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吉祥物崇拜(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37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十一章  吉祥物崇拜
  吉祥物是世俗人生美好追求与愿望的寄托物与象征物。我国各民族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等的差异,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吉祥物。土家族也不例外。
  吉祥物虽然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崇拜对象,但由于其在人们观念中是能带来祯祥、避开灾厄的事物,其显示瑞应、降福免灾的功用包含着“万物有灵”观念和神灵信仰,所以,对吉祥物的信奉,仍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仍包含宗教信仰崇拜的因素。
  土家族的吉祥物崇拜对象可分为:自然物吉祥物、植物吉祥物、动物吉祥物、器物吉祥物、食物吉祥物等类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其原始宗教演化蜕变而来,是其多种原始宗教的残存物与衍化物。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既可以探究土家族历史上曾经出现、存在过的原始宗教,也可以了解土家族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心态。
  一、自然物吉祥物
  自然物包括自然质与自然现象,主要有:日、月、星、土、石、水、火、风等。土家族地区属石灰岩质山区,溪河纵横,山石遍布。所以,在其众多的吉祥物中,石与水是特别突出的吉祥物。
  1.石。在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石是山的一部分,也是河床的主体,随处可见,被人们赋予了种种吉祥意义,受到人们的崇拜。
  在汉族传统信仰文化中,石是生殖的象征,是人们乞子的对象。这些石头往往被称为乞子石、鸳鸯石等,它们往往形似女阴或男根,因而被当作具有生育力的生殖吉祥物。《太平御览》卷五十二《郡国志》说:“乞子石在马湖南岸,东石腹中出一小石,西石腹中怀一小石,故人乞子于此,有验,因号乞子石。”《越南随笔》卷三说:“有鸳鸯石在肇庆七星崖口,石凡二,各长丈许……又有鸳鸯石在德庆山下,石也有二,一大一小。”《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六说:“乞子石在州(四川宜宾)南五里,两峡与衣江对应,如夫妇相向,故老相传,东不从西乞子将归,故风俗云无子者所祷有应。”在四川省古蔺县马蹄乡三道坎村,河对岸有两座山,两山各有一石,一为男,一为女,当地农民求生男孩则拜男石,求生女孩则拜女石。受汉族石生殖崇拜的影响,土家族也以石为乞子对象。长阳清江岸边的武落钟离山有一座石崖,称作“叉子岩”,岩顶端建有一座土地庙大小的小庙,人称石神台。神庙中除供有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二位土地神外,还供有两枚直径为一尺左右的大型鹅卵石,俗称“玛瑠光”。其石色黄,质坚而光,有许多花纹,故又称为“黄光石”。这两块石头在山上享受人间香火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人们祭拜这两枚石头,主要是为了乞子。神庙门边的对联对此揭示得很清楚:
  脉系盔头钟灵秀
  面朝龙角子孙兴
  长阳清江南岸有座高耸云端的山峰,称作纱帽山。纱帽山悬崖峭壁上有一石,因形似美女,人称“石美人”,又称“石观音”。纱帽山西侧有一岩,与之遥遥相对,人称“白马岩”。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写有一首《竹枝词》,歌吟“石观音”与“白马岩”:
  纱帽山下见郎心,白马岩前泪满襟。
  郎戴乌纱骑白马,莫教妾作石观音。
  “石美人”与“白马岩”成两石对应形式,与通常的乞子石格局一致,且“石美人”又称“石观音”,观音是民间最为普及的乞子神灵,所以“石美人”也曾是乞子石。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淡忘了它的乞子功能,而只欣赏它那如美女般的婀娜多姿的身影与绰约的风姿。清《长阳县志》说:“石美人,在东门清江南岸,晴著蓝衣,雨著青衣。”清人孙锡游长阳题“石美人”诗说:
  岩边伫立幻疑真,宛若清扬美一人。
  采药仙姑思作伴,行云神女愿为邻。
  非空非色千秋相,无夏无冬万古春。
  他处望夫曾有石,此岩或恐是前身。
  可见“石美人”的乞子民俗功能已为审美功能所替代。
  石还是人们祈雨的对象。石与雨水发生联系,是因为石出河中或山中,河与山都曾被古人认为是兴雨出雨的地方。《礼记.祭法》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说:“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土家族也有向石祈雨之俗。郦道元《水经注·夷水》说:“夷水东迳难留城,城即山也。独山竣绝,西南上里余得石穴,把火行百步许,得二大石碛,并立穴中,相去一丈,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水旱不调,居民作威仪服饰,住入穴中,旱则鞭阴石,应时雨,多雨则鞭阳石,俄而天晴。相承所说,往往有效。”此处所记祈雨阴阳石与前所述乞子石成双成对的格局相同,其实也是同类含义的吉祥物,因为在古代,祈雨与乞子往往是相互沟通的,乞子物往往也是祈雨物。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竹枝词》由大早年与大水年还联想到长阳阴阳石:
  低田生埃己亥年,撑船入市戊申年。
  佷山自有阴阳石,不理阴阳底不鞭。
  民间传说则直接把阴阳石说成是一男一女,这实际上是保存了其原始遗意的说法。传说甲子年,佷阳大旱,夷水也快干涸了。一天中午,住在佷山附近的农民,隔河看见一男一女从夷水北岸膛河过来。男子着白色长衫,头包青布袱子,手拿芭蕉扇;女子身穿彩色长裙,打一把粉红色凉伞。他们顺着茅草小道向佷山跑去,一路上遇人也不说话,来到山中前略停片刻,就进了,再也没见他们出来。一个青年邀一伙人进查看,连个人影也没看到,只见到两块石头。有人说:“这莫不就是中午进来的一男一女变的哟!”两块石头,一块干燥,一块湿润。人们用石头敲敲湿润的石头,就哗哗下起雨来,用石头敲干燥的石头,雨就停了。后来人们用敲石的办法解除了当年的大旱。这个传说说明,在传统信仰观念中,祈雨与男女之事有关,古人以云雨指男女性事活动,就是把雨水与男女性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由此推断,阴阳石也是乞子石。
  2.水。水作为吉祥物,在土家族聚居的山区,主要指雨水和河水。
  土家族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由早期的刀耕火种到后来由汉族引进的牛耕施肥,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历史时期都是以农耕经济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农耕离不开适时而降的雨水,但雨水并不总是尽人意适时而降的,时而少,时而多,少则造成干旱,多则造成洪涝。这样,年年对适时适量而降的雨水的企盼,便生发出了对雨水、雨水神灵(龙王)的崇拜。这种崇拜主要体现在祈雨仪式中。土家族有多种多样的祈雨仪式:
  打祈雨,又称捉龙祈雨。是一种由土老师主持的祈雨巫术。俗信龙王住在龙(山、天坑或阴河)中主宰着雨水,天旱是由于龙出擅离职守所致,所以要将龙赶回龙中并封住口,以使龙能在中兴风作雨。这种巫术在大旱时举行。先由土老师作法,捉一条小花蛇放入中,然后参加者每人背一桶水、挑一担鸡粪便倒入中,再杀一条祭奠,俗称“压龙”。据说“压龙”后不久就会下雨。还有一种打祈雨巫术与此有所不同。这种巫术认为龙并没出,而只是在中玩忽职守,人们要做的是使龙恪守神职降雨。因此,往往采取恩威并重的祈雨仪式,既有对龙的祭祀,也有对龙施行的污秽巫术。干旱之时,先由土老师率众人,在泉水边搭台行祭。用木料搭成一丈高的台子,台前竖一根数丈高的斑竹桅杆,桅杆顶留三五枝竹桠,插一面龙旗,为防桅杆被风吹倒,从顶端系两根绳子斜拉下来固定在台子的两边,绳子上贴满五色小三角旗。土老师与参与者头戴柳圈或树条圈。土老师在台上作法,口念祈雨经,敬请龙王施雨。然后,土老师打卦.测定龙王所现龙(多为天坑)。在牛角号声中,土老师率众来到所测定的龙前,土老师下跪礼拜,念念有词。礼毕,让人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条小用藤条绑上大石,掀入深坑。过了一会儿,估计已摔流血,即认为血已洒到龙王头上,龙王已遭“血淋头”之污,必定降雨洗头。祈雨仪式遂告结束。
  “打”在土家族居住的一些山寨又被称作“砸龙”。所谓龙,多指内有泉水流出的山,人们以为这样的是龙的居所。每到天旱的时候,人们便举行砸龙祈雨的仪式,也是一种恩威并重的祭礼与巫术相结合的仪式。人们在骄阳下不戴草帽,敲锣打鼓,抬着一条黑,端着进香用的盘子,浩浩荡荡来到龙。先是焚香祭祀,然后杀掉黑,将血涂在口。这可能也是以血污秽龙,迫使其降雨的意思。接下来是向中的阴暗处扔石头,最后是发三枪三眼铳,这些都有威吓龙之意。据说,龙被石块砸中或受到三眼铳的巨响的惊吓,就要翻身,龙一翻身就会降雨。所以,三声三眼铳放过之后,人们便纷纷跑回家,似乎惟恐淋上大雨。这也是一种作雨状以诱龙王下雨的行为。
  挖树祈雨。俗信溪水泥潭中的古树是龙王所化,遇旱挖这些古树,就能惊动龙王降雨。
  闹鱼祈雨。俗信鱼虾是龙王的子孙,遇旱捕捞鱼虾,就能使龙王因怜悯子孙而降雨。所以捕捞鱼虾时,故意叫上许多人并高声喧哗,以引起龙王的注意,让它尽早知道人们在捕捞鱼虾。
  种种祈雨仪式,既表现了对雨水神灵的崇拜,也表现了对雨水的崇拜。
  因为雨水事关农业丰歉,所以,土家族往往把水与财富联系起来,将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的水当作富贵水、金水、银水或能带来五谷丰收的水。湖北恩施一带的土家族把正月初一挑回家的第一担水称为金水银水,视为富裕的象征。所以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早起,急先恐后到井、泉、河边抢挑第一担水。为了抢到头担水,天麻麻亮人们就起床了,有的甚至更早,打着火把去挑水。新春黎明的山乡,早早就苏醒过来,飘荡着欢乐的喧闹声。鄂西有的地方要在大年三十晚上挑一担水,还要尽量不惊动睡觉的人。这一担水叫做“秧水”。俗信挑了“秧水”,来年谷子就会丰收。这种俗信也表现了对水的丰收功能的信仰,不过是专指谷子丰收而已。当地土家族还为这种习俗附会上了一个传说:很早以前,鄂西没有水田和熟土,土家人靠刀耕火种谋生,杂粮倒是吃不完,可就是难以吃到大米。有一年,一位老人叫大家到山上开田,不分昼夜地干,夜晚就打着灯笼火把干。所以卯有个地方就叫“火把田”。开田一直开到腊月二十九,那个老人叫儿孙们歇歇气。年轻人都太累了,一睡就睡到了正月初一。老人一直没有喊醒他们,而是独自一人一通宵往田里挑水,灌满了一丘新开出的水田。来年谷子获得丰收,大家都吃上了大米。从这则传说中,还依稀可辨土家族地区当年引进水稻种植的史影,也可看出,水稻引进土家族地区后,土家族对水的崇拜更为丰富,水的吉祥内涵中又融人了稻谷丰收的意义。
  河流是水的常见存在形态,河流崇拜也属水崇拜范畴。土家族聚居的湘鄂川黔毗邻山区,大小溪河无数,最大的河流则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清江,一条是酉水。土家族的祖先——古代巴人最早居住在清江流域,后来一部分向西迁移,进入酉水流域。可以说,清江与酉水是土家族的母亲河,土家族世世代代在两河流域生息、繁衍,创造了土家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河为土家族儿女提供了饮水、灌溉、舟楫、渔猎等多种便利,遂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下面分别叙述。
  清江发源于湖北利川市境内的齐岳山南麓,流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在枝城市注入长江,全长423公里,其流域面积17,000平方公里,包括利川、恩施、宣恩、咸丰、建始、巴东、五峰、长阳、枝江等县市。清江穿行于武陵山余脉和大巴山脉交汇处的群山万壑之中,在有些地段竟穿山而过,形成“暗河”。位于利川腾龙中的“暗河”竟长达25公里,清江因此又有“三明三暗十八曲银河”之称。由于清江多经石灰岩溶,且大部分河段地处石灰岩山地,所以水色出奇地清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清江“水色清照十丈,分砂石,蜀人见其清澈,因名清江”。清江神奇的水色,迷人的风光,深受人们喜爱。土家族儿女还由此附会上了一段神奇的传说,表现了土家族对清江的崇拜。传说很早以前,清江称“夷水”。那时候,江里有条孽龙作怪,沿河两岸的许多房屋被冲毁,许多田地被淹没,粮食收得很少,江水四季浑浊不清。夷水岸边住着一对夫妻,男的姓向,女的小名喜娘,四十多岁尚未生子。一天,喜娘在江边洗衣,忽然听见婴儿的哭泣声。抬头一看,只见河上飘着一个瓦罐,一起一伏,向喜娘飘来。喜娘捞起瓦罐,见里面睡着一个婴儿,欢喜不尽,连忙将瓦罐背回家。夫妻俩将婴儿收养,取名捡儿。捡儿一个月就会笑,三个月就会爬,五个月就会走,七个月就会讲话,到了七岁,就能上山打猎,下河抓鱼。乡亲们都说他是个神童。捡儿长大了,喜娘就把夷水孽龙作怪的事说给他听。捡儿听了孽龙之事,又见乡亲们被孽龙害得很苦,就立志要制服孽龙,为民除害。他先到峨嵋山拜师修炼,学得一身好武艺,然后回到家乡要治服孽龙。他沿江而上,寻找孽龙,终于在孽龙住的地方龙王塘找到了孽龙。可是用什么办法将孽龙引出来呢?附近的乡亲们都跑来献计献策。他们把很多猪子赶到龙王塘对面的山寨里以作诱。孽龙听到猪叫,就从塘里伸出头来,张开大口,伸出舌头去卷猪子。捡儿眼明手快,飞起一剑,斩断了龙舌头。可是,他用力过猛,剑头削掉了对面的半壁山崖,剑也断了,掉进江中。据说,这个地方的地名“龙舌头”、“母猪寨”、“刀割山”、“剑滩”就是这样得名的。孽龙断了舌头,大吼一声,跳出水面,跃入空中,顺江逃走。捡儿穷追不舍,飞身骑上龙背,掐住龙脖子。据说龙的子孙——蛇之所以脖子细,就是因为当年龙颈被掐细了的缘故。孽龙垂死挣扎,把捡儿摔下来,又连拱三下,把捡儿拱下三个滩,就是现在的“三簸溪”。眼看捡儿体力不支,就要被龙吃掉,两岸乡亲赶忙鸣锣呐喊,使孽龙挫掉半截威风,丢掉捡儿,钻进水中逃命去了。捡儿见乡亲们助战,浑身充满了力气,跟着孽龙潜入水中,按住龙头,用力往江底猛撞,在峡门口撞了很大一个坑,把孽龙撞死了。捡儿怕它活过来再作怪,就死死地把它压在坑里。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大坑叫做“大龙潭”。据说,捡儿杀死了孽龙,夷水河流了三个月血水,后来就慢慢变清了,从此就改名叫“清江”。传说所述故事虽不可信,但却包含着某种真实性,即人们对清江洪水泛滥、水淹成灾情景的记忆与战胜清江洪涝的愿望,还有对清江四季常清水色的喜爱。人们用战胜孽龙的故事表达了希望清江永不发生洪涝、水色永远清澈的愿望,清江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有灵性的生命体。围绕着清江河,还产生了许许多多美妙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多以清江河上、水中、岸边的事物为故事的线索。如清江河上主宰鱼虾及水情的水神金鸭子,它能让好心的田阿公打到很多的鱼,它也能发大水水漫贪婪的胡知府的衙门;又如清江岸边的神仙,能刮巨风,将坏人卷走;又如清江源头有座天然的石桥,人称云龙桥,传说是清江河里的一条青龙变成的。清江在土家人心目中是一条神奇的江,也是一条有灵性的江。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