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洞穴崇拜(四)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02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四、葬习俗中的生殖崇拜观念
  
    葬,民俗学称岩墓葬,即将死者棺木置放于岩中的葬法。作为葬穴的天然岩、溶,或人工开掘的岩,多处悬崖峭壁之上,难以攀援。葬是土家族历史上颇有特色的葬俗之一。土家族之所以实行葬,是因为有穴生殖崇拜观念支配的缘故。按穴生殖崇拜观念,穴是孕育人类祖先的“母腹”,是生殖力、生命力的象征。将死者灵柩送置岩,有让死者魂归祖灵、回归祖先起源的“母腹”以获得再生的意义。
  
    这种魂归穴——母腹,以获再生的观念,在彝族则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将亡灵的牌位放于穴,使亡灵魂归远祖出生的“母腹”,获得再生。普珍《中华创世葫芦》说:“四川凉山彝族各氏族,各有其放置祖灵位‘玛都’的岩。”是书还说:“岩是远古人类的居所,其内充斥着祖先之灵,故而人死后,其灵魂也要返回祖先原先居住的地方。因此,‘穴’也与‘壶天’一样,为彝魂的归所。”将灵位置于中,正是体现了魂归“母腹”以求再生的观念,这也为我们解释葬所包含的魂归母腹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换言之,送灵位或灵柩于穴,都有借母腹为死者托胎转世之意。
  
    在土家族地区,葬有着悠久的历史。晋朝《华阳国志》载:土家族祖先的墓葬“冢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人不可取,取之不祥”。“冢不闭户”,即葬不闭口;“其穴多有碧珠”,指葬葬所放有随葬品,因系死者之物,所以取之被认为不吉祥。由此可见,所记为葬。唐朝张膰《朝野佥载》卷二:“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阁(搁)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踏)歌,亲戚饮宴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所记悬棺葬,置棺木于岩龛中,应属葬的一种。
  
    在土家族地区留有众多的葬遗迹。如保靖、永顺、龙山、古丈、泸溪、秀山等都有葬遗迹。《保靖县志》说:“仙人木,在县东北乳香岸河岸,绝壁上口横有木箱一个,名日‘仙人木’。”《永顺县志》说:“仙人棺在南渭州,悬棺石壁,不知年代。”《秀山县志》也说:县“北为仙人崖,石壁峭削,庞然临水,崖半方穴如凿,内度朱筐”。湖北鄂西地区也有葬遗迹,如恩施市西北城郊就有葬群。《施南府志》卷九说:‘‘城西北都亭乡崖高百丈余,岩腹有穴十二,皆藏柩之所。”长阳资丘、麻池和鸭子口等地,有地棺木岩、相子岩、相子等地名,均系葬习俗遗存。这些地方民间还流传着有关葬的诗句:
  
    棺木为何悬此岩?
  
    鸟鸣猿啼动人怀,
  
    雪飞草木山戴孝,
  
    风吹松涛树举哀。
  
    春来百花齐奠礼,
  
    夜来孤月照灵台。
  
    可怜尔是谁家子,
  
    死到如今未曾埋!
  
    利川市建南镇七孔子崖的“仙人”内有拾骨草棺4具,均系树木挖空构成。建始县长梁区下坝乡头坎堰,一道崖壁上凿有17个孔穴,其间尸骨犹存。土家族惯于把葬墓穴统称为“仙人”,以“仙人”为名称的葬墓穴还有不少。建始县长梁区三宝乡清河村柳树槽南侧的白虎山北侧悬崖上,有三个,被称作仙人。三个处于半崖之中,难以攀上退下,壁人工凿痕、朱红涂迹依稀可辨,应为古代葬葬所。来凤县卯东部的悬崖中,也有一处仙人口距地面约120米,距崖顶约80米,险不可攀。清同治五年《来凤县志》对此有过记载:“在山之半,门前八九木栏杆。”1992年8月,恩施自治州文物考古工作队对此进行发掘,测出深为71米,获文物130多件,初步认定这些文物分别属于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是不同朝代放入中的随葬品,仙人是历代汇聚而成的葬葬群的场所。
  
    悠久的葬历史,众多的葬遗迹,表明葬曾是土家族历史上持续盛行的一种重要葬俗。这种葬俗的持续盛行必然是与土家族普遍存在的穴生殖崇拜相联的。要知道,将棺木放入千仞绝壁上的穴,是一项我们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的技术难度很大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支配着人们付出如此巨大代价的动机,必然包含着人们的某种信念,这就是祈愿死者再生,于是,借助于人们普遍认可的具有生殖力量的穴来安葬死者,就成了人们不辞千辛万苦来实现死者再生的途径。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