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家族简史——隋以前的土家族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3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第二章封建社会前期

    第一节  隋以前的土家族
  
    秦灭巴以后,巴人地区成为秦朝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间大致可分两段,秦至隋代的郡县和唐宋的羁縻州郡的设置。
  
    一、秦至隋时土家族的政治
  
    秦统一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三个郡,把巴、楚和巫郡一部分地并入南郡和黔中郡,分而治之。西汉继秦,将黔中郡更名为“武陵郡”。在武陵郡境内设迁陵县(含今保靖、秀山等地),酉阳县(含今永顺、龙山、黔江、酉阳等地),零阳县(含今龙山、永顺、慈利等),充县(含今桑植大庸、来凤、宣恩等地),沅陵县(含今永顺、泸溪等地),佷山县(含今长阳、五峰等地);南郡设巫县(含今巴东、建始、恩施等地)。东汉继西汉之制,建置没有变动,只是在溇中地区郡县之下,设立过“里”、“亭”等基层机构。三国至隋,由于封建王朝长期处于分裂动荡不安的状态,因而对这个地区的控制时弱时强,变动较大。《晋书》记载,吴、晋各有建平郡,辖巫、建始、沙渠等县;吴置宜都郡,下控假山、夷遭等县;吴设天门郡,控制零阳、溇中、充等各县。武陵郡的辖区虽较汉时缩小,但仍保存沅陵、迁陵,并从酉阳县分设黔阳县(今龙山)等地。蜀曾在今渝东设“巴东属国”,后改设涪陵郡,下设丹兴(今秀山、黔江)、汉葭(今彭水)等六县。隋统一中国后,继续加强对湘鄂渝黔边的统治。隋初,将荆州在北周管辖的施州改置清江郡(今恩施等地),辖开夷(今咸丰、黔江)、建始、盐水、巴山(今长阳)等县;改天门郡部分地为澧州,辖石门、慈利等县。开皇九年(589),立辰州,直辖沅陵、大乡(今永顺等地)等五县。北周把渝东南原黔阳地改为黔州,隋又更名为黔安郡。在这些郡县所在地,由封建中央王朝直接派遣官吏控制,对于表示愿意归顺的首领,则委以官爵,治理其地,或薄徭轻役,重加厚赐,甚至互为婚姻,以示笼络;一旦反抗,就派兵镇压。刘邦在楚汉战争中,利用巴人首领,征发大量巴人定三秦。以后,汉武帝在经营南越和西南夷中,都曾多次大量征调巴人,并采取措施,“以化巴俗”。东汉时,仍以巴人首领治理其地,继续实行羁縻政策。
  
    三国至隋时,各种势力相继激烈争夺峡江和五溪地区,土家族中的首领成为他们互相笼络的重要对象。有的首领依附于各方之间,或者时此时彼,以利自己的统治。吴、蜀争夺荆、湘,当吴克南郡后,“蛮夷君长皆降,(陆)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利用其首领以拒蜀。刘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以金、锦、爵赏诱动诸夷”,又以“建平蛮”抗吴。西晋时,应詹在招来“天门蛮”、“五溪蛮”之后,采用“破铜券为盟”的办法,以求安抚天门、五溪地区各族。南北朝时,从司马睿起,继续实行羁縻政策。东晋大兴三年(320年)建平夷王向弘、向瓂表示归顺,东晋元帝封向弘为折冲将军、平乡侯。南朝刘宋时,“建平蛮”张醭之等50人、“宜都蛮”田生等113人归刘裕,都得到重赏。到了南齐,在治理“蛮左”的奏折中,已把加封各族首领事说成“酋豪世袭,事炳前叶”。说明在土家族首领中早已盛行世袭制度。
  
    湘鄂渝黔边土家族内部的社会组织状况,从稀少而不连贯的史料推断,他们按照姓氏聚居或散居于相邻的溪峒,从事生产或出征作战。率领他们作战的首领,在武陵地区的“零阳蛮”自称为“精夫”。“精夫”与民众间,还是靠同种或同族的种姓血缘作纽带,来维持其族内部联系。
  
    土家族各部之间,在政治上没有固定的联系形式,往往各自为政,互不隶属,以至在反封建中央王朝的控制及起义斗争中,多被各个击破,或以“善蛮”攻“叛蛮”而失败。从魏、晋以迄南北朝末期,土家族各部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强,他们往往互相联合进行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在峡区及其相邻地带的冉、向、田氏各部人口众多,势力强盛,其他姓氏各部大者万家、小者千户,他们联合“黔阳蛮”(一作黔阳)田乌度、田都唐等抄断江路;“信州蛮”冉令贤、伯犂、冉安西与向五子、向宝胜等曾共同抵抗北周军,或屯据峡区,自称王侯。
  
    总之,从秦至隋,各封建王朝虽在土家族地区设置郡县,委派官吏,但是控制比较松弛,时断时续。加之战争较为频繁,社会长期动荡不定,土家族内部势力消长变化较大,活动范围时大时小,因此,尚处于不很稳定的状态。
  
    二、秦至隋时土家族的经济
  
    巴郡、南郡和黔中郡境内的土家族居住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物产丰富,适宜农作物的生长。长期以来,土家族在这里披荆斩棘,辛勤开垦,在肥沃平坦之处种植水稻,在山区丘陵地带种植杂粮,以渔猎山伐为业,使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土家族早已开始种植水稻,《汉书·地理志》在描述楚境的生产情况时说:“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蓏赢蛤,食物常足。”南郡、武陵郡生产状况与之相类似。巴郡境内的江州(今重庆境),在汉代“有稻田,出御米”。居住于今酉阳、秀山、黔江等县的土家族也不会例外。但耕作方法十分原始,东汉人应劭亲眼见到当时人们种植水稻的生产过程:“烧草下水稻种,草与稻并生,各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这种火耕水耨的生产,还处于粗放农耕阶段,产量不高。山区丘陵地带多种粟类、豆类等杂粮,三峡地区又产燕麦。“三峡两岸土石不分之处,皆种燕麦。春夏之交,黄遍山谷,土民赖以充食”。此外,还靠渔猎山伐来补充食粮的不足。所以,史称“饮食还给,不忧冻饿”。这种粗放的农业生产除糊口果腹外,并没有剩余。《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楚俗剽……地薄,寡于积聚”。《汉书·地理志》中也说:“故砦窳偷生而亡积聚……亦亡(无)千家之家。”到隋时,湘鄂渝黔边地区还是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这从当时的人口状况可以看得出来。如沅陵郡,统沅陵、大乡(今永顺、保靖)、盐泉、龙檦、辰溪五县,只有户四千一百四十;清江郡统盐水、巴山(今长阳、五峰)、清江(今恩施、利川)、开夷(今咸丰、来凤)、建始五县,只有户二千六百五十。这说明当地农业长期停滞在较为原始的粗放阶段,生产力低,人口也没有多大发展。
  
    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赉布”。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幏,南郡蛮賨夷布也。”“賨,南蛮赋也。”幏即賨布,很明显,巴人纺织赉布,主要是向封建王朝纳赋。西汉初年,巴人因伐三秦有功,遣返后,罗、朴、督、鄂、度、夕、龚等七姓巴人首领免除租赋,但其他姓氏和巴民仍需每年每人交纳賨钱四十。在武陵郡,“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所赉布……”,所不同于秦的,已不再以户输赉赋,而在口赋上,有大小口和数量上的不同。从秦至汉,封建中央王朝令巴人以赉布交纳赋税,足见其手工纺织已比较发达。南朝宋时,刘裕在湘鄂渝黔边实行“强者不供官税”,“蛮民顺附者,一户输谷数斛,其余无杂调”、“蛮无徭役”,把交纳赋税由赉布改为粮食,这说明到南北朝时,土家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
  
    三、汉至南北朝间土家族的反抗斗争
  
    汉至南北朝时期,由于历代封建中央王朝不断加强对湘鄂渝黔边的统治,增派赋税,因而激起土家族人民的反抗。在这些斗争中,既有土家族首领反对中央王朝统治的斗争,又有土家族人民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斗争,有时这两种斗争互相交织,难以分开。
  
    (一)两汉时期的反抗斗争
  
    西汉初年,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对居于武陵地区中的巴人实行羁縻政策,同时又令巴人,不论大小必须向其交纳賨布,因而引起巴人的不满。巴人虽时有反抗,但尚未影响西汉王朝在武的反控制斗争失败,东汉才达到“置长吏而还”的目的。东汉建初元年(76年),武陵“澧中蛮”陈从起兵反抗;同年冬,“零阳蛮”五里精夫率众响应。这次联合起义,经历了约一年的战斗,后因势孤而被汉兵击溃。建初三年,“澧中蛮”(今慈利、石门)覃儿健等再次起义,在武陵郡和南郡的零阳、作唐、孱陵等溇水、澧水流域转战。东汉王朝以九郡兵力,利用五里精夫做内应,花了两年时间才于宏下(今沅陵县西南)打败起义军,覃儿健英勇牺牲,覃兵退还澧中,东汉不得不罢武陵屯兵,以息战事。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趋于腐化,豪强势力日益扩张,地方官吏任意压榨,胡作非为,因灾荒而四处流亡的农民到处暴动,反抗东汉王朝的斗争不断掀起。永元四年(92年)冬,“溇中、澧中蛮”在谭戎的统率下,烧毁邮亭,断其交通,杀死压榨成性的汉吏,东汉王朝派遣郡兵加以镇压。永元十三年,“巫蛮”(今巴东、巫山)许圣以“郡收税不均,怀怨恨”,遂揭竿而起,攻打南郡邻近的地方,向南郡郡治进发。东汉王朝慌了手脚,急忙征荆州几个郡(相当于唐朝的江陵、夷陵、澧阳、武陵、长沙、衡阳等六郡)的郡兵万余人来围堵,起义军才被击散,东汉朝廷把他们迁到江夏(今湖北云梦)一带监视起来。
  
    东汉元初二年(115年),西北羌族起义军进攻武都、汉中和巴郡,溇中、澧中、零阳“诸蛮”对“郡县徭役失平”十分怨恨,在田山、高少的带领下,组成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攻打澧中附近的城池,惩罚和处死东汉派去镇守的长吏。澧州郡无兵可派,便利用“蛮人”与“蛮帅”间的内部矛盾,招募当地的五里、六亭“蛮兵”,在其精夫指挥下,把起义军打散。次年,溇中、澧中四千多“蛮人”再次起义。“零阳蛮”一千多人,头裹红巾作为起义军标记,陈汤、羊孙自称将军,组成起义军,烧毁东汉官家建筑,抄收官家财钱,起义烽火遍及溇水、澧水流域。东汉郡吏故伎重演,以分化瓦解的手段,招募“善蛮”来打散敢于反抗奴役的起义军。
  
    永和元年(136年),东汉王朝派往武陵地区的郡守多是昏庸之辈,以为归服“蛮夷”可欺,要求按汉区增赋邀功,汉顺帝听从佞言,大增贡税。“溇中、澧中蛮因‘争贡布非旧约’,杀死乡吏,举起义旗。”起义军势力发展很快,第二年,两万多起义军围攻充城(今桑植境内),八千人一直攻到夷道(今宜昌境内),惩办贪官污吏。东汉王朝派遣武陵太守李进调兵遣将,进行镇压。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却迫使李进不得不“简选良吏,抚循蛮夷”,采取较为缓和的政策。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武陵蛮”詹山率四千多部众起义,逮捕了该地的县令,在深山溪间屯兵,继续坚持斗争。东汉只好调派军队,筑城守卫。直到永兴元年(153年),东汉王朝被迫不得不调换武陵太守,采取善抚办法,斗争才逐渐缓和下来。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天下饥馑,帑藏并尽”,长沙、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相继反抗。“长沙蛮”屯据益阳,至延熹三年(160年)秋,势力扩展至万余人,攻郡县,杀官吏。同时,“零陵蛮”又攻入长沙。延熹五年,“武陵蛮”又集聚起来,以六千之众进攻江陵,荆州刺史、南郡太守等都弃城逃走,起义烽火遍及两湖。桓帝在给车骑将军的诏书中写道:“蛮夷猾夏,久不讨慑,各焚都城,蹈籍官人。州郡将吏,死职之臣,相逐奔窜,曾不反顾。”长沙、武陵地区各族人民大起义,给东汉王朝的统治以沉重打击。武陵地区各族起义军盛时已扩大到十万人。东汉王朝派车骑将军冯锟,大发丹阳兵、板檐蛮十余万人,才将武陵、长沙等各族人民的大起义镇压下去。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大起义爆发,得到南方各族人民的配合和支持。中平三年,“武陵蛮”操戈而起,攻击州郡,成为当时全国起义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汉献帝建安中,武陵“蛮夷”纷纷起义,攻击城邑,一直打到武陵郡城。可是这时曹操、刘备、孙权已利用黄巾起义时机,互相争雄。孙权调黄盖为武陵太守进行镇压,黄盖开郡城门,待起义军半数攻人城内时,突然阻击,使义军丧师大半,再各个击破,把这次起义镇压下去,使“诸幽逐巴、醴(应作澧)、由、诞(应作蟹)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归顺于吴。
  
    (二)三国至南北朝时的反抗斗争
  
    三国鼎立时,渝鄂湘边成为孙吴与蜀汉争夺的重要地区。吴军将领陆逊、李异等率军抢先占领峡江地区的巫山、秭归等地,扼制蜀汉。章武年间(221-222年),蜀汉派吴班、冯习率蜀军击败吴军,占领秭归、夷陵一带。刘备占领峡江地区后,为了扩大势力,即遣侍中马良携带金银、织锦,前往笼络“武陵五溪蛮夷”,并授其官爵,取得他们的支持。“于是武陵五溪诸蛮相率响应,随其种落,布诸郡县居之”。不久,陆逊领吴军采取火攻战术,于夷陵(今宜昌境)击溃蜀军,南郡、武陵郡的一些地方又被吴据有。蜀吴的反复争夺,使峡区与五溪地区人民难以安生。吴国黄龙二至三年(230-231年)爆发“武陵五溪蛮”的反抗斗争。他们以数万之众,依恃山险,反抗孙吴的“清定南土”,一直攻打到长沙与朗州交界地方。孙吴急派潘溶率军五万残酷镇压,“自是群蛮衰弱,一方宁静”。到了蜀国延熙十一年(248年)左右,“涪陵夷”中的徐巨(大姓酋长)率众反对蜀汉的控制,结果,蜀汉增派官军加以镇压。吴国永安六年(263年),蜀并于魏,吴魏争夺武陵郡地,魏派驻守涪陵郡汉葭县(今彭水池)的郭纯,带领涪陵“夷”人进入吴辖武陵郡内的迁陵(今保靖、秀山地)赤沙屯驻,诱使其效忠于魏,并进攻酉阳县(今永顺县西),以阻止吴军西进,反对孙吴控制。孙吴派越骑校尉钟离牧率兵五万余人进行镇压,残酷杀其首领百余人及其部众千余人。
  
    西晋末年,由于延续十几年的“八王之乱”造成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加上荒年饥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流落异乡,纷纷暴动。居于天门郡与武陵郡内的“诸蛮”也乘机起义,反对西晋的统治。晋怀帝永嘉初年(约307-308年),天门、武陵“诸蛮”起义,南平郡太守应詹率军前往镇压。由于义军势众,应詹难以镇压,遂采取招抚之计,与诸“蛮酋破铜券,订盟约”,维持短暂的相安局面。永嘉五年(311年),荆、湘两地的巴、蜀流民推举成都人杜弢为首领,起而暴动,攻占湘南各郡。杜弢部将王贡率众三千余人出武陵江,联合“五溪夷”,向武昌进发。长沙太守陶侃派郑攀、陶延率军于巴陵堵截,将流民与“五溪夷”的联合斗争镇压下去。
  
    317年西晋灭亡后,在长达二百余年的南北各朝纷争中,居于湘鄂渝黔接壤的土家族地区充满各种社会矛盾,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错综交织,形成复杂的政治局面。其中既有南北之间的争夺,又有土家族反对科派赋役的斗争,还有土家族首领占据一方,自称王侯割据,以及他们依违于南北朝之间,时南时北,以图稳定自己的统治。
  
    东晋偏安江左,对江南各族虽仍行羁縻策略,可是它派往各少数民族地区镇抚的多为酷吏,压榨少数民族人民有增无已。东晋咸和四年(329年),“五溪蛮”聚众反晋,以解除东晋控制,长沙郡公陶侃派谘议参军张诞进行镇压。宁康二年(374年)聚居于溇中、澧水流域的“天门蛮”起而反抗,杀死东晋派去的太守,攻击天门郡治,东晋派遣将军桓豁前往镇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郭亮之与“武陵蛮”联合武陵屯兵奋起反晋,武陵太守弃城逃走。沈约率军反扑,七里涧一役,郭亮之战死,起义军斗争失败。义熙六年(410年),卢循起义,江汉和巴东一带少数民族群众也纷起响应,当地的封建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刘裕继晋后,不断增加租役,以致“徭赋过重,蛮不堪命”,遂群起反抗。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天门郡“溇中蛮”起义,在田向求(一作田求)带领下,进击溇中县城,赶走淡中令。雍州刺史刘道产采取招抚办法,将“淡中蛮”一部迁至沔水流域。刘宋大明年间(457-464年),“建平(今建始)蛮”向光侯率众向江峡进攻。刘宋以荆州刺史米修之、巴东太守王济率官军前去镇压,向光侯率众往清江转移,继续斗争,反对刘宋政权。巴东、建平、宜都、天门四郡蛮众继起,摧毁郡县,惩办郡守县令,“民户流散,百不存一”。虽刘宋不断派官军攻伐,也无法阻止四郡蛮人的反抗斗争。
  
    泰始年间(465-471年),荆州人民纷纷反抗刘宋政权,曾在东晋大兴时被封为“建平(郡治今恩施)夷王”向弘后裔向宗头,亦聚众反抗。武陵内史沈攸之一面派兵前往镇压,一面“断其盐米”,企图迫使向宗头屈服。但是,沈攸之多次出兵,都被向宗头部众击溃。与向宗头领导的反抗斗争相呼应的酉溪蛮(今永顺、保靖、龙山)田头拟,也起而反抗。沈攸之妄想用禁断鱼盐的办法,使其就范,结果激起五溪蛮的强烈反对。酉溪蛮王田头拟杀死宋使,宋廷要勒索蛮赋千万,田头拟准备出五百万以息事端,可是沈攸之不肯让步,致使田头拟活活气死。田头拟之子田都逃亡僚人界中,以求庇护。田头拟之弟田娄候继称“蛮王”。发动五溪蛮起义,攻至武陵郡城下。后来刘宋利用酉溪蛮酋豪间内部争立为王的矛盾,诱使田娄候上当受骗,将田娄候囚入牢狱,召封田都为王,使这次反奴役、反压迫的斗争陷入瓦解。
  
    建平、武陵等郡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加速了刘宋政权的崩溃。刘宋覆亡,南齐政权取而代之,建平、武陵等郡的土家族又相继展开反抗萧齐政权的斗争。建元年间(479-482年),武陵郡酉溪蛮田思飘率众反齐,欲摆脱萧齐控制。内史王文和率齐军深入酉溪腹地,田思飘率兵断其后路,齐军被围,难以进退。豫章王肖嶷急派中兵参军庄明率湘州郡兵千五百余人前往救援,田思飘继续与齐军酣战,不幸中弩矢牺牲,族众退出酉阳城(今保靖、永顺境),在山谷中坚持斗争。
  
    萧齐永明年间(483-493年),建平蛮向宗头与黔阳(今黔江、酉阳)蛮田豆渠等联合起来反对齐的控制。他们率领五千多人,在山险构筑栅砦,与齐军对抗。巴东太守王图南派司马刘僧寿率郡兵沿山开道,攻其栅砦。向宗头、田豆渠等烧砦,退至深山老林,使齐军一无所获。
  
    从东晋以后,居于湘鄂渝黔边的土家族,与邻近的诸蛮向外扩展,到南北朝时势力迅速发展,其活动范围几乎遍及荆、郢、雍、豫、司等州。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当六镇、关陇、河北等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抗北魏的起义后,沔、汉流域的“蛮左”和居于峡江地区的土家族起而响应,割据称雄。“又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使北魏很难从其近畿之地以援荆州。同时,北魏也难从益州、巴州等地派军沿长江而下救援。
  
    南北朝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西魏与梁激烈争夺峡江地区,占据南梁州的巴西人谯淹派人至信州(州治今奉节境),煽动信州蛮归附于梁,结果引起蛮帅之间的分裂。蛮帅向镇侯、向白彪(一作白虎)起而应之,愿意接受梁的统治;而蛮帅向五子王则反对梁的控制,遂率众攻陷信州。西魏派遣李迁哲、贺若敦等率领重兵前往镇压。面对西魏的强大攻势,向五子王、向镇侯等早已构筑设防,阻止魏军南下。魏军无法进攻,又派出自白兽蛮的上甲黄土人扶猛,率其部众占领白帝城,李迁哲相随于此屯军,以防信州蛮再起。但是,魏兵耗尽军饷,以葛根为粮,不少人因疫病不能作战,只能困守白帝城内。这时向五子王联合向白彪聚众围攻信州,攻陷州城。黔阳(今龙山、保靖、酉阳、秀山等地)蛮田乌度、田乌唐(一作田唐)率众从江南击袭峡区,断决江路,与向五子王、向白彪相互呼应。后来西魏又一再增援,才把这次反魏控制斗争平息下去。北周武成年间(559-560年),信州蛮冉令贤、向五子王继续反北朝控制,又占领白帝城,杀死开府李长华,北周虽多次派军前往镇压,也无济于事。
  
    天和元年(566年),北周企图加紧对峡江地区的控制,因而引起信州蛮更大规模的反抗。他们杀刺史、守令,自称王侯,实行割据,互相联结,以峡江为中心,周围联结两千余里。他们在夔峡地区屯田设防以反抗北周。冉令贤屯守的水逻城位于巫峡江北,四面高山壁立,只有一小路可通,构筑栅砦,军粮充足,部卒精锐,兵器精良。其旁还有险要的石胜城作为前卫,令其兄冉龙真父子镇守。另派其子冉西黎、冉南王于江南险要之地,置立十城,冉三公构筑三十余城,形成掎角之势。并远接涔阳蛮为其声援,北周军不敢轻取。江南向五子王屯守石墨城(今巴东),北面临江,三面环山峻岭,称为关险。其子向宝胜屯居石墨城北六十里处的双城,在明月山(今巴东县西北面十里)一带屯田,获得军粮,兵器也很精良,“有铁枪头长数丈,经数百年不见少损,日‘向王枪’”,与冉令贤彼此呼应。
  
    北周派遣陆腾、司马裔率领大批将卒,从汤口分水陆数路,向峡江进攻,一路先取冉西黎、冉承公等守御的江南诸城,继之收买与冉令贤有矛盾的冉伯犁、冉安西作向导,以允许冉龙真取代冉令贤的职位为诱。冉龙真父子遂带兵直取水逻侧的石胜卫城,使水逻城孤立无援,然后以大军击溃冉令贤的精锐部众,占领水逻城。另一路北周军又进取冉三公在江南镇守的诸城,妄图招降向五子王和向宝胜诸部,遭到诸向拒绝。北周军用“周迥立栅,遏其走路”的战术围堵诸向,向五子王和向宝胜在石墨城和双城抵抗北周军,最后壮烈牺牲。在今土家地区还有向王天子庙或向王庙,祀祭向五子王(史籍有称为向天王的)。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川东蛮帅冉祖熹(一作“喜”)和冉龙骧又起而反抗宇文邕的控制。北周派赵訚率军加以镇压。
  
    向五子王、冉令贤等相沿二十年的反控制斗争,相继失败,峡区终为北周占据。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