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张家界

对张家界初期开发的回忆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9:3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对张家界初期开发的回忆
           周志德斯   
        初识明珠
  我最早认识风景明珠张家界,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一个事天。1958年春节以后,我被任命为原大庸县第七区区委书记。去七区区公所要途经海拔1000多米高的张家界,距城八九十里的山路全靠步行。
  记得上任那天,我们是三人(我、通讯员小胡、一个挑夫)一副担子,还配了两枝枪——一支“卡宾”、一支盒子炮(连枪)。那情形,真有点像唐僧去西天取经一样,就是缺少一匹马。我们从城里出发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同志们都劝我当天不要走,还是第二天清早出发为好,免得中途摸黑路。那时候,我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革命热情很高,颇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一路上,我们唱歌铃当,从城里一直“冲”到张家界的锣鼓塔,因时近黄昏,又饥肠辘辘,才停下来就地休息。不料,这一休息便不想走了。原来,我们三人都被张家界的奇山异峰迷住了。我们坐在老磨湾的口子边休息,只见千峰插地,万木争荣,一群猕猴在夕阳返照下,攀藤附葛,在金色的石壁上爬上爬下,跳来跃去,十分好看。除了猿啼,还有鸟鸣,加上涓涓小溪,汩汩流水,已经组成了一支美妙而又和谐的山野交响曲。此情此景,已经使我们忘记了饥饿与疲劳,正好像古人所说的:“秀色可餐。” 
  我们休息了一阵以后,暮色已经苍茫了,走到鞭子铺时(即今天的清风亭上面)夜幕已经把大地盖得严严实实了。我们一只“卡宾枪”开路,一只三节电筒照明,一口气又冲了六七里。快到龙凤奄时,还听到了虎啸狼嚎,于是通讯员小胡还放了一“梭子”,我也取出盒子炮,打了一个“幺二三”。就这样,我们一路鸣枪壮胆,凭着一股革命热情,硬是在当天夜里赶到了七区区府所在地,即今天的中湖。
  自从那次路过张家界,几十年来未曾忘记过。
        撰文宣传
  1979年夏,我一是陪省水电厅的同志去察看水电资源,二是陪《团结报》记者去林场采访,再次游览了张家界。我们从金鞭溪一直走到水绕四门,还登上了海拔1000多米高的黄石寨。我历来受山水文学的影响,有几分文学修养,且有几个“旅游细胞”,于是便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很想写上几篇游记,好“一吐为快”。然而,冲动归冲动,仅“冲动”而已。由于当时是陪客上山,加上我当时又担任行政职务,还兼任一个水利工程的副指挥长,因而事务缠身,未能如愿。下山的时候,我便积极鼓励那位报社记者去写。这就是描写张家界风光最早的文章——《马鬃岭传奇》,它分上中下三篇,分别刊登在1979年11月23日至25日《团结报》上。我看了那位记者的文章以后,虽然为其叫好,但总觉得还不“过瘾”、还缺少点什么,于是,我陆续花了半个月时间写了四篇内部报告。这四篇内部报告的初稿写好以后,我看了一下很不满意,并未向任何报刊投稿,而是一直让它在抽屉内坐了半年“牢”。一直到1980年春,我才进行修改,然后让水电局的胡大德同志复写成正规文字,用挂号件寄往省外事办和旅游局。希望通过这些渠道尽快开发张家界。
  报告到省后,省旅游国旅处处长杨开源同志及时写了热情洋溢的回信(他是大庸人)。初秋,我到长沙出差,去旅游局看望杨开源同志时,他还特地将我引荐给省外事办副主任兼旅游局局长杨山同志。记得地点是在省人民政府第四招待所内。杨山同志见到我非常热情,他说,四篇内部报告看过了,而且看了几遍,非常生动。省旅游局还专门作了研究,并给省委、省政府作了汇报。同时,他还告诉我,不久将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去张家界考察,要我先作思想准备,并要我也届时一同参加。这一天,杨开源和杨山同志还在湘江宾馆设晚宴招待了我。
  回县以后,大概是省里向县里吹了风吧,当时任县委书记的黄有为同志特地派县委办公室的同志到文化局,找我要四篇内部报告材料,说县委要看。就这样,我把手头仅存的一份复写底稿便送给了他们。后来这四篇内部报告稿,又先后转到妇联、共青团、宣传部等单位传阅,就这样传来传去,越传越广,以至到后来传“丢”了,真可惜!
        陪同考察
  1980年9月2日,我在州里出席文化工作会议,突然接到通知,要我请假,立即赶到州委小招待所,说省里来了几家领导找我有要事。我接到通知,立即赶到招待所。一看,果然是省外事办主任杨山、省旅游局副局长崔新民、省民航局副局长王新春、省文化局副局长刘裴章等领导同志。他们很热情地接见了我。州委书记宁生、副书记黄杰臣还找我了解了有关情况,并指示我文化工作会不要开了,第二天即去大庸考察张家界旅游资源。就这样,我们一行十多人,于9月3日乘坐一部中型旅游专车离开了吉首。途中经花垣,去茶方向看了民航测报站。当天,我们一行住永顺县委招待所,入夜,还游览了不二门,洗了温泉澡。
  9月4日,专车抵达大庸。随即他们便同县委领导专门研究了考察路线与人员安排。9月5日上山,住张家界林场招待所(它是当时山上唯一的一个小招待所)。第一天,考察组上了黄石寨,第二天又游览了金鞭溪。还在金鞭岩与千里相会景点照了相。当时参加考察与照像合影的人员共有21人,其中省里来11人,州里4人,县里6人。他们是:杨山(省外事办副主任兼省旅游局局长)、崔新民(省旅游局副局长)、万维友(省旅游局宣传规划处处长)、刘光喜(省旅游局办公室干部)、王新春(省民航局副局长)、李富德(省民航局工程师)、刘裴章(省文化局副局长)、闻道义(省文化局文物处干部).、朱恒宪(省建委城建处处长)、周江南(省广播电台记者)、黄杰臣(州委副书记)、庹景陶(原大庸县委书记)、伍伯勋(大庸县委宣传部部长)、周志德(大庸县文化局局长)、罗士举(大庸县林业局局长)、谢长荣(大庸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开林(张家界林场场长)等。
  9月5日与6日这两天,考察组的全体同志不但看得仔细,还游得特别高兴。在金鞭溪,杨山同志边走边哼,出口成章,哼出了一首诗。我当时听了觉得很好,便从小杂记本上赶快撕下一页纸,请他写了下来,诗日:“奇山加奇峰,奇峰连青松,峰峰紧相连,姿容各不同。溪水涧中流,百花映水中,此景何处有,请君到大庸。”落款是:“杨山,9月6日(1980年)于张家界。”
  9月6日这天吃晚饭的时候,崔新民同志对我说,他们看了两天风景,觉得我写的四篇内部报告内容是翔实的,描述也是生动的,对开放开发张家界是有启发,有见识,有帮助的,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报告中写的猴群。我们正闲谈间,林场招待所对面石峰上突然出现了猴群,正在从山下往山上爬。于是几个林场工人急忙请大家观看,只见七八十只猕猴在林问和石壁上跳跃翻越,足有十多分钟,猴群才隐没在群峰与森林之中。见到猴群,考察组全体同志都非常高兴,真正体会到了“啼猿声处处,古木叶丛丛”的涛情与画境。这时,崔新民同志吩咐.晚餐每人增加米酒二两。以庆祝这次考察的圆满成功。
  9月6日晚上,州委副书记黄杰臣同志个别告诉我,说省里几家领导在我的四篇内部报告上作了批示。并要我按四篇内部报告的原稿抄写一份,他带回吉首,在《团结报》全文刊登,先在州内宣传。黄杰臣同志对宣传开发张家界非常重视,回去不久。就在1980年的9月19日、26日和10月4日、21日、22日的《团结报》上,以五篇游记形式全文刊登了,题目是《奇山异峰绘彩图》、《天然公园藏珍宝》、《郁郁青山恋白头》、《白云生处有人家》与《腰子寨奇观》。我这几篇小文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以后,在州内一时引起了轰动!
  9月7日,考察组满载而归,怀着喜悦的心情下山了。第二天(9月8日),在县委招待所举行了大庸(也是湘西)有史以来第一次旅游座谈会。会上,由省旅游局宣传规划处处长万维友同志代表考察组,全面介绍了在张家界考察的情况,他侃侃而谈,集中讲了四点印象:风光旖旎,景色极佳;峰奇石怪,林木清秀;陡壁峡谷,幽静深邃;溪流潺潺,引人人胜。
  谈了考察张家界的印象以后,他还提出了开发张家界自然风景区的几项措施和要求:一是大造舆论,搞好宣传;二是作好规划,分期分批建设;三是在重点突破的同时,搞好配套建设;四是培训人才,配好领导班子;五是旅游、城建、文化三者应互相配合;六是布好商业网点,抓好环境卫生;七是加强保护,严防景区破坏,一定要维护好生态平衡。
  接着,省旅游局副局长崔新民、省民航局副局长王新春、省文化局副局长刘裴章、州委副书记黄杰臣等同志都讲了话。他们一致肯定,张家界风光得天独厚,是一块风水宝地。张家界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湘西的空白,也大大振兴了湖南的旅游业,一定要上下齐抓共管,各方密切配合,争取在三五年内,把张家界建设成我省第一流的自然风景区。
  9月8日到l0日,省州考察组还先后考察了玉皇、崇山、仙人溪、双峡一线天和天门山
  参与开发
  1980年9月15日,大庸县委根据省州考察组的意见,专门研究了开发张家界的方案,还确定了领导班子,成立了旅游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胡太灼同志任旅游领导小组组长,昌光荣、向云听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有:张建宁、张本茂、周志德、王贤德、唐国平、谢长荣、罗士举、黄东明、汤先衔、胡廷瑞、符文州、刘春祥、刘开林、田国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我任主任。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还设立了四个分组:一是宣传资料组,由周志德、罗士举同志负责;二是交通组,由张本茂、黄东明同志负责;三是规划组,由唐国平、汤先衔、刘开林同志负责;四是后勤组,由张建宁、王贤德同志负责。
  县旅游领导小组成立以后,由县委副书记胡太灼同志挂帅,一手抓宣传,一手抓建设,全面展开了风光旅游区的建设,从此,便正式拉开了开发开放张家界的序幕0    。
  自从省州考察张家界风景区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从省到县形成了一系列文件:
  中共大庸县委下发了(80)308号文件《关于成立旅游事业领导小组的通知》;大庸县革委下发了(80)283号文件《关于启用新印章的通知》;湘西自治州州委印发了(80)019号文件《关于请求建设以张家界为中心的大庸旅游区的报告》;湖南省旅游局印发了
(80)52号文件《关于张家界旅游风景区调查情况的报告》。
  1980年9月23日,县旅游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了宣传工作会议,决定广泛宣传,大造舆论。9月30日旅游办公室还深人到风泉一带考察了玉皇等张家界的周边风景点
  1980年10月7日,省里召开张家界考察汇报会,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向省建委主任孟起、省外事办副主任王庆章等汇报了张家界风景区的情况。会后,杨山同志还向刘夫生、孙国治等领导同志汇报了情况。孙国治同志还看了我送的文章和图片,并在上面作了批示。
  1980年10月10日,我代表大庸旅游办公室和文化局,向省文化局着重汇报了张家界、玉皇、风泉天门山等地的文物保护情况,引起了省文化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有力地配合了张家界风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1980年11月25日,省委统战部部长丁维克率联络处处长毛协成以及姚明华、杨秀光(女)等一行四人到张家界考察。丁部长兴致很高,游兴倍增,特别是在黄石寨顶上,不仅饱赏了山上的奇特风光,还生平第一次看到了雪天开放的紫色杜鹃花。因此,不仅采撷了标本,还在花前留影。
  为了响应省州考察组关于大造舆论的号召,经省出版局批准,我还在1980年第四季度编排印刷了十六开本《风景明珠张家界》,经省出版局批准限在大庸风景区内部发行。这本杂志性的书,可以说是宣传张家界的第一本书,也是后来印了多次,由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获“优秀图书奖”的《风景明珠张家界》的一个雏型。
  以上便是我在张家界开放开发初期所做的一些微不足道的零星工作。如果也算一种贡献的话,那就算作一粒小小的铺路石吧。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