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王崇拜(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1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2.鄂西来凤等地的三抚神
  三抚神也是三位土司神,抚,意为安抚,或宣抚,都是土司级别称谓。鄂西的来凤县,建始县官店乡、景阳乡,四川(今重庆)酉阳等曾有三抚庙,或称三抚宫,供奉三抚神。清同治《来凤县志》说:“三抚宫,一在大河坝,一在旧司场。案三抚神,相传为三姓土司,生有惠政,民不能忘,故设而祭于乡社,颇著灵异,水旱祷之,辄应。”三抚庙所祀三姓土司神,各地又有不同。酉阳为冉姓、杨姓、田姓。《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概况》说:“酉阳城乡均有三抚庙,相传供奉的是土家族的三位祖先,一为冉姓,一为杨姓,一为田姓(或曰安姓),三人都是思播二州早先的土司,都官宣抚使,因有德于民,所以将三姓立祠合祀。”
  建始景阳、官店的三抚庙供奉的是田、向、黄(或柳)诸姓土司。各姓以嫡系亲属轮流供奉,一家一年。当地供奉三抚神,用坛钵盛荤、素食,列于神像前,称供养“兵将”的“饷养”。当地土家族以三抚神为保卫地方的将领,因其能统兵御敌,故祀之。据说,这种装在坛钵中的荤、素食物,三五年颜色不变,始终不腐。
  3.鄂西的大二三神庙
  大二三神是以田姓为主祀的三位土司神,主要流行于鄂西鹤峰一带。大二三神指田、覃、向三位尊神。由于主祀田姓,田姓土家族视为家神。
  祭祀的三位尊神,只立牌位,并无神像。大二三神主宰人间一切祸福,当地土家族要按户轮流祭祀。祭时要杀猪宰羊以为供奉,还要敲锣击鼓,唱歌跳舞以娱神。土老师还要行巫术仪式,装神降临啃吃碗盏,手下油鼎等。《鹤峰州志》记载:“大二三神,田氏之家神也。刻木为三,灵验异常,求医问寿者,往来相属于道。神所在,人康物阜,合族按户计期迎奉焉。期将终,具酒醴,封羊豕以祭之,名日喜神;不然必居奇祸。祭时鼓钲嘈嗥,苗歌蛮舞,如演剧然。神降必赁人而语,其人奋身勇跃,齿碗盏如嚼甘;履尺铁,人油鼎,坦然无难色,至今犹然。”
  二、土王崇拜的特点
  土王崇拜主要是元代至清改土归流时期数百年土司制度的产物,虽然有些土王庙所供奉的土王神还可以追溯至元以前的时代,但他们也都是大姓土司的宗先,仍然是以土司崇拜为基础的。所以,土王崇拜主要盛行于元至清代改土归流这一历史时期。在此之前,土家族地区盛行的主要是白帝天王崇拜和八部大王崇拜。改土归流后,土王崇拜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随着“汉不入峒”禁令取消而由汉族传人的祖先崇拜。按姓氏设宗祠,一祠一神,在家设神龛,供奉直系祖先,形成了与汉人相似的崇祖意识,常年祭祖以祈福佑子孙。在土家族,家族都要设祖先神位,否则就视谁家无祖,一切孤魂野鬼,皆可随时侵入作祟,该屋主人,必不吉利。土家族祭祖很严格,除逢年过节祭祀外,平时饭前必默祭,还要由一家之长颂祭词。祭词通常是:“祖宗三代,内亲外戚,老少亡人一起请。”
  综观土家族数百年的土王崇拜,可以发现其如下特征:
  1.土王崇拜是由原始氏族或部落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仍保留了氏族的性质,但又增加了地域性。土王不仅是某个姓氏的祖先神,同时也是土王所代表的土司治区土家族民众共同崇拜的神灵。不同土司辖区所奉祀的土王神有所不同。
  2.土王庙供奉的神灵总是三姓三神。这说明,土家族自其祖先赤、黑二穴五姓联盟组成共同体以来,始终存在着各大姓氏群体的相对独立以及各大姓氏群体的联合这种对立统一的现象。三姓神既分别是特定区域内三姓土家族各自的先祖,同时也是该区域各姓土家族共同崇拜的神灵。三姓神同处一庙的格局,是土家族历史上由氏族融合成部落乃至民族的过程的浓缩反映。
  3.土王崇拜主要盛行于元、明、清三代,土家族地区普遍设有各种类型的土王庙。对此地方志及其他资料多有记载。
  清光绪三十三年《古丈坪厅志》载:“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日‘摆手’,以鹴不祥。……惟人死不用僧道,只用土老师作法,神为旧宣慰社把如彭王,田大汉,向老官,人云皆彭王之臣云。”
  清道光四年《凤凰厅志》载:“至立祠以祭,惟族众者有之。”
  清光绪四年《龙山县志》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竞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征调广西某县城,守坚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城南门外,乃令其士卒半(扮)女妆,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竞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然桑濮风行,或至淫沫忘返。”
  《来凤卯公社土家族语言和风俗习惯》调查资料:“土家信奉土王,立有土王庙,全公社有六个土王庙,内供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
  《巴东杨柳区连田乡土家风习》调查资料:“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逢单日就有男女老少,到土王庙摆手掌(庙门口的坝子)去跳摆手舞,百把里路远的也赶来跳摆手舞。有赌博的,做买卖的,说、谈、笑、唱的都有,很热闹,并且还树有丈多长的大旗子,并以烧香烛纸跳摆手舞,对土王致敬。”
  《永顺县志》说:“彭氏主溪州后,各村寨设有‘土王庙’,跳摆手舞时还敬土司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说:“湘西土家族地区还建有‘向王庙’,供奉向王天子;有的地方建‘土王庙’,供奉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官人等三神。每岁正月初一至十五、八月十五,各寨自行定期祭祀土王,最为隆重。”
  《咸丰县志》说:“忠堡李家湾、曲江大沟、梨树坝长槽还建有三佛(抚)庙、三佛(抚)官、巴三庙,供奉大二三神,即覃、田、向三个土王。”
  土王崇拜是土家族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政治上看,土王崇拜是氏族领主制与部落军事联盟相结合的政治体制的产物;从宗教上看,土王崇拜既含有祖先神崇拜的成分,也含有地域神崇拜的成分。
  三、土王崇拜遗风
  改土归流后,随着土司制度的取消,土王崇拜也逐渐消亡,但土王崇拜的影响却并未完全消除,由土王崇拜衍生出来的一些习俗依旧在传承。
  土家族过赶年的节日习俗就与土王崇拜有关。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年。月大,汉族过年为腊月三十,土家族则在二十九;月小,汉族在腊月二十九,土家族则在二十八,也有在二十七、二十六的,所以称做“赶年”或“调年会”。土家族过赶年习俗,有好几种说法,有的说法就与土王有关:一说客王与土王作战,土王听说客王要趁腊月三十过年之际偷袭土家兵营,就让土家士兵提前一天过年,然后作好准备,迎战客王。由于土家士兵事先作好了充分准备,客王不仅偷袭不成,反而中了埋伏,被打得狼狈逃窜。后来,就形成了土家提前过年的习俗。在永顺、保靖,土家族人过赶年,家家户户要砍几根椿木树枝,插于大门、堂门上,象征当年土家士兵的梭木杆。那时,土家族人没有刀枪武器,土王就要大家用树木套上竹签做武器。土家人团年时,只坐三方,留下靠大门的一方空着。据说这与当年留一方观察敌情有关。土家过年要吃长条形的大块的肉,称年肉。据说,这是当年为防意外而做的菜,以便大家可以一人拿一块,边吃边走,去迎战客王。更有意味的是,土家人团年前,要由家长拿着吹火筒,屋前屋后吹一通。据说,这是象征吹响军号,紧急集合。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与纪念土王作战有关的,不过,这次战争,已不是土汉之战,而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国的卫国之战,具有爱国主义的意义。明朝嘉靖年间,容美土司田九峰,奉调浙江前线征讨倭寇。正值岁末,倭寇欲乘过年之机偷袭田九峰所率土家兵营。为粉碎敌人的阴谋,田九峰命官兵提前一天过年,年三十那天则作好战斗准备,严阵以待。结果,当倭寇偷袭时,土家官兵突然全副武装出现,打得倭寇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后来,为了纪念土王的功勋,就兴起了提前一天过年的习俗。看来,土家族人过赶年,确实与战争有关。
  土司制度下的战争能否取胜,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土司的决策与指挥。所以,牵涉到土司时期的战争的过赶年习俗,必然包含对土司的崇拜。实际上,上述过赶年习俗都有纪念土司神灵的意义。过赶年习俗土司时已有之。清朝《鹤峰州志》载:“土户覃、田二姓,土司时于除夕前一日祀神过年,合多仍之。”
  土家族春节的狮舞,也有纪念土王的意义。狮子在我国各民族的节日活动中都是喜庆欢乐吉祥的象征。土家族称狮子为土狮子,传说土狮子是土司王的哈叭变的,能给人们带来福佑。土家族的狮子确似哈叭形状,头毛长,身子小巧玲珑。舞土狮有辟邪、祈丰年之意。舞狮时人们咏诵的道白即表达了这些意义:“大吼三声天地震,瘟疫邪神无处藏;五谷丰登年景好,国富民强万年长。”
  六月六本为汉族的节日,这一天有晒衣服书籍、看谷秀、请姑姑等习俗。《燕京岁时记》说:“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六月六节日传人土家地区后,被植入了新的内容,成为纪念土王的节日。土家族人对六月六有种种说法。一说六月六为太阳生日,土王在世时,要主持祭祀太阳、庆祝诞辰的仪典,赏赐臣民酒食,而且还要把蟒袍锦服放到烈日下暴晒。民间也于这一天晒衣裘、祭太阳、祈丰收。这些习俗基本上是汉族六月六习俗的传承,只不过给予了新的解释,融入了土王崇拜意识而已。
  一说六月六为土王诞辰,把太阳的“诞辰”,说成是土王的诞辰,可谓张冠李戴。这种攀附或移植,也反映了土家族人对土王的崇拜。土王六月六诞辰的说法主要在龙山、永顺一带的土家族中流行。传说土王六月六诞生时,家里很穷,摆不起宴席。正值山民打猎而归,大家便将所猎的野猪送给土王家,土王家便用野猪来招待众乡亲。从此,在六月六,就有了用“野猪”庆贺土王生日的礼仪。当然,节日所用“野猪”是象征性的。在六月六这一天,土家人以寨为单位,将专门喂养于土王祠的祝生猪放掉,让其到山上寻觅食物,然后由人们将猪捉住抬回来。杀猪祭土王仪式由寨中最贫困的一户人家主持。分肉时,各家都要送谷米给这户人家。显然,这是当年人们以猎物帮助贫困的土王家庆祝诞生行为的传承。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土家族先民围猎分肉,见者有份的遗俗。覃、田、王三姓土家族过六月六,祭祀土王庆诞辰,不杀猪,而是杀牛。祭祀时,神坛上供牛头。田、覃、王三姓,排成八排,田姓四排,覃、王各二排。由第一排的人操办祭祀仪式:杀牛、烧香、烧纸、放鞭,祈年求寿求生育等。祭神毕,各排分牛肉回家。
  还有一说六月六为土司覃垕蒙难日。这一天土家族人要翻晒各式衣物,称为“晒龙袍”,并认为“晒龙袍”是为了纪念土王覃垕。覃垕实有其人,其事迹传说与史实参半。覃里,名文谨(1311-1371年),湖广慈利县(今大庸及相邻地区)茅岗人。其远祖为东汉覃儿健,因率“溇中蛮”谋反失败而流亡施川(今恩施)等地。唐玄宗时,其后人覃汝先任施州行军总管。覃里系覃汝先的第二十九世孙,其父覃添佑。其家从恩施迁至麻寮,再迁至石门,后迁至茅岗。
  传说覃垕诞生时,背上有两条肉龙,乡人都认为他是真龙天子。覃垕儿时父母双亡,由姐姐带大。元朝末年,覃垕以“酋长”身份,率众赶走世袭土司吴敬、吴邀父子,后拥戴陈友谅汉政权的半壁江山。陈友谅失败,朱元璋占领湖广地区。明洪武三年,覃垕集结大庸桑植、永顺、鹤峰等“十八蛮”谋反,攻陷慈利州城。朱元璋派大军追剿,覃垕率部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至大庸茅岗一带。官兵切断覃垕与“十八蛮”的联系,使其孤立无援。覃垕不得不接受谈判。结果,官兵借谈判之名,在龙伏隘将他逮捕,后押送南京,于当年六月六日将其剥皮杀害。
  据说,覃垕遇害那天,京城天昏地暗,云层中两条金龙张牙舞爪,直扑金鸾宝殿。朱元璋吓得魂不附体,从御座上跌倒,惊慌失措地问臣子:“有什么奇冤?”臣子回奏:“午门外斩了湖广造反首领覃垕。闻说他生时背上有两条肉龙,本是异人天相。”朱元璋为平息覃垕冤魂的怨怒,随下旨,用覃垕的皮扎成人像,穿上龙袍,每年让他坐位一天。话音刚落,顷刻天空云散日出,重现光明。从这以后,覃垕就被尊为“一日皇帝”。土家族人每年六月六这一天都要晒龙袍来拥戴这位“一日皇帝”。关于六月六纪念覃垕土王的习俗还有一种说法:覃垕王率众与官兵作战,不幸被刺,血染战袍。土民将覃垕的尸体抬回,脱下龙袍,洗净晒干再给他穿上,然后祭奠一天,并修土王庙予以长年祭祀。覃垕王遇难这一天正是六月六,所以从此就有了在这一天纪念土王的习俗。人们把崭新的或洗净的衣服暴晒一天,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收进屋,表示为土王洗血龙袍。由晒龙袍祭祀土王又衍生出了为土王晒书的习俗。人们捡出一些书放在太阳底下晒,实为防霉除虫,但土家族却说成是为土王送书。为土王所晒的书一般是军事方面的书,意思是帮助土王精于兵法,便于他在阴间胜过恶鬼。晒书时,还要在简易的灵堂前举行祭奠仪式,口念祭语:“哭我土王,两眼汪汪;身为黎民,战死沙场……云海茫茫,龙河泱泱;将军功业,千古流芳……”
  鄂西土家族月半节,则被说成是土司定下的节日。相传,居住在鹤峰一带的容美土司势力非常强大,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就把农历七月十五的月半节提前两天过,让辖区臣民在七月十三这天过月半,而且要求比过年还要隆重。所以在土家族有所谓“年小月半大”的谚语。七月十三这一天,土家人要大摆宴席,吃团年饭,祭祀祖先。还要像过年那样张灯结彩,贴对联,出嫁的女子都要回娘家。因为此节的兴起,全在于土司的提倡,可以说是土司指定的节日,所以此节也含有土王崇拜的心理因素。
  鄂西土家族在农历腊月初一要过“洗神节”。这是祭祀土王神大二三神的节日。届时,要将精工裱糊在轴卷上的大二三神画像挂在神龛上,人们杀猪宰羊供奉神灵,举行洗神典礼。男女老少身着民族服装聚于神像前。土老师作法,吹号招神,跳舞以驱邪,还要从土里挖出一个事先埋好的土罐,打开盖子向外扬撒泥土,称为“放兵”,以此祈求年景兴旺、人畜平安。完毕,青年男女耍火棍,众人边跳边唱,通宵达旦。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