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张家界

赵家垭水库的兴建与发展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9:2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赵家垭水库的兴建与发展
    陈和初
    70年代中期,一座被称为“高峡平湖”的赵家垭水库建成了,终于使几千年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成为闻名湘西,具有灌溉、观赏、旅游效能的名胜宝地之一。
概况
    水库现设管理处,属于副科级全民事业单位,1976年正式定编职工37人,到1996年底,干部职工为322人。
    此水库是以引水、抽水、蓄能、发电、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营林、旅游等综合经营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河床海拔高程500米,正常水位在546米以上。大堤属于粘土斜墙堆石潜水坝,坝高46米,堵悬崖氽水进口而成。其主要特点有三:一是占田少,移民不多,仅淹田地700余亩,移民57户;二是水位高,发电总水头375米;三是库容大,可装水1.2亿立方米,正常水面积2550亩。开主干渠5条,总长125.83公里。
    在我国“七五”计划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建设中,相继修建了三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00千瓦。设计年均发电量为3854万千瓦时,年调峰填枯发电量已达3000万千瓦时左右,年产值已达600万元以上,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年内调节性能的蓄能电站。
    1991年4月19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南海紫光阁与田纪云、邹家华副总理,听了慈利县县长尚武《关于慈利县小水电发展情况的汇报》后,赞赏地说:“利用有利的地形,如慈利县跨流域引水(指渠溶抽水工程),1度电抽水蓄水,发4度电,这可以大大提高水能利用率。要提倡支持。”
  赵家垭矗立苍穹的巍巍大山可以作证,水库的建成是一部英雄艰难创业史,也是一曲战天斗地动人心弦的凯歌。
    1962年朱治纯组织了赵家垭水库工程的第一次测量,由于种种原因,1966年初,才将初步方案呈报常德地区水电局。
艰苦建库
    1969年,县水电局安排朱治纯负责,组织3个测量队对库区进行复测,并根据地形设计了钢筋混凝土平板坝与钢筋混凝土拱坝两种坝型,呈报常德地区水电局、省水电局。省局根据当时国家水利投资情况,提出要采用经济适用的粘土坝型,并派工程师姜家骅等技术人员实地考查。根据“群众受益群众建,社、队投工,民办公助”的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地址钻探、土质化验的科学依据,提出了“粘土斜墙坝”设计方案。1971年10月1日筹建,1972年10月18日省水电局正式批准兴建。
    为了加强工程施工管理,组建了以县委副书记王约初任政委、贾光富任指挥长、邢祖理、孟庆松等任副指挥长的工程指挥部。工程建设投工以计划受益的公社为主体,全县投入总体战。各公社、大队将民工组建为民兵营、连,成军事建制地投入施工。枢纽大坝、主干渠道、运输公路同时动工。基本上是坝起、渠成、道路通。1973年冬到1974年大坝进入了进土大会战的决定性阶段。为了抢在1975年春洪之前完工,县委动员了全县36个公社进行枢纽工程大决战。高峰期劳力竟上到11300多人。不仅库里的川川峪峪搭满了茅棚住满了人,而且附近的新坪、中山、双合等村大部分农户也住满了民工,大有排山倒海、气吞山河之势。在毛泽东主席“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口号鼓舞下,建库大军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进土筑坝一日三班,换人不闲工地。民工用木架竹篮飞车,从大坝的左右两岸山坡上快似流星地进土。不宜滑放飞车的连队民工们,用撮箕挑土,定额到人,记担过秤,相互竞争。大坝工地上十几架岩夯,8人一架竞相飞舞,统一劳动的号子,响彻山峡,此起彼伏。为了抓时间、抢速度、管质量、保安全,中餐送到工地。各级领导与民工“三同一片”。做到党团活动、医疗卫生、商品供应、政治鼓动(如广播、业余文艺、黑板报、快报专栏等宣传工作)到连队到工地。由熊伟、盛和煜、高德楚、周保林、向阳开等同志主编的《工地战报》、《水库动态》、《高峡出平湖》等小报小刊到工地,为其大造舆论,并在县、地享有盛名,其中,某些文章被省级报刊转载。
    指挥部抽调高宗华、满园坤等20多名精干民兵,组成一支崖壁高空排险作业队。队员们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不计较个人得失,经常吊索悬空,在百丈峭壁上排除松脱欲坠的岩石与冰柱,为会战大坝增强了安全感。
    大坝堆石7万多方。因场地狭窄,采集难度大,使用悬空定向大爆破。1973年1月10日惊天动地一次成功,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1975年3月完成了枢纽大坝工程,1976年3月18日水库关闸蓄水,历时5年的水库大坝会战宣告结束。除岩泊渡公社留60多人突击枢纽防洪抢险工程外,其他各公社转入灌区工程。1977年2月正式转入计划受益灌区组织的4000人专业队进入渠道浆砌配套施工阶段。5大主干、6条支渠均在岩山悬崖绝壁上开凿。没有风钻机,全都采用锤子、钢钎,人工拼打。在“自力更生,就地取材”的思想指导下,打条石、炸块石,以石灰三合泥浆砌了主干渠道。龙潭河营“三八”战斗队20名女青年,平均年龄18岁左右,在指导员金世先、队长张春华的带领下,会战不弱男儿。特别是1973年至1975年在“天险桃花溪,敢望不敢去,兽难行,鸟难飞”的悬崖绝壁2600米的隧工程中与男民兵连队一样,爬“天梯”(在垂直35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利用岩缝里稀稀拉拉长的树,绑扎树条子叫“天梯”)、淋寒水,排除千难万险开出平台1420米,打开隧工作面4个,掘进隧4处1520米,为赵家垭水库作出了杰出贡献,光荣地出席了“县英模代表大会”。
    因投资有限,炸药严重不足。1972年至1973年12月,工地指挥部成功地推行了“盐灰爆破法”。1977年至1978年采购了大批硝氨,组织50人在工地开办了炸药厂,解决了爆破物资短缺的困难。
    在不少日子里,民工都以红薯当中餐,很少吃肉荤,以南瓜、萝卜、白菜为主菜。因食油不济,吃油很少。但大家从不争嘴吵食堂。食堂的南瓜籽一般不炒来作零食,多卖给代销店换照明灯的煤油及会计所需的账本、笔墨等办公用品。尽管如此,大家生活得有趣,干得很起劲。
    1975年1月11日大坝中部由于斜墙进度快,压重层次土未跟上,从546米高程滑坡至527米,长达30米。当年进行复修并在滑坡段用块石1200多方压脚。块石压重层自500米高程压至527米高程。1978年2月因放水,库水位下降太快,在大坝538至546米处出现跌窝裂缝,产生沉陷位移滑坡,3月,通过对大坝进行切顶、削坡处理,排除了沉陷滑坡险情。
不断完善
    1992年l2月至1993年1月处理了大坝止水带故障。大坝止水带是粘土大坝与崖壁接头的防渗连接带,是整个大坝的生命线。从1976年3月关闸运行16年,由于历史原因,工程质量尚存薄弱环节,1991年6月5日坝后漏水突然增大。当水位下降到546米时,出现坝顶局部沉陷、跌坑,切开检查,发现“止水橡皮槽离位”。在省水电厅的关心支持下派主任工程师姜家骅同志来水库现场指导,制定了按原设计的橡皮止水方案。经过紧张施工,历时50天,按质量完成了施工任务。
    由于水库大坝多灾多难,1978年度省水电局规定为“大坝带病运行”为保证运行安全,逐渐增加水量,控制蓄水位至540米高程,1991年7月24日最高水位已达573.58米,相应库容4326. 66万立方米。运行正常。
    为弄清库水坝后阴河走向,勘查二级电站水头落差,选择接水高程,1977年2月25日上午9时,处党委委员王中元同陈和初、黄安国、郭福铣、龚晓曼、李迎解、朱业忠、肖潭中、王中祥、张继民、王金成、孙克明等12名青年进入氽勘探。县人武部的汇报材料这样写着:“为了慈利的水利事业,12名民兵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攀悬崖爬绝壁,同饥饿寒冷斗争。渡20~140米的阴河深潭14处,滑攀高8~ 20米的绝崖壁9处,没吃没喝顽强工作52小时,于27日13时返回地面。勘探出氽水平距离1600米,水位落差95米,溶宽至31米,窄至0.3米,顶高100米以上,打开了自古以来的天然禁区,为二级电站建设提供了确切的技术资料。”《湖南日报》对这12位英雄的事迹作了重点报道,引起社会反响。
    1978年9月至1982年1月修建第一级电站。
    第一级电站系坝后电站,坐落于氽之中。设计水头75米,装机3140千瓦(3×630千瓦+1x 1250千瓦),主厂房与控制室由一条长300多米人工开凿的隧相连,电站压力钢管与水库放水卧管相连,管道全长362米,管径1.2米。
    1984年4月至1985年7月修建第三级电站。第三级电站位于零溪河上游的洪沅村境内,进水渠即中南总干。电站设计水头180米,装机4160千瓦(2×2000千瓦+1×160千瓦),压力钢管全长374米,管径1.2米。
    1985年7月至1987年1月修建第二级电站。
    第二级电站位于零溪镇三溶村境内。为了充分利用水头优势,根据探险人员的测量结果,开凿了1328米的引水隧道,接通一级电站尾水,开挖明渠570米进入前池。电站设计水头120米,装机5000千瓦(3×1600千瓦+1x 200千瓦),压力钢管全长2970米、管径1.2米。
    梯级电站,是一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共用建设资金2000万元。(含渠溶抽水站)可出力8000千瓦。不论是在丰水期还是在枯水期,都可以进行调峰填枯、平抑负荷。无论是小电网运行,或是大电网运行,都可以在电力不足的矛盾中,作出贡献0 1990年三座电站同时获得了“省级文明卫生单位”与“省优秀电站”的光荣称号。
    水库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库容大的优势,加大产水量,增加蓄能和枯水电能调节能力。1987年10月至1990年7月兴建了跨流域引水的渠溶抽水站,将沅水水系的渠溶溪水抽入澧水水系的赵家垭水库储存,供梯级开发的一、二、三级电站发电。该工程包括渠溶水库、抽水站、变电站、输水明渠和隧等。渠溶水库集雨面积24.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产水量216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85万立方米,引水通过4040米的明渠和800米的沅澧分水岭隧而进入库中。渠溶抽水站净扬程58米,多年平均抽水量1600万立方米,供枯水季节发电1390万千瓦时。每年获净电量1050万千瓦时,创发电产值294万元。
    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耗资30万元,贯通了长328米的胜天引水隧道,多年平均引水量300万立方米,发枯水电能225万度,年创产值63万元,利润50万元。
综合利用
    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发挥蓄能发电、调峰、调枯的功能,陆续开发了郑家院、毫毛山、金溪等处抽引水工程,年抽引水量达4594万立方米,发电量将达7000万千瓦时,年收入1900万元。
    水库林场已初具规模,1974年10月将原南山坪公社新坪大队胡垭生产队划为水库园林场,隶属水库管理处管理。1975年冬组织灌区劳力开挖荒山、造林绿化。如今已经营杉木林1388亩,木材积蓄量已达800立方米。杜仲204亩、梓树林100亩,均已成林。封管薪炭灌木林1482亩,这既是一大景观,又是一笔财富。水库还利用1350亩可养鱼水面,发展渔业生产。1976年将原丛木坪公社龙溪大队龙王垭生产队,划为赵家垭水库渔场农业队。修建鱼池16亩,先后育鱼苗150万尾,投入水库的自育与外购鱼苗共300万尾。1978年以前,每年捕鱼1000至2000斤。
    在生产进山,生活迸城的新形势下,1993年8月水库管理处第一次组织了集资建房,共用资金147万元。其中管理处103万元,干部职工集资44.4万元。在县城双安“职工住宅大楼”解决了干部职工县城居住、子女进城就读寄宿等困难。
    1996年7月至11月动用资金30万元,改建了管理处办公大楼,在原来两层的基础上加了一层楼,改传统的小黑瓦面为大沟瓦和琉璃瓦,进行了粉刷与装璜,相继将一级电站职工宿舍加盖了纤维石棉瓦。
    随着水库经济的发展,管理机构也不断完善。1970年10月至1976年5月为工程指挥部,1976年4月至1982年1月为管理处,1982年2月至1993年6月为管理所,1993年7月由县编委行文,又更名为管理处,属于副科级事业单位;同年同月组建了“经济民警队”。
    1984年7月成立工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工会获“省级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1996年11月根据国家机构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水库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水库实行“事企分开”,保留水库管理处原事业单位性质、副科级机构级别、自收自支事业编制30名。由一、二、三级电站、渠溶提水站组建慈利县赵家垭水库抽水蓄能电站。蓄能电站、南山坪水电总站为企业单位,隶属赵家垭水库管理处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95年发电3003万度,是历史最高水平,在1994年基础上增长33.6%,创产值625万元,相当于1994年的2倍多,成为建库以来,经济效益最佳之年。
    如今这座极为壮观的赵家垭水库正以本身独有的奇山异水之美走出闺门,成为唯一能与索溪峪媲美的又一风景名胜。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