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俗风情
土家族古代社会制度文化研究——军事制度文化(三)
![]() 第三节 土军的军事训练体制 土家族土军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军事纪律、军事阵法、战争仪式等军事文化,从而保证了土军有较强的作战能力及较高的战备水平。 一、军事训练与纪律 土家族土司重视对土军的军事教育和技能训练。在土司署地,土司设有专门用于土军训练的军事场所。例如,“永顺司治西二里许,有校场坪,土人常于此处演武。又西北五里,有博射坪,又北五里有射圃,地势均宽敞,土人每于此博射”。土司对土军采用的训练手段异常残酷, “其兵素皆练习,闻角声则聚,无事则各保关砦,盔重十六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人,火枪打百步。一人博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其追敌缘崖逾壁,务必擒之”。 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土军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被土家人称为“赶仗”的狩猎活动,如同军事演习一般, “每冬狩猎,谓之‘赶仗’。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尺兽,兽奔则鸟铳立毙之,无一脱者”。“赶仗”犹如战争,出发前要精心准备,由组织者作好分工,各领网、刀、枪、猎狗,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前往事先选好的猎场,各就各位。无论是者堵长、守网、围山都必须具备机智、勇敢的心理素质,否则有可能遭遇野兽的攻击。“赶仗”活动,训练了土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的作战品质,也培养了土军面对来敌,敢于胜利的战斗素质。 土军的军事纪律十分严格,在战斗中,鼓励勇往直前,严惩贪生怕死者。“其节制甚严,只许击刺,不许割首,违者与退缩者斩首。”这样,作战时人人奋勇,不必为争夺首级,领取功赏而分散力量,影响整体作战。“其连坐之法极严,故土争用命。”据历史文献记载,道光年向,桑植、忠峒等土司曾围田舜年于晴田洞,迫于形势,田舜年令土目罗文虎率土军突围,赴中府调援,在这次战斗中,罗十分英勇,杀数十人后阵亡。解围后,田舜年斩先退土军2人,以殉罗葬。军事纪律的严明,是土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故凡战必捷,人莫敢撄。” 二、军事阵法与兵器 土军的军事阵法,比较独特。一般以24旗为阵,各旗以25人为队,组成旗头1人,依次排列为3、5、7、9人,计5排形成尖锥状队伍,其余土军则列于阵后,如前一排人倒下,依次补上,以保持队形的严整,若前者败倒,则第二列居中者补上,两翼亦然。胜负以五列为限,若皆败北,则无望胜矣。旗长与总司长官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如某兵土畏缩不前,则立斩之,旗兵排列如尖锥,24旗则排列成整体的尖锥体。 土司在率领土军作战时,为大将,掌握生杀大权。但是,土司作为将领,必须“身为良将,掌兵权而谙三令五申法,督军伍而明六花作阵之图……数奉命而兵行无状,屡出征以饷不妄之,茂著奇功”。 土军的这种塔式的军事阵法,表现出极强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进退自如,攻守兼备。进则整齐严密,势不可挡;退则井然有序,稳如泰山;攻则无坚不摧,势如破竹;守则固若金汤,安然无恙。此阵法细密周到,被誉为“用兵者要诀”。 土家族土军使用的兵器种类主要有巴式剑、巴式钺、巴式戈。巴式剑属青铜兵器,剑身较宽,中脊成圆柱状隆起,脊侧有较宽的血槽。剑身上往往有铸造时形成的虎皮纹,半圆形纹,三瓣花纹等,其基部则多铸有俗称的手心、花蒂、虎、鸟、人头等符号。巴式钺的特点是刃呈弧形、长身,近銎处平折成肩,銎口椭圆或六方形,器身有巴蜀符号,据器身内曲程度不同。其制为烟荷包形,在巴人墓葬中最为常见,属巴人常用的兵器,巴式戈的主要特点是援身较宽,无胡,援中部有一大圆穿孔,近栏处有两小穿孔。方内,内上之穿有圆形、尖桃形、菱形等。内端或平直,或成“w”字形。随着中央王朝对兵器管限的加强,土家族土兵使用的兵器越来越与中央王朝官兵使用的兵器趋于一致。土军兵器的种类越来越少。当然,在土家族一些地区,土军使用的兵器依然保持着地域特色,如明代土军的“钩、镰、枪”等兵器实质上是土军务农工具的变体,为土家族地区土军所独有。土军通过日常劳动生产的反复训练,对这些特有的兵器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从而保证了土家族土军有极强的作战能力。 三、战争仪式与战歌战舞 土家族土军的战争仪式大致上可分为两种,即战前占卜、战争符咒。战前占卜是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常用的战争仪式,凡遇到战争,土家族首领均需请巫师举行占卜,以预测战争胜负。占卜时,土司及梯玛(敬神者,也叫土老司,是神与人之间的代言人)率领所有战士于郊外祭天,筑坛、呈五牲供品,巫师唱神辞祈祷,求天神及祖先神庇佑己方,战胜敌人。祭毕,巫师亲自牵一头白水牛,系于神坛前的神树上,出武士一人,手执军刀,斩断牛头,以牛临死前进退的步伐来预测战争胜负。若牛前进则预示胜利,后退则预示失败;老牛先退而后进,则预示先失败而后胜利。战争符咒,在土家族地区的历史比较久远,符咒多镌刻于兵器之上,其形乃为本族图腾神物,无文字或文字十分简约。据1960年湖北荆门东大桥大坝地区一竖穴墓中出土的巴人铜器来看,土家族的战争符咒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的印记,隐含着土家族土军借助神的力量来鼓舞斗志,战胜敌人的巫术意义。 战歌战舞是指用于军事活动的歌曲和舞蹈。土家族先民曾用“巴渝舞”作为军前舞,击破敌军,“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巴渝舞的表演一般要披甲执盾,以鼓锣伴奏,且舞者须唱巴歌,其舞姿多为征战中的击杀劈刺动作。“巴渝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武舞和祭祀舞,两者都具有傩舞的性质,而武舞可能是军傩的先导”。 战歌战舞在土家族土军的军事活动中曾多次使用,直到明代仍较盛行。据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总督王守仁征调永顺、保靖两宣慰司土军前往广西大藤峡镇压瑶民起义,因地势险要,久攻不下,也曾举行过这种战歌战舞:“相传某土司于前明时征广西,某县城坚守,屡攻不下。时某军营城南门外,乃令其士卒半女妆,连臂喧唱,为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竟集观之,并动于歌,流荡无坚志。某则以精兵潜逼他门,跃而入,遂克城,归后演为舞节,盖亦蹈咏武功之意。” 尽管巴渝舞后来逐渐演化为民间的摆手舞,但我们仍能从中找到战舞的特点,特别是大摆手舞以表演军功战事为主,起舞时,舞者身披铠甲、手持兵器,做各种刺击动作和攻守阵式;口唱古老的巴语歌或《竹枝词》,以鼓舞士气,瓦解敌人斗志,有冲锋陷阵、缴获敌人的武器、比武等内容,其表演气势磅礴,勇敢、善战场面栩栩如生。 ![]() |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推荐信息
- 热门信息
-
- 品读湘西(吉首篇) [27794]
- 武陵魂 梯玛神歌 [9235]
- 策划城市 [9181]
- 性色的颠覆 [8930]
- 和谐:文化的溃败与坚守 [8749]
- 城殇 [8563]
- 行吟山水间 [7322]
- 中华山魂张家界 [7240]
- 张家界土家族的哭嫁婚俗 [5696]
- 澧水:一条淌酒的河 [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