挠作干支,伶伦制乐器等等。从这些传说所反映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大致与恩格斯所描述的野蛮时代相符。恩格斯说: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由此可知,黄帝之时已实行对偶婚,而对偶婚又是父系制的婚姻形式,说明黄帝部族已实行父系制。虎图腾作为父系制黄帝系统的胞族虎氏族的图腾,当属父系无疑。《淮南子·天文训》庄逵吉注:“虎,土物也。”《太平御览》作“阳兽”。《天文训》又将虎与龙(实为蛇)作阳阴对举:“白虎在酉,苍龙在辰。”虎在古时既被当作阳性之兽,也可见其作为图腾必为父系。虎图腾既属父系,蛇图腾既属母系,廪君蛮为建立和巩固父权统治,弃蛇从虎,则是势所必然的了。
  其二,虎氏族图腾文化强大的影响。在父系制与母系制的交替变更中,廪君蛮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虎图腾来代替母系蛇图腾呢?这与当时虎图腾的强力冲击是分不开的。原来,在廪君之前,崇虎之风便已蔓延昌炽。虎图腾起源于黄帝轩辕氏族集团的虎方氏族。据《列子·黄帝》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鹛、鹖、鹰、鸢为旗帜。”又《史记·五帝本纪》也说:黄帝轩辕氏“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熊、鼹、貔、貅、貙、虎乃各氏族图腾标志,虎即为虎氏族的图腾标志。虎氏族在阪泉大捷中为前驱之一,可见其时力量已相当强大。在有关黄帝曾孙高辛氏的传说中,也提到过虎氏族,据《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其中的伯虎,即为虎氏族部落酋长。杨宽《古史辨自序》说:“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或季罴,是始为歌舞,就是《尧典》上所谓‘百兽率舞’和《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说‘以致舞百兽’。”“百兽率舞”即各种以兽为图腾的氏族联合表演舞蹈。这些舞蹈当是以模仿各氏族兽图腾为舞姿的,属于宗教性舞蹈。这中间,也有虎氏族的虎舞。虎舞便是后来的巴舞乃至摆手舞的原始形式。在巴渝舞和摆手舞中,都有虎动作的遗存。虎氏族久经征战和迁徙,足迹遍布我国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在祖国大地留下了许许多多以虎为名称的地名,广为传播了虎图腾文化。直到现代,在彝、土家、纳西、傈僳等民族中仍普遍存在着崇虎遗风。由此推测,虎图腾文化在廪君之时便已声名大噪,影响甚广。这必然对廪君部落产生作用,诱使或迫使他们选择虎作为新部落集团的图腾。
  其三,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决定图腾物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定的自然环境往往使得原始氏族或部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图腾信仰。如靠近江河湖海的水族、京族崇拜龙;居住于多熊地区的鄂温克族崇拜熊;生息在多石山区的白族则崇拜巨石等等。廪君蛮诸族当时所处的是一个多虎的环境,与虎打交道的机会很多,面对威武雄壮、跳跃长啸的猛虎,容易产生敬畏和崇拜。
  巴人廪君蛮图腾的转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应是母系与父系制度的变更,这是蛇图腾转换的根本原因。而虎氏族图腾文化的影响,则是转换的外部条件,多虎的环境则是转换的内部条件。诸种因素的合力与交互作用,促成了巴人图腾由蛇至虎的转换。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转换对巴人不啻是一次凤凰涅槃式的更生。从此以后,巴人的历史与文化便逐渐染上了白虎图腾的神奇色彩!
四、白虎图腾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白虎崇拜属于原始图腾文化。随着土家族文明化进程的发展,这种原始图腾文化虽已成末流之势,但它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依然代代未绝。
  首先,白虎图腾文化造就了巴人及土家族独具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从商周到秦汉的青铜器时代,巴人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也制造了自己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以虎作装饰,体现了一个崇虎民族的特殊风貌。在土家族聚居的湘西,曾先后出土了一些青铜器,有剑、戈、斧、錞于、钟、铎、冼、壶等,分别属于兵器、乐器和生活用具。其中,錞于的出土最引人注目。据初步统计,湘西地区出土錞于近50件。其中,大部分是虎纽錞于,也有少部分马纽錞于。錞于是一种青铜乐器,演奏时与鼓相配。《周礼·地官》日“以金錞和鼓”,郑玄注云:“錞,錞于也。圆如碓头,上大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和。”錞于源于中原,传到巴人地域后,巴人根据本民族的信仰,在饽于上加了虎形纽。这种虎形纽錞于,是巴人祭祖祭白虎时的乐器,所以在上面铸有图腾祖先白虎。巴人用虎纽錞于祭祖时,也是与鼓相配的。《蛮书》日:“巴人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虎纽錞于在湘鄂西、川东南一带也有不少发现,这些地方,都曾是古代巴人錞动的地方,虎纽錞于应是巴人的遗物。錞于除以虎为纽外,还有极少数以蛇为纽的,说明巴人初民的蛇图腾崇拜仍在局部范围残存。湘西出土的巴人兵器中,有很多是以虎作装饰的。其中有一种虎纹斑剑,剑身较长,剑叶上布满虎斑形的纹饰,剑身茎处,铸有虎纹。铜戈是一种既可以钩,又可以啄的兵器,其后部有浮雕式的虎纹,虎头怒目圆睁,狰狞可怖,勇猛非凡。巴人青铜器以其多姿多彩的虎雕虎纹,在中华民族青铜史上抹上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白虎图腾还在土家族服饰上留下了印痕。如土家族儿童喜戴绣花的虎头帽,喜穿绣有虎头的虎头鞋。虎头帽,左右有一对耳朵,向前张竖着,帽正中,绣有“王”字。虎头帽有保佑儿童健康成长的含义,儿童长至12岁才能免戴。这种习俗实质上包含了对虎图腾祖先的崇拜。
  建房屋,要在门柱上雕刻吞口——一种虎头雕刻,用以驱邪镇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土家人吃血豆腐的饮食习俗。在湘西的土家族,逢年过节或贵客驾临,都要吃一种传统菜肴——血豆腐。血豆腐系新鲜豆腐加一定比例的猪血制成。土家族历史上曾以人血祭白虎,其祖先巴人又曾以人祠虎,皆因虎饮人血。土家族自认为是虎的后代,所以食血豆腐,这是保持虎裔血统或灵魂之意。当然,除去血豆腐的迷信色彩,再来品尝这种菜肴,便会觉得它色、香、味俱全,是一种美味佳肴。
  其次,白虎图腾文化产生了土家族独特的舞蹈艺术。土家族地区至今仍流行的摆手舞,就是由祭白虎的虎舞几经演化而来。从白虎舞到摆手舞,大致经过了由白虎舞而巴渝舞而摆手舞的过程。原始初民在祭祀图腾时,多模拟图腾动作跳舞,土家族祖先巴人应曾有过类似的图腾舞,其舞蹈动作主要是模仿白虎动作的。古人所说“百兽率舞”是指不同图腾的氏族部落,模仿本民族动物图腾的动作来跳舞,这种种图腾舞蹈中,一定包括巴人先民的白虎舞。白虎舞后来发展成巴渝舞——一种战舞,刚劲勇猛的舞姿成为震慑敌军的武器。据《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也’,乃令乐人习学之,今所谓巴渝舞也。”又《汉书·礼乐志》日:“巴俞鼓员三十六人。”颜师古注云:“巴,巴人也。俞,俞人也。当高祖初为汉王,得巴俞人,并黹捷善斗,与之定三秦灭楚,因存其武乐也。巴俞之乐因此始也……”巴渝舞作为一种战舞,与白虎舞的精神应是一脉相通的。巴渝舞还保留继承了许多仿虎动作,而虎的动作又是适宜战舞的。汉代以降,有关巴渝舞的记载屡见于书。至唐、宋年间,巴渝舞在民间演化成摆手舞。摆手舞还保留了巴渝舞的一部分战舞特征,舞者打着龙旗,拿着土枪,做一系列军事动作。摆手舞还保留承传了原始白虎舞的一些舞蹈动作,如单摆、双摆、回旋等动作。摆手舞充分表现了一个民族劲勇尚武的精神,而这种舞蹈的形式,又无不与远古白虎图腾崇拜的传承密切相关。土家族的丧舞“跳丧儿嗬”也与白虎崇拜有关。这种舞蹈是用于祭祀亡灵的。在土家族地区,老人去世,都要由乡邻为之跳丧儿嗬。堂屋里,放着已装殓死者的棺材,棺前供有五谷杂粮,上插万年青枝,并点有一盏长明灯,棺材左边还有一牛皮大鼓。丧舞开始的信号是“通、通、通”几声三眼铳枪声。随后,一批又一批的人群进入堂屋开始跳丧舞。跳丧在一些地区十分流行,可谓“听到丧鼓响,脚板就发痒”。每一轮丧舞只有两三个人参加。一人站在棺材前左侧击鼓领唱,二人在棺前和着鼓点,边唱边舞。舞蹈动作主要有:绕臂穿行,相对击掌,扭肩擦背,嘴触地衔物,下蹲踮脚打旋,相互嬉戏等。这些动作被称作:凤凰展翅、犀牛望月、牛蹭痒、吃屎、燕儿衔泥、幺姑子姐筛箩、猛虎下山等。唱词的主要内容有:赞颂先民斩草为业、开辟疆域;歌唱农桑渔猎生产劳动和生活琐事;赞美图腾祖先白虎;唱爱情故事;唱哑谜、猜谜,等等。既有传统的唱词,也有即兴之作。从上述基本情况看,跳丧儿嗬不是哀舞,而是乐舞。显而易见,它是远古娱神歌舞的遗传,其原始形态应是祭祀白虎图腾的白虎舞。就是这种舞,后来发展成巴渝舞。巴渝舞既可以用于作战,也可以用以祭礼。巴人的尚武精神使丧事与战事同样充满昂扬、奋发的情调。《夔府图经》中说:“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此乃檠瓠白虎之勇也。”古籍明确指出了跳丧舞的尚武精神。可见,由于远古白虎图腾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祭舞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情调。
  第三,白虎图腾文化还直接形成了土家族一系列祭祀习俗。在土家族地区,有不少庙宇都是祭祀向王天子(即为廪君)的,向王天子即是前文所述化虎而去之人。据《长阳县志》说:向王就是廪君。“廪君有功于民,今施南、巴东、长阳等地,立庙而祀,土语讹相(巴务相)为向耳”。祭廪君,实际上是祭白虎的演变形式。作为一种远古图腾崇拜的余波,土家族人也有直接祭祀白虎的。一些地方,在堂屋的神龛上供奉着木雕的白虎或白虎牌位,其所谓“白虎当堂坐,白虎是家神”。人们称供在家中的白虎为坐堂白虎。实际上,这只是人们想象中的白虎,神化的白虎,远不是自然界的白虎可以比拟的。所以,当自然界真正的白虎光临之际,人们又不免表现出叶公好龙之态,顿生恐惧。有歌唱道:“白虎穿堂过,无灾必有祸。”坐堂白虎与穿堂白虎之区别在于,一个是人们崇拜的偶像,是高度幻想化或艺术化了的产物,或干脆说是一种尚武精神的物化;另一个则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白额或白斑白纹的自然界的猛虎。前一种“虎”之所以受人崇拜,是因为它是一种祖先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后一种白虎之所以使人们畏惧,是因为它直接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土家族有赶白虎巫术仪式。土家族所祭祀氏族祖先神,也无不与虎图腾有关。如八部大神,神话传说他们是吃奶长大的。永顺祭祀的老祖宗是两个亲兄弟,一个称“铜老虎”,一个称“铁老虎”。可见,在土家族中无论有多少氏族神,都不能超越白虎神。白虎神是土家至高无上的天神,各氏族神都是它的后裔子嗣。从某种意义上说,白虎神具有凝聚各氏族土家族人的作用。虎的形象、虎的精神渗透于土家族诸多民俗事象中。如结婚时,要在大方桌上铺虎毯,用以祈求白虎祖宗保佑子嗣绵绵不绝。作法事、跳摆手舞,逢年过节,都要披戴或铺垫虎纹饰布,使用有虎形象的器具。
  由崇虎习俗又衍生出崇猫、敬猫习俗,因为猫与虎本属一科,土家人称虎为大猫子,在墙上既贴虎的画像,也贴猫的画像。土家传说:从前猫是虎的师傅,猫见虎性情暴躁,常常伤害人畜,便留下了爬树的技能没有教老虎。老虎从猫那里学完各种技能,就要来伤害猫,猫一上树,虎就没有办法了。这一种传说表明土家人认为猫与虎是同类,所以土家人在崇虎的同时也崇猫敬猫。猫死了以后,不能随便埋人土中,也不能丢弃野外,而是要用布或棕皮裹好,再缚上稻草,放在高高的树上。崇猫习俗可以看做是虎图腾崇拜的一种变异形式。
五、白虎图腾传说世代流传
  随着白虎图腾崇拜及习俗在土家族地区长久而广泛的传播,有关白虎的种种传说也不断产生并传承。这些传说包含了白虎图腾的某些观念:
  1.白虎是土家人的保护神。《虎媒庙》传说,一对青年男女成亲了,成亲当晚,土官来行使“初夜权”。姑娘借故溜出门,被老巴子(土家人称老虎为老巴子)衔着带到山上,避开了土官的欺辱。这对夫妇人到中年时,专门来到躲过劫难的那座山上,为老虎修了一座庙,以感谢护身之恩。那庙称为“虎媒庙”,庙里供着石雕老虎,接受人间香火。由此可看出,白虎的护佑神职中已融入了保护弱者的内容。
  随着白虎图腾与世俗伦理观念的不断融合,由白虎护佑神职又衍生出了惩恶扬善的功能。《报应》这则传说就表现了这种功能。传说从前,有个柳员外,先与杨氏成婚,生一子名柳俊,后来杨氏病故,柳员外又娶王氏,生一子名柳横。柳员外不幸中年病故。王氏为让自己的儿子柳横独霸财产,就与柳横一起谋害柳俊,将柳俊推进了天坑。结果,柳俊为老虎所救。王氏唆使柳横杀死了三只小虎,以泄心头之恨。老虎见三个虎儿被害,知道是王氏与柳横所为,遂上门复仇,终致王氏与柳横命丧黄泉,而柳俊则得以继承家产。在传说中,老虎俨然是善恶报应的主宰。
  2.人虎互化。这本是白虎图腾最原始的意义,在土家族传说中仍可见其残痕,其中有人怀孕生下虎子的情节,显然是人虎互化的一种变异形式;还有虎食人而化人的情节,则是比较原始的形态。前者如《孕虎》,说一对夫妇五十多岁了,尚未生子,就广行善事以期得子。后来老妇果然怀孕,但不想十月怀胎之后却生下一虎子。老夫妇十分痛苦,虎子离去。老夫不久去世。后虎子为猎人所获,囚于笼中,老妇知是自己所生虎子,遂买回放生。自此以后,老妇门口经常放有猎物。老妇生活日渐富足。老妇老死后,虎子为其安葬,守护坟墓数日后才离去。后者如《虎儿子》,讲的是有个老婆婆和她的独生子相依为命,一起生活。一天,儿子被一只老虎吃掉。老婆婆在屋前痛哭,哭诉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生活无着,遂生轻生之念,正欲上吊,那只老虎前来解救,将她背回家中,对她说,老虎自己前身为人,一次在山林砍柴时,被一只老虎吃掉,所以今生自己变成虎,那只虎却脱胎为人。现在它找到了那个人就把他吃了。老虎还向老妇人请罪并请求她允许自己做她的儿子。从此,老妇人一直到去世,都在老虎的照料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人虎互化传说反映了图腾崇拜所包含的人与图腾动物有着血缘关系的古老观念。
  此外,土家族地区还流传着一些虎与人共同相处、相互帮助的传说,其中也包含了远古白虎图腾崇拜的遗存文化因子。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图腾崇拜(二)
下一篇:土家禁忌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