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宗教制度文化(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7:34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节  宗教活动

  宗教活动是宗教信仰者宗教观念及宗教情感的外在表现。由于信仰者表达信仰的目的及方式的不同,于是在宗教生活中便出现了祈祷、献祭、禁忌、巫术等宗教行为。祈祷与献祭是土家族宗教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宗教行为,“献祭是一种以物为象征符号的宗教行为,通过奉献贡物来向神表示虔诚、意愿和祈求;而祈祷则是以特定的言行规范来达到这一目的,它通过信仰者规范化的符号动作表达对神的崇拜”。在此,我们要着重探讨的是土家族地区的祖先祭祀、狩猎祭祀、生产祭祀等宗教行为与活动。

  一、祖先祭祀

  祖先崇拜源于原始社会的灵魂崇拜和图腾崇拜,是鬼魂崇拜观念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土家族地区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则是范围宽泛,内容繁杂的祖先祭祀活动,土家人“三月杀白羊,击鼓吹笛,日祭鬼。……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夜祀祖,又祭婆婆庙。六月中,炊新米,宰牲,亦日祭鬼。九月九日,合寨宰牲祀重阳,以报土功。十二月二十日夜祭祖,亦日祭鬼,禁闻猫声”。根据崇拜对象及祭礼仪式的特点,土家族的祖先祭祀活动可分为祭八部大神、祭向王、祭土王、祭家先。

  祭八部大神。相传远古时代,土家族八个部落首领率领族众开辟湘西八“蛮”领地有功,土司封他们为八部大神,并为他们建立庙宇,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祭八部大神的宗教活动规模庞大,称为“大摆手”,按三年两次的传统习俗,于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八部大王庙即“排”,以排为单位,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炮仗队、首列为龙凤旗队,龙旗和风旗系用红、蓝、白、黄四色绸料制成四面各一色的三角大旗,以白龙和红凤旗为上乘,并排走在队伍最前列。次列为祭礼队伍,由村寨德高望重志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祭祀队伍之后为舞队,装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或手握朝简,或持青树枝。舞队之后为小旗队。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配以牛角、土号、喇叭、冬冬奎等,奏出节日的独特旋律。各排到达摆手堂后,先扫邪,后安神。掌坛师手持扫帚,以高昂激越的声音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帚清扫那些“存心害人,行盗为娼”的民族败类,充分表现了土家族疾恶如仇,淳朴善良的美德。扫邪后,众人分别站立两旁,中间留空地,让祭祀队伍行祭,祭祀人在掌坛师带领下首先下跪,舞众亦随即下跪,齐唱请神歌。歌毕,将供品献于神案,供品上做有“福禄寿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等字样,表明祭八部大神的目的。祭事毕,三眼铳、鸟铳、火炮,一齐向天轰鸣,全场沸腾。人们在掌坛师指挥下,尽情地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祭向王。向王,即廪君,是土家族传说中的远古祖先,也是与土家族白虎图腾有着脐带联系的民族神。鄂西长阳、恩施、建始、巴东、五峰等土家族地区都建有向王天子庙。武落钟离山随母溪一带土家族,从农历腊月二十四至三十日,每天均祭向王。清江船民,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向王节,当日船只停泊靠岸,以求平安。恩施向、覃二姓土家族,流行“还相公愿”以祭向王,此祭祀活动要进行三天三夜。其中,有一项活动称为“歼头”,由主持祭祀的掌坛大师用杀猪刀尖划破自己额头,将血滴在长串钱纸上,当众悬挂,然后烧去。相传最早的“还相公愿”是以人头祭,后来改为巫师自己额头上开个血口,流几滴血代替人祭,这种祭祀仪式被称为“歼头”。但是,较普遍的向王祭祀仪式还是“牲祀,”即宰杀牛、猪、牛等牲口来还愿。其中,又以“还羊头愿”祭祀仪式最为常见,“神之最灵者,日羊愿,设坛于旷野,宰着以祀。虔奉羊首,以间祸福”。掌坛师将祭品置于神坛缶钵之上,缶钵上挂着“千千雄兵,万万勇将”字样的幡帜,祝愿向王天子多招兵买马,保佑族人。从“人祀”到“歼头”再到“牲祀”,反映了土家族祭祀风俗由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这些一脉相承的祭祀仪式又统称为“血祭”。祭祀向王的宗教活动,除“血祭”之外,还要举行一些其他活动,如唱《梯玛神歌》、上刀梯等。

  祭土王。土王崇拜的对象是土王神,即土家族已故的土著之王。土王神是整个土家族地区所尊崇的土司王神灵的总称或代称,因各地土司姓氏不一,所祭之神的名称也各自相异。在湘西土王庙敬奉的是彭公爵主、田好汉、向老倌人;在鄂西则祭田、覃、向三位土王;在川东则祭冉、杨、田三位土王。土家族村寨每年春季最隆重的集体祭祀活动就是祭大王,届时,由巫师椎牛以祀,每晚男女聚集土王庙前,高唱神歌,击鼓鸣钟,跳摆手舞,“土民祭祀土司神,旧有堂日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人。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鸣歌,竞数夕乃止。”具体的祭祀时间各地不一,有的是正月初三至十五举行,有的则有“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等几次规模不等的集体祭祀。除了集体祭祀活动外,还有家庭祭祀的习俗,如“每逢度岁,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荐以鱼肉,其本家神位设于门后”。

  祭家先。家祖崇拜土家人俗称“敬家先”,是对本宗族、本家庭祖先神灵的祭祀,其祭祀对象主要是近五代的祖先,其祭祀时间通常定在过年、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节日,而以过年和七月半为甚。过年那天,吃团年饭之前,祭土王之后,要举行隆重的家先活动。将常年供在神龛上的家先牌位以及香炉、蜡台都取下,放在神龛下的大桌上,两边摆放猪、糍粑、团馓等祭品,全家男人在辈分最高的长辈带领下,面对家先牌位焚香燃烛,磕头祀拜。一请历代家先与子孙后辈们一起吃团年饭,过一个愉快热闹年;二祈家先保佑子孙后辈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源茂盛,合家欢乐,在农历七月十五晚,每家均举行祭祖仪式,将耙、肉、酒等祭品供于堂屋神龛下的祭桌上,家中成年人都上前作揖叩首,并于门前烧些纸钱,谓之“送祖”。婚育告祖也是土家族地区比较流行的祭祖活动。告祖仪式在拜堂成亲的前一天举行,堂屋两边贴着对联,神龛上燃放蜡烛,神龛下放一张方桌,设一香案,供上鸡、猪头、酒、糖和果品等。方桌两旁站立司礼生、赞礼生、歌童、引礼生四人。新郎由引礼生带领,从右边上,左边下,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礼。生育子女所举行的祭祖仪式,一般在孩子满月那天举行,由夫妇怀胞婴儿向男方家祖行跪拜行并献祭酒肉。

  二、狩猎祭祀

  狩猎活动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生产方式,史载:“龙山深山密箐,往日皆土官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狩猎,谓之赶仗。”“乡人于农隙之后,以猎兽捕鱼为事。”土家猎人的保护神就是梅山神,祭梅山的活动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在猎人中间秘密进行。祭礼活动分为按固定日期祭祀和进山打猎之前祭祀两类。有的地方在大山口设有专门的梅山庙,比较简陋;也有人在堂屋家神旁再设一神龛,内供用木头雕制的梅山神像,神像傍还放置一些打猎工具。每月初一、十五,土家族猎人于家中举行梅山神祭祀,有的地方仅在年三十晚才祭拜。祭拜时,于堂前焚香、化纸,并唱《梅山词》,祈求梅山神保护猎人人身安全,驱赶野兽,保护农田。任何地方在出猎之前都必须祭拜梅山神,常无固定场所,多选择在山间背阴处设坛,少数选择在梅山庙或梅山神旁进行。猎人人山狩猎前,必须举行祭“梅山神”的宗教仪式,以求狩猎平安和多获猎物。

  狩猎祭祀仪式包括请神、问卦、祭神、观山、告祭等内容。请神仪式由猎主主持,于远离村寨的中心围猎场设立祭坛,在仪式中法师献茶奠酒,一人击鼓,一人鸣铳,一人吹牛角。请神之后,进行问卦。问卦的方式多样,如竹卦、米卦、水卦、测字等,问卦的内容主要是出猎是否吉利,能否捕获野兽。祭神仪式由两位女巫主持,祭师身穿五色衣,头戴八角帽,身披野兽皮。选一年轻漂亮姑娘,穿棕叶裙子,身上用木炭画出道道条纹,在由三张桌子搭成的高台上跳祭神舞蹈。观山即“选址”,是根据山势,野兽行踪等状况来确定狩猎的地址。告祭是在整个狩猎活动结束时举行的祭祀仪式,由猎主主持。先在猎主神位前祭枪,把第一只猎物的血洒在枪把上,或取少许兽毛贴于枪口,告慰猎王神狩猎成功。然后,众猎手聚于猎王神位前齐拜猎王,感谢猎神的帮助。

  狩猎是土家族先民获取食物原重要手段,它既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受到猛兽的伤害,捕获更多的猎物,土家族先民塑造了能战胜猛兽的女猎手梅山这一英雄人物,并赋予她猎人保护神的角色,加以顶礼膜拜。造神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土家族先民认识自然、逐步战胜自然的过程。

  由狩猎活动而衍生的宗教礼仪,体现了土家族崇尚英雄的社会历史观,对梅山神的崇拜寄托了土家族先民借助虚幻的英雄的力量来战胜自然困难的愿望,是土家族先民英雄崇拜观念的表现形式。

  三、农业祭祀

  农业祭祀在土家族的宗教活动中占有显著地位,它反映了土家族原始的自然崇拜观念,祭祀活动是围绕农事活动进行的,主要是为了祈求农业丰收和免除自然灾害。土家族传统的农业祭祀主要有祭土地神、祭风神、“泼水龙”。

  祭祀土地神的仪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形式的祭祀活动,一家一户去田间劳动,在动土之前,要掐几根茅草,打一个结,用石头压在一个小隙里,称为“压草码子”,以祭山神及土地神,并施以驱邪巫术,口中默念咒语:“土地菩萨,随身护法,岩头不垮,泥巴不塌。”收工时把草码子取走,第二天若再去田间劳动,仍然压草码子祭神灵。另一类是集体形式的祭祀活动,当聚众劳动时,须有专门仪式聚神——唱挖土锣歌,实际上是配以锣鼓,而以歌为颂的一种祭祀土地神的仪式歌。祭祀歌分为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四大部分。歌头是表明心愿,祈请天地龙神,保佑山民安宁;请神要先在田间地头焚香烧纸,并放上一些肉和米酒,然后唱请神歌,歌词的内容是歌颂土地诸神的功德,祈求土地诸神保佑估畜兴旺、五谷丰登;扬歌为临场即兴赛歌,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叙事歌,也有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通俗故事歌,还有反映土家族劳动状况的生产歌,赛歌者相互打趣戏谑,娱神娱人;送神为挖土歌结束,送神归位。如长阳、利川、桑植等地的送神歌词是:“送神之时神要走,迎神之时神降临;大哥通天朝玉帝,二哥通地地狱门;三哥通风风万里,四哥火里显精神,五郎尊神留天下,留在天下管万民;五通五显谢东君,辞别东君上天庭。”

  祭风神的宗教活动在黔东北的土家族地区比较盛行。土家人认为祭风神能消除旱涝灾害,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一般安排在农历六月上旬,事前由各村寨选出一位头人来组织风神会,并准备牛、羊、鱼、鸡、鹅五牲。祭风神分为大祭、小祭两种形式。大祭十二年一次,参加者上万人之众;小祭三年一次,参加者数千人之多。仪式分跳神、竖旗、杀牲三个部分。先由梯玛及其助手、司乐等神职人员歌舞跳神,场面庄严肃穆。跳神毕,竖旗两杆,待落雨后方倒旗。最后杀牲,先剽牛,随即杀死七十二牲。法事结束后,将牛及七十二牲合煮成稀饭,由各寨头人领去,分给各家老小吃。土家人认为,多吃就能年年吃上饱饭;少吃就要挨饿,所以大家都争着多吃。至今,这一带土家人除祭风神外,还保存着大早年煮稀饭食的民俗。

  “泼水龙”祈丰收。川东土家族地区流行一种“泼水龙”的农业祭祀活动,它兴起于土司制时期,一般约定在农历六七月烈日当空的某日举行。届时,土家族村寨各家各户,用水桶、水盆、瓢等器具,将大量的水准备在家门前,待吹唢呐、敲锣鼓、放鞭炮的玩水龙队伍一到,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用瓢、盆、桶把水不停地泼在赤身舞龙者身上。谁家的水泼得多,就预示着谁家来年五谷丰登。

  农业祭祀的活动反映了人类早期在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处在十分软弱的和被动的地位,对于自然力量缺乏认识而又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艰难处境,于是,产生了对自然力量的神化。农业祭礼看似以自然神灵为中心,人向神顶膜拜,实际上是企图通过祭献影响自然力,使之为自己造福,或者通过祭拜活动更好地实现社会生活的有序性,所以它表现的是先民们企图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热切愿望。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