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茅谷斯的经济文化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6:4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节 茅谷斯的经济文化
  茅谷斯的狩猎文化
  茅谷斯的持有者土家族人所处的武陵山区是草深林茂、高山阻隔,在茅谷斯时代必须选择采集渔猎经济型的生产方式,后来艰难地发展到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耕生产方式。茅谷斯所表现的经济文化类型主要功能是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刀耕火种的农耕文化也有所表现,但未占主导地位。在茅谷斯的场次表演中“实姐(打猎)”和“捉鱼”占了整个茅谷斯表演的很大比例,也就是说茅谷斯对渔猎采集型十分看重。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家对采集狩猎经济文化类型作了高度的评价,确认狩猎是人类进化的核心,1966年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人”、“狩猎者”的会议是关于狩猎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并认为是一种人类学思想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会议肯定了史前记录中积累的石器和动物骨骼的存在形式是肉食的明显依据。正如哈佛大学的格林,艾萨克所表明的那样,这一证据意味着在整个更新中是不断沿着一条石头和骨头的踪迹前进,把这些积累的石制品和动物遗存当成是化石的“家庭遗址”,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是被认为曾经像现代狩猎——采集者一样生活,但是形式上更为原始。
  茅谷斯的生活文化
  有了人类就有了生活,生活就离不开饮食,茅谷斯的饮食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饮食的种类。在茅谷斯的表演中,曾经有吃棕树籽籽的说法,当然现代人是不会吃棕树籽籽的,到底棕树籽籽能不能吃,谁也没有实践过。但茅谷斯吃棕树籽籽不一定是实指,也可能是对整个野果的代称,也就是说茅谷斯时代是以吃野果为主的。另外,茅谷斯也吃肉,茅谷斯的“赶肉(打猎)”的目的就是为了吃肉。从演茅谷斯给八部大王的敬奉的供品来看,其中就有野鸡肉、麂子肉野肉、白面肉(果子狸)、曾皮及一些飞禽之羽毛,并还明显地说八部大王是喜欢吃生的。这里向人们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说明在茅谷斯时代的人都是吃生肉。这与格林·艾萨克1977年到肯尼亚北部的特卡纳糊以东大约24公里的卡拉里悬崖上所发现的50号古代屠宰迹象相吻合,这更证明茅谷斯饮食文化发展学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茅谷斯的第三种食品就是野菜,茅谷斯所吃的野菜就是干笋子、干椿尖、干蕨台、干葱、树皮、树叶、鱼腥草等,其中除树皮、树叶外,这些野菜至今都是土家族最好的野菜食品。由此可知,茅谷斯的饮食对人类的饮食文化的创造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饮食方式。在表演茅谷斯祭八部大王的时候,要用生头、生猪头、生牛头、生内脏等进行祭奠,因为八部大王喜欢吃生的。茅谷斯敬奉八部大王,说明茅谷斯时代和八部大王是同时代的,是处于人类的幼年时期。湘西龙山马蹄寨在演出茅谷斯时敬八部大王更具体形象,他们第一天是排甲,第二天是杀猪祭八部大王,杀猪时屠夫要选老手,刀要快,因为要见血,血流得越多越好,杀猪后,不修毛就破边。肚杂要血淋淋地取出来祭八部大王。全猪不修毛,也要拿来敬八部大王,还要往八部大王神像的嘴上抹生猪血,这生动地说明了茅谷斯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原始时期的吃生习俗。说明当时人类还没有发明火,使用火。火的发明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人类使用了火就能吃熟食,熟食能更好地促进大脑的发育。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