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白帝天王崇拜(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0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二、土家族祭祀白帝天王仪式
  
    土家族祭祀白帝天王的仪式,既有蜀地祭竹王仪式的传承,也有本民族远古祖先祭白虎、祭先祖仪式的传承。
  
    1.祭竹王仪式的传承部分,与竹王神话密切相关。这部分祭仪虽然来自汉族,但对土家族文化却产生了很大影响。
  
    蜀地巴人祭竹王白帝天王的仪式不见记载,详情已不可考。但是从有关巴人和土家族的其它祭祀仪式及习俗中,却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享有盛誉的竹枝词,原出于土家族祖先巴人,是古代巴人的祭祀歌。这种祭祀歌要用一种竹枝制的短笛伴奏,所以称为竹枝词,或竹枝歌。用竹枝短笛伴奏唱竹枝歌,应是祭祀竹王白帝天王仪式的一部分,其理由如下:
  
    其一,竹枝词出于巴人,已成定论,而巴人创造竹枝词,必然与他们受到蜀地竹图腾文化的影响,接受了蜀地竹王白帝天王崇拜有关。
  
    唐代诗人陈基在诗中明确说明竹枝词为巴人调:“竹枝已听巴人调,桂树仍闻楚客歌。”
  
    宋代郭茂倩所辑《乐府诗集》卷八十一“竹枝”条下说:
  
    竹枝本出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词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和之间。
  
    刘禹锡所接触的巴渝竹枝词,是巴人的祭祀歌。这一点《旧唐书·刘禹锡传》说得很清楚:
  
    禹锡在郎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中的“俚辞”即为竹枝词,是当“淫祠鼓舞”时唱的祭祀歌。《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则说得更为直接、清楚:
  
    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郎州司马。
  
    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
  
    其声伧佇。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
  
    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
  
    刘禹锡将蜀地流传的竹枝词,比作屈原根据楚地祭祀歌而创作的九歌,是认为竹枝词也为迎神送神的祭祀歌。
  
    《夔州府志》则记载了蜀地唱竹枝歌祭祀神灵的习俗。万州:“正月七日乡市士女江南峨眉碛上作鸡子卜,击小鼓,唱竹枝词。”开州:“风俗皆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则用牲报赛,邪巫击鼓以为谣祀,男女皆唱竹枝词。”这些记载都明确说明巴地竹枝词最初与巫师的歌舞祭礼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竹枝歌(词)这种祭祀歌主要用于祭祀哪些神灵呢?除上述所提到的“巫鬼”外,应该还有竹王之子白帝天王。白居易的诗歌叙述诗人听到巴人唱竹枝词的地点总是在白帝天王庙,说明巴人竹枝词可能与白帝天王有关,是祭祀白帝天王的歌。
  
    白居易《竹枝词》:
  
    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又: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这里,白居易所听到的竹枝词正是巴人祭祀白帝天王时所唱的歌。
  
    其二,竹枝词要用短笛伴奏,短笛为竹枝所做,这种祭祀所用的乐器可能源于蜀地竹王白帝天王神话,与竹王诞生于竹有关,以竹奏乐,意在纪念。
  
    刘禹锡《竹枝词》引说:“四方之歌,异香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以起节。,,‘‘吹短笛以起节”,说明唱竹枝歌要用短笛伴奏。刘禹锡《庭秋月》引说:“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后客吹羌笛。”这里的羌笛亦即上文所说的短笛。以短笛伴奏唱竹枝词,可能源于白帝三天王之父竹王从竹中诞生的神话,应是由巴人祭祀白帝天王而产生的乐器。这种乐器就是后来的土家族的“咚咚喹”。“咚咚喹”用竹枝削制而成,筷子粗细,长约三寸,正是刘禹锡所称巴人短笛。“咚咚喹”,除为青少年平时吹奏之外,主要用于跳摆手舞,是为摆手舞伴奏以祭祀神灵的管乐器。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描绘过跳摆手舞、吹“咚咚喹”唱竹枝歌的情景:“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末尾一声嗬月嗬。”“嗬月也嗬”正是竹枝的合声,说明所唱正是竹枝歌。兹录一段敬神竹枝歌以作证明:
  
    无人唱歌我起头,(嗬月嗬)
  
    我今起个万花楼,(嗬月嗬,嗬月嗬)
  
    老者敬神添福寿,(嗬月嗬)
  
    少者敬神无忧愁。(嗬月嗬,嗬月嗬,嗬月嗬)
  
    唱祭祀歌何以伴以短笛或“咚咚喹”?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种以短笛伴奏的祭礼最初只是用于祭祀竹王三子白帝天王的,因为神话说白帝天王之父竹王产于竹,所以人们以竹笛举行祭祀活动。
  
    土家族祭祀白帝天王,既沿用了蜀地形成的形式,还运用了本民族传统的祭仪形式,这是白帝天王崇拜土家族化的需要。用作祭祀白帝天王的土家族传统祭仪,主要指祭祀白虎图腾、廪君祖先的血祭仪式。每年三月三日,相传为白帝天王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要杀牛或杀猪到白帝天王庙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巫师要用牛血或猪血在自己额头画十字,俗称“开血口”。“开血口”是土家族血祭白虎、廪君神的遗俗。
  
    还有一种吃猫血祭祀白帝天王的祭仪,也源于祭白虎仪式。《凤凰厅志》卷十一载:“其崇奉白帝天王,每岁于小暑节前,以辰日起,巳日止,禁屠沽,忌钩猎,不衣赤,不作乐;献牲后,方驰禁。稍不谨,则有疾疫瘴疠之灾,故其虔如此。有冤忿者,必告庙誓神,刺猫血滴酒中,饮以盟心,谓之‘吃血’;‘吃血’后三日,必宰牲酬愿,谓之‘悔罪做鬼’。其入庙必膝行股悚,莫敢仰视,抱歉者则逡巡不敢饮。其誓必日,‘你若冤我,我大发大旺;我若冤你,我九死九绝’,犹言及子孙也。事无大小,‘吃血’后便无翻悔,否则官断亦不能治。”猫在此象征虎,吃猫血,犹如吃虎血,吃虎血则是表示祭者与虎有着血缘关系,可以互相交换血液,其发誓必然发自内心、符合实情,否则就要遭到图腾白虎的惩罚,“九死九绝”。这原是土家族祭祀白虎神的仪式,将这种仪式用于祭祀白帝天王,表明土家族对白帝天王崇拜的程度,几乎可以同白虎崇拜相提并论了。当然,用本民族古老的祭祀仪式来祭祀白帝天王,也有使白帝天王崇拜烙上土家族民族的特征、便于土家族民众接受认同的作用。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