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洞穴崇拜(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0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章  穴崇拜
  
    穴是早期人类的居所,与母腹有某种相似性,所以被原始初民视作人类的发源地。初民以为最早的祖先生于穴,穴遂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穴崇拜,实际上属于母腹生殖力崇拜。土家族聚居多溪的山地,也存在历史悠久的穴母腹生殖力崇拜,他们认为自己的远古祖先生于五落钟离山的赤穴与黑穴。
  
    一、穴生人观念的产生
  
    我国不少山地民族都曾有过穴崇拜,这些民族都曾将一些神奇的山当作本民族祖先的诞生之所。穴生人观念的产生,与早期人类的居生活和母腹崇拜密切相关,可以说,穴生人观念是早期人类穴居生活的记忆与母腹生殖崇拜相结合的产物。
  
    穴是早期人类的居所,已为大量的考古资料所证明。我国石器时代先民居住过的穴遗址遍布全国。如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穴,发现了四十多个不同年龄、性别的“北京人”的化石;广东曲江县马坎乡狮子山岩,发掘出一个虽已破碎但可复原的人类头顶骨;湖北长阳县城西南大钟家村穴,发掘到一个带有两枚牙齿和一枚前臼的人类左上腭骨;广西柳江通天岩,出土了一个完整的头骨及胸椎、髋、股等骨骼,属于一中年男性;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的山顶,发掘出三个完整的头骨以及下颚骨、脊椎骨、肩胛骨、膑骨、肢骨、牙齿等其他化石材料,分别属于8到10个不同个体,等等。这些材料都说明早期人类确以穴为居所。直到晚近,我国边远地区仍有个别以穴为居所的家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脱离了穴,但是穴生活却作为一种记忆传承下来。许多民族的史诗、古歌、根古歌、古文献都记叙了其远古祖先穴生活的情景。如彝族文献《西南彝志》说:“有名的山岭,九千七百二;有名的穴,四百六十七;有名的河湖,三千六百九。”彝族古歌《力芝与索布》中说:“我是森林的儿子,我是岩的主人。”
  
    当然,仅有穴生活的记忆,还不能形成穴生人观念,只有当这种穴生活记忆与母腹崇拜相联系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穴生人观念。
  
    母腹是婴儿诞生之所,故而成为祈求子孙绵绵的原始初民的崇拜对象。母腹崇拜大约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中外都曾有过母腹崇拜,其有力的证据便是出土的原始社会的突出母腹特征的妇女雕像。这种妇女雕像往往腹部滚圆、乳房高耸、臀部丰腴,突出了与生育有关的女性特征。这些妇女雕像往往被称为母神。兹举几例:
  
    奥地利的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发现于克雷姆斯附近,属旧石器时代的雕像。雕像质地为石灰石。
  
    法国曼顿的维纳斯,属旧石器时代雕像,质地为皂石。
  
    法国莱斯普克的维纳斯,属旧石器时代雕像,质地为象牙。
  
    法国洛塞尔的维纳斯,属旧石器时代的浮雕,质地为石灰石。
  
    德国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评价以上几个女神像说:
  
    “这几个大母亲女神塑像都是女性基本特征的典型。……在这些塑像里,已可以看到女性生育力的前人类和超人类的表现。头部没有视力,向身体中部前倾;手臂只是示意的,过分强调身体中部。畸大的股部和腰部逐渐收缩而变成细瘦的小腿;足部已经碰掉了,但无疑它们并不坚固。决不可能把它们设想为这个硕大的身体——容器的支撑物。”
  
    “这些无定型的大母神塑像是孕育女神的造型,在全世界,它都被当作怀孕和生育的女神,而且作为不仅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崇拜对象,它也被视为生育力的原型象征,遮蔽、保护和滋养的基本特征的原型象征。”
  
    母腹崇拜,除了以突出女性腹、臀、乳的雕像为表现形式外,还以其他与母腹有某种关联和相似性的事物为表现形式,穴便是其中之一。早期人类居住繁衍于穴的记忆,使得先民们将穴与母腹相提并论,以为穴与母腹一样,都是生命诞生之源,这样,便产生了穴生人观念。由此可见,穴生人观念,实际上是母腹生人观念的变异,穴崇拜是母腹崇拜的变化形态。
  
    穴生人观念,既存现于与穴相关的起源神话中,也存现于与穴相关的乞子习俗中。
  
    云南西盟佤族有一个叫“司岗里”的石,被佤族视为祖先诞生之所,人们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司岗里”为佤语,其意义之一即为人自石中出。佤族创世神话说,利吉神与路安神创造天、地、日、月、动物、植物与人,将人置于石中。后来木依吉神令小米雀啄开石,人便从石中走出来,世上便有了人种。蒙古族、哈萨克族、壮族、白族等民族都有这类穴生人的神话传说。
  
    依据人从生的观念,便产生了向穴乞子的习俗,而且这类习俗至晚近仍有传承和发展。
  
    贵州大方县白腊花若乡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直径约30厘米,当地彝族称为“阿若迷”,意为“打儿”。毕节农场黄泥村也有一个类似的山,亦被当作乞子的对象。
  
    广西环江毛南族有祭圣母石乞子的习俗。圣母石在下南圩的马山峰之间,高丈余,看上去像一背负小孩的妇女,被毛南族视为圣母的化身。圣母石中部有一里长了一棵桃树,被称为仙桃树。夏天桃树果实成熟时,求子的毛南族妇女便带上红鸡蛋、粽子等,来到圣母石脚下祭拜,并摘仙桃吃,俗信可以怀孕生子。显然,这是将石当作了怀孕生子的母腹。
  
    四川盐源县有一山崖,上面有一个,当地的纳西族以此为巴了拉木女神的腹腔或子宫,乞子者向内丢石子,投进则意味着得子。该被称为“打儿窝”。
  
    四川凉山喜德县观音岩上,有一个“摸儿”,求子者进入中摸石乞子,俗信摸得石必抱男,摸得砂必抱女。
  
    在内蒙古,有妇女穿越山以乞子的习俗。
  
    河南淮阳人祖陵显仁殿的台基石东北角,有一个圆,人称“子孙窑”。不育妇女拜人祖庙时,必须用手掏一下“子孙窑”,俗信可以怀孕生子。
  
    由以上事实可见,把早期人类的居所——穴与母腹相联系,便产生了穴生人观念。上述形形色色向穴乞子的习俗,都表明在人们的心目中,穴是母腹的象征,具有生殖的力量。这种以象征母腹为特征的穴崇拜,在土家族及其祖先巴人的文化中,有着突出的表现。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