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张家界

我对天门山有关问题的解释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9:30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我对天门山有关问题的解释
    覃功炯
    在张家界风景区之南30公里,永定城区南郊8公里之处,有一座海拔1517.5米的雄伟高山,叫天门山。它是一座四壁临空的台地形孤山。山顶面积1平方公里。在山的东部,朝南、北两面的绝壁上有一处高130多米,宽30多米的巨型溶穿绝壁而见对面蓝天,明朗如门,天门山由此而得名。
    1985年10月,笔者应原大庸市委、市政协邀请,受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委派,前往湖南大庸,考察天门山地质、地貌及生态环境,探讨风景地貌成因,评价其构景特征及在这一地区的旅游意义。考察期间,笔者登临天门山、张家界作了较为系统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并以《大庸天门山》为题,写了专题考察报告,这里只就人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作一简要解释。
(一)天门为何
    由于天门造型奇特雄伟,对的形成,当地仙、神之说颇多,大庸市(原县级市)委、政协希望通过考察对天门的形成作一科学解释,因而,笔者对天门的岩溶现象作了较多的观察和调查。
    天门之所以形成,有其所具备的有利地质构造条件。天门一带有一处轴向3200的小向斜,在山的南面,面对天门测得的东侧地层微向西倾,倾角10'-15。,之西侧地层微向东倾,测得倾角10'-12。,向斜的核部正对天门道。天门的东西两壁为两条走向3200左右的节理所切。并有一条走向40。的节理在天门处与它们相交。天门顶之上两处岩溶漏斗,也对岩溶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雨水落下之后,地表水顺地面斜坡向漏斗处流动,一部分渗入土中的水,也会顺着地层的层间裂隙向向斜的核部汇集。汇集的地表水和渗入的地下水顺着核部的节理空隙下流,并不断的溶蚀了节理两壁的石灰岩,在节理带上开始形成一系列串珠状的小溶。这个过程与师法的溶蚀过程相似,由独立的小到溶蚀为串通的大,溶蚀的过程伴随着局部的崩塌。随着溶蚀作用的不断进行,最终两组穴合并为一个整体,形成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天门。现今,我们还可以看到沿着与天门相交的走向40°节理上的成串的小溶,以及崩落的石块。
    天门的形成和演化势态也是很值得重视的。
    顶之上的两个漏斗,直径在8米以上,漏斗容聚着雨水和凝结水并向下渗漏,在下仰视,可见北漏斗的溶蚀的两层溶和南漏斗不断扩大的岩溶裂隙。考察时,虽时值金秋,天气晴朗,却仍有漏下的水滴,涓涓不断,有人冠以“梅花甘露”,实为岩溶漏水。滴漏处有石钟乳倒挂。溶的溶蚀和崩塌是由南北两端向中心发展的,这与南北两个漏斗的聚水溶蚀作用有关。北漏斗已经崩破,仅残留一半,南漏斗照此发展趋势也终有溶穿崩塌的一天。在下观察这座天桥已呈现出南北两端薄,中间厚的T形顶。这正是两个漏斗溶蚀崩塌的结果。因此,天门还将保持着由南北两端不断向道中心溶蚀,桥不断减薄,裂隙不断扩大的溶蚀势态,道将由长变短,天桥将由厚减薄,终有一天破石穿,天门山将变为两座孤峰。
    县志曾记过有关天门开情况:“武陵郡有嵩梁山,高峰孤耸,素壁千寻,吴永安六年其山开,玄朗如门。孙休以为嘉祥,分武陵置天门郡(《水经注》)。”经查证,嵩梁山即今天门山。吴永安六年(三国东吴时期),为公元263年,距今已1700多年。当时的吴景帝孙休把天门开看成是一种“嘉祥”的兆头,因此,下令分武陵郡置天门郡。可见是把此事作为重大的事件载入史册的。笔者认为“其山开,玄朗如门”的记载尚属可信,可能反映了天门的崩塌过程。天门山的形成到现在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岩溶作用持续了漫长的地质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天门已经在逐渐形成,1700多年前的那次崩落,可能只是道之间的间壁扩大,而不可能是在那一次突然形成的。
    天门之开归因为岩溶作用。
(二)天门顶涌水之谜
    除天门开之谜外,天门顶的涌水现象也颇有传奇色彩。据目击者介绍,在雨后的晴天,天门顶冒出一汪流水,流水涌出直挂前,从顶飞流直下形成名副其实的水帘大庸城外十几里之遥犹可望见,景色新奇而又壮观。据传,如此奇景十几年、几十年难遇一次,一旦出现,全城人奔走相告,争相观望。更有神奇传说者将天门顶的涌水与天下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说天门顶涌水天下必出大事,如1949年全国解放,天门曾涌水相庆,1966年文革时期又应验一次,1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天门涌水再度显灵……神奇的传说更增添了天门山的神秘色彩。笔者经过实地考察,拜访目击者和当地老人加以验证,情况却迥然不同。
    从地质特征来看,由于天门顶处于一个向斜的核部,加之两边的地形都比顶地面高,天门顶又有两个岩溶漏斗。北漏斗已溶蚀崩破,其西侧仍有一小泉眼,终年有细小流水不断涌出。降雨时,地表水顺两面山坡向顶漏斗灌水,暴雨时地表水夹泥沙较多,可能一时将漏斗底部的漏口堵塞而发生积水现象,同时渗入的地下水沿向斜翼部的层间裂隙向核部汇集,在沿途也有溶蚀作用,将会顺层间裂隙溶蚀一系列的坑,大雨过后也有泥沙在这些小空中发生暂时性的堵塞,从而使渗入的地下水不能很快从顶的泉口涌出,这就有一个渗入、淤积、疏通的过程。一旦经过了这些过程,各方面汇集而来的地表水,包括岩溶漏斗中的积水和向斜翼部渗入的地下水,都将从顶倾泻而出,水帘的景观就发生了,而且可以延续一段时间,直到这些积水流尽为止。这个过程有长有短,有的雨后即有,也可以在雨后放晴数日发生。
    为了证实以上的观察结论和解释,笔者拜访了很多天门顶涌水现象的目击者,并访问了长期住在天门山下的几位老人,其中1949年涌水的现象有众多的目击者,都一致确认涌水现象的出现,一般在多雨的5月。天门山林场的几位守林老人告诉笔者,天门涌水的现象年年都有发生,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有1933年、1949年两次为大,都是发生在雨季。老人们介绍涌水直接与降雨有关,雨大则涌大水,雨小则水小。并称1984年5月和1985年都有过几次大的涌水。1985年就发生了两次大的涌水现象,除山下老人们看见之外,还为天门山顶林场工人所看见,即5月一次,8月一次,都发生于雨后。
    由于雨中和雨后的天门山常常被云雾所蔽,天门顶的大多数涌水现象并不易被远处的人们所望见,偶有雨后晴天发生的几次被城内人们所看见,便被一些人神化了,因此,生硬地将正常的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天门顶涌水是一种自然的岩溶泉水涌水现象。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