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图腾崇拜(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1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二、白虎图腾
  巴人自廪君始,变蛇图腾为白虎图腾。变换的标志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巴人廪君氏族部落形成后,首领巴务相以虎自称,实乃高举起了虎图腾的旗帜。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日:“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传说叙述了廪君蛮形成经过,从中也隐约可见白虎成为五姓共同图腾的踪迹。最初,五姓共居钟离山,“未有君长,俱事鬼神”,说明尚未形成统一的氏族部落,各姓皆信奉不同的图腾。以巴务相为首领的五姓氏族部落初步形成后,最首要的任务莫过于确立共同的图腾。因为原始人类往往只有在同一血缘亲族的前提下才能结合成一个氏族或部落组织,而“图腾观念本是血缘群婚集团在向氏族组织过渡中的血缘观念的一种虚幻反映”,因此,统一的图腾具有维系和巩固氏族部落的作用。巴务相称为廪君,便确立了虎为五姓的共同图腾。文献上有过称“虎”为“李父”、“李耳”的记载,现今的土家族也称“虎”为“李”,而“李”与“廪”读音相近,“廪”即为“虎”,“廪君”即为“虎君”。这种见解已由一些专家学者反复阐明过。其二,在廪君蛮中,已形成了白虎图腾观念以及相应的图腾礼仪。《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化)为白虎。”人死化为白虎,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反映了原始巴人非常严肃、神圣的图腾观念。在原始人看来,人与图腾是浑然一体的,可以互相转化;每个人都是自己氏族同一图腾祖先的化身,氏族成员的死亡则是返回图腾。弗雷泽在他的《金枝》中,论及到这种人与图腾交换生命的观念时,曾举例说:原始人对于这样交换灵魂的信念显然来自巴斯克猎人的故事。故事说一个巴斯克猎人自称被熊所杀,熊的灵魂进入了猎人体内,熊的肉体死亡了,猎人则变成了那熊。正是基于同样的图腾观念,廪君蛮将廪君的死看做是其魂魄化为白虎,并视白虎为廪君的化身。当然,廪君化虎的传说还不仅仅是观念形态的产物,它必定与某种图腾礼仪有着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这种礼仪的具体做法就是让廪君的身体进入虎体,可能是生命垂危之时让其为虎所食,也可能是死后以尸饲虎,我们不妨称这种礼仪为以人饲虎礼仪。廪君是巴人以人饲虎礼仪的始作俑者。关于这种巴人饲虎礼仪的存在,可以从多方面得到证实。第一,古代文物方面的反映。湖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有一种虎食人卣。李学勤描述说:“卣通体作虎形,踞坐以后足及尾支撑,前爪抱持一人,张口啖食人首。人体与虎相对,手拊虎肩,脚踏虎后爪上,转面向左侧视。”“其面上(指人)表情均为肃穆,并没有恐惧或欣喜的状貌。”虎食人卣自然是一种原始宗教礼仪的形象化的再现,它表现的正是以人饲虎来交换灵魂的场面。虎食人卣没有人说是巴人的遗物,不过,它一定是出自崇虎民族,它所反映的图腾习俗,也应该是在同样崇虎的巴人那里存在过的。第二,有关饲虎的记载和传闻。上引廪君传紧接廪君化为白虎之后又说:“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表明以人祠虎的礼仪在廪君之后流传下来。对此,《后汉书》以后的文献也屡有记载。综观这些文献,又可将饲虎分成两类。一类是自愿饲虎。自愿饲虎者将饲虎视作化虎。因此,传说中便出现了一类能化虎之人以及化虎之事。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卷一
说:“呼虎为李耳——俗说,虎本南郡中庐李氏公所化为……”干宝《搜神记》卷十二说:“江汉之间有貙人,其先廪君之苗裔也,能化为虎。”张华《博物志》卷二说:“江陵有猛人,能化为虎。俗又日貙。”这类化虎之人大约是效法其先祖廪君而来。另一类是杀人饲虎。人人虎口就得当场丧命,这是人人都能看得清的事实。无论人们怎样狂热地崇拜白虎,怎样虔诚地相信魂归图腾的观念,却无法回避现实死亡的恐惧。因此,能自愿饲虎的“英雄”毕竟不会是很多的。所以部族头领或统治者便不得不杀人饲虎。最初应是杀掉本族的人饲虎,以表现本族与其图腾祖先灵魂的贯通与交流。后来逐渐发展到杀死外族人(主要是战俘)饲虎,魂归图腾的目的就演变成了祭祀、取悦于图腾了。陈继儒《虎荟》卷五说:“房陵间有白虎,好饮人血,每岁其民杀祭。”杀人饲虎的风习直到晚近仍有传闻。据说,土家族大姓之一的田姓,在堂屋里设有白虎神座堂。最早是杀人祭祀,即事前买一个小乞丐,在还愿时杀之以祭白虎。杀人饲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悖最初饲虎的意义,但作为一种讹变的形式,其深长的根系,仍然可以追溯到廪君化虎的传说。第三,象征性饲虎礼仪的佐证。巴人以人饲虎的礼仪,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早已废除,但其遗风却一直传承下来,并在土家族中形成了一些象征性的饲虎礼仪。最显著的例子是土家族还相公愿时的歼头仪式,由掌坛师用杀猪刀在自己头上砍出血来,滴在长串纸钱上,当众悬挂,然后烧掉。还这种愿要“见红”才能“落愿”。“见红”正是杀人的象征,掌坛师头上的鲜血则代替了被杀之人。显然,“歼头”是杀人饲虎的一种演变形式。象征性饲虎祭礼还表现在土家族曾经实行过的火葬习俗上。1973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古队在保靖四方城发掘过一座古墓。墓成圆形,为土坑,墓中放一碗。碗盛骨灰,上覆盖一碗,经专家鉴定,属元代火葬墓。四方城在元代属土家族聚居地,可见土家族曾有过火葬习俗。火葬在土家族历史上消失较早,详情暂不可考,但我们却可以借助同样崇虎并与土家族有着同源关系的彝族的火葬习俗来加以考察。彝族的火葬实际上是虎图腾崇拜的一种礼仪。云南哀牢山自称为“罗罗”的彝族在距今五六代人时尚实行火葬。《虎荟》卷三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哀牢山彝族巫师认为:“彝族是虎变的,如果不火葬,灵魂就不能还原为虎。”说明彝族火葬的意义在于让本族死亡人员魂归虎图腾。由此看来,土家族火葬也当是象征性饲虎以使死者魂归于虎的礼仪了。象征性饲虎礼仪,还保存着对远古廪君化虎的记忆。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