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族

服饰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42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二)服饰
土家族服饰】 据史载,有关土家的服饰宋代称“溪布”、“峒布”、“土锦”等。后受汉族先进技术的影响,土家人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做成围裙。清代后,有较大变化,旧志载:“土民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俗重耳圈,两耳累累然……及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刺花边。”到了民国时期,土家服饰“有头裹青布或白布头巾,大袖短衣,裙绣花边,男女耳留垂环,妇女高髻抹油,平居不系下裳,不饰铜黛,岁节喜庆乃为之。土著渐遂与之同。惟妇女缠足贯牙,多环累累然缀肩下”。到了现代,土家服饰发生较大变化,但仍保留许多传统样式。土家族人始终着以琵琶襟为特征的满襟衣,托肩矮领大袖口,滚花边。男捆腰带,女套绣花围裙。头上均包青布帕或丝帕,男帕左方垂一节过耳,妇巾全包头。未婚闺女留长发扎长辫,用红头绳扎上下两端,额前留“刘海”。已婚妇女挽发管,别簪,插银首饰。裤子多为青、蓝色、上结白布裤腰,裤脚短且大。青壮年男子打绑腿,女裤以对衬色布加边,上缀三条均等的梅花条,脚上穿青布瓦鞋,包白色裹脚布。若遇喜庆节日或走亲访友,则另有一番梳妆打扮,如加佩牙签、银牌等。
【土家妇女服饰】 头包1.5米~2米青布帕,戴金银耳环,胸前挂银项圈、银牌、银铃、玉珠等,行走时发出叮叮响声。上衣有:(1)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镶花边。(2)银钓,此衣为矮领,衣襟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扣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打线绣花。(3)三股,衣大袖长,袖口镶半尺宽边,领高约半寸,镶三条细边。(4)婚衣,新娘喜穿“露水衣”,此衣大而长。此外土家姑娘喜在胸前系一块梨形挑花或蜡染围腰,老年妇女喜戴列子圈圈帽,佩大圈银耳环。此外,夺流裙、百褶裙、鸦鹊衣及绣花鞋垫等都很有特色。
【土家男子服饰】 头包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2米~3米,包成人字格。一般穿对襟短衣,多钮扣,老人着大襟衣。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安铜扣,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钓”,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和对胸衣,老年男人多穿满襟衣,青年男子穿对胸衣,正中安5至7对布扣。裤子由青、蓝布加白布缝成。鞋子是高梁面白色底,劳动者不大穿袜子,冬天只缠一副青、蓝布裹脚。
【土家打花】 与挑花并称,为土家工艺美术的两朵花。线粗质厚,取色浓重,色彩对比强烈,尤以红色最为多见,醒目耀眼。据说这和巴人早期历史有直接联系。相传巴人最早有五姓,由于居住的穴不同,其中一姓属赤穴,其余的姓属黑穴,后来以巴氏一姓为主的部分定居于今土家族北部地区即廪君部落,以黑穴的姓为主的部分定居于今南部地区,即板檐。在五姓之中很长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赤穴一姓。打花耀眼的赤色,以及挑花悦目的黑色,正是与赤黑二穴这种历史有关。打花纹样不少品种竟然是以黑色和深蓝色作为底色去烘托艳赤,构思奇特,对比强烈,独具特色。
【土家花带】 一种丝线编织物。长度在1米左右,宽窄视花纹繁简而定,平均在3厘米左右。旧时为土家姑娘、妇女必学手艺,作为男女定情信物及小孩背带、衣裙系带、绣花荷包带等。其花纹来源于生活,以常见的花草、鱼虫、鸟兽等形式加以变化而成,构图严谨,小巧精细,装饰性强。其纹样由一种花纹和多种花纹相拼而成。花纹主要有胡羊儿花、寿安花、万字格、凤穿牡丹、苦瓜花、整朵菊等。花带色彩多样,底色较淡,花色较深,或以黑色为花,对比强烈醒目。花带制作简单,用一根长约15厘米~20厘米、两头尖上翘的牛骨或铜挑随手即可编织。
【八幅罗裙】 土家族旧时一种传统服饰,即一种形式很特别的裙。“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无论男女,均以此裙代裤。旧志载:“土司时男女服饰不分,皆为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此即指“八幅罗裙”。其裙多为天蓝色,用八幅布缝成,分八块,裙幅的边缘均镶有花边。用两对扣子和两根带子系腰,前后左右八幅均折成水波皱纹,裙下面的摆筒镶宽约10厘米- 13厘米的花边。男子的裙短,不过膝,女子的裙长过膝。此裙正逐渐消失,惟有梯玛巫师祭神时,偶有穿者。
【扎染】 原名“绞领”。将丝绸或成衣,按图网线缚住某些部分,即“扎粒子”,染色晒干,拆去洗洁,即成各式自然图案。此法与蜡染的最大不同即利用自然斑纹,操作简便,不用预先刻制花板,且染后色彩朦胧自然,别具风格。
【处袋】 白族语音译,即“荷包”,白族人传统的佩饰习俗。山区白族男子,从小到大,都要佩带荷包,其荷包上多绣有彩蝶、双凤、牡丹等图案,作为一种装饰。小时的荷包由母亲或姐姐刺绣,成年时挂的荷包,则是由情人刺绣的,象征着爱情。
【坎肩】 白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坎肩,亦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上衣。此种服饰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街市衣件中有苎布背心,生绢背心。……”《清稗类钞·服饰》:“丰臂,汉时名绣,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白族妇女视坎肩为最美的上衣。其形状以右衽对襟开口,其纽扣讲究银钮或透明晶体纽扣。色彩,姑娘以红、蓝颜色为主,成年妇女则以蓝、黑色为主。婚后,妇女都要有一件黑全蕊坎肩,作为喜庆节日时的礼服。
【虎头帽】 土家族地区儿童传统服饰。其帽左右有一对虎耳,向前张竖,帽前沿两耳之中,绣着一个“王”字,以暗示虎王。“王”字的下方,钉有银制的“十八罗汉”或“福禄寿喜”四个银字。帽之两侧及后部悬吊有6只土家族银饰物,有“银锤、银枪、四方印、手锤、辣椒”等。此种帽饰具有虎图腾崇拜性质,意为“老祖宗保护,避一切邪恶”。
【虎头鞋】 土家族地区儿童传统服饰。虎头鞋多以红、绿、蓝布为材料,鞋绣有虎头的形象,其额上亦绣有一个“王”字,同样也具有虎图腾崇拜的因素;包含着“神佑小孩”的善良愿望。
【衧褡】 即白族男子的对襟衣。形状与汉族之对襟衣大致相同,但其纽扣要钉两对一排或三对一排。色彩要求反衬,黑白蓝三件套穿,每道重边留露出一线,成“三滴水”以显示家庭殷实。每逢节日、庙会娱乐场合,小伙子们特意把新衣通出小,显示层次愈多愈好,这种服饰习俗尤有特色。
【草帽】 用麦秆或加工过的棕树叶编织而成,直径约0.6米,顶圆,突出。青年男女之草帽上多绘有花纹,用于遮阳或装饰。无论男女都戴。
【草鞋】 用稻草编成。其制法:选择稻草,用木棰捶软,再搓草绳长约1.6米左右,作为草鞋之经绳,再搓小股绳按一定法则绕编于经绳上,并在适当的地方栽8条草编“耳子”四处,以剩余的绳子加长穿于各处“耳子”,即成。清以前,境内尚无草鞋习俗,后随汉族移居传播而来。除草鞋以外,还有用苎麻做麻鞋的习俗,其编制法同草鞋。青年男女亦有互相赠送精制的麻鞋为礼的习俗。作为礼品的麻鞋,多在鞋耳上夹彩色丝线以装饰。草鞋多为山区农村人们上山劳动的常用鞋,制法简便,便宜,且又轻便。今个别山区仍有此俗。
【桶裙】 土家妇女裙子,像水桶一般,长到脚背,多用天蓝色,每件外镶黄色小花条。前后为两片,各四幅,烫成褶皱,但不再缝合,腰也不缝死,用两对扣子扣紧或用两根带子系腰。裙脚镶黄、蓝色小花条,宽约10厘米。
【挑花头饰】 挑花又叫牵花、扯扯花、十字绣、架花等,在直纹平布上画好图案,按照布纹的经纬十字交点、用以底布颜色相似的丝牵线挑花,一针套一针,针针相扣而成,多用于门窗、裹脚布、枕巾、手帕、裙边、裤脚。图案纹样有几何形、花、草、虫、鱼、鸟、龙及“龙凤呈祥”、“鲤鱼跳龙门”等传统图案。若用挑花作头饰,头上不戴假发、银饰,而用一方青布包头,露出四只角,另用一根0.6米左右长的挑花带包在帽腰上。还有用青布把头包成船形,像一个托盘,中间饰以彩色花带,别有一番风味。
【挡卡】 即围于儿童颈项上的一块特制的圆形布片,主要是防止儿童的口涎污染上衣而制。“挡卡”成半环状,环面宽约16厘米,系用2至3层布粘合缝制而成。其多用青、蓝色棉布为面料,并于其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挡卡的两端各缝有一条小布带,系时宽的一面贴于胸前,后面用绳系住即成。
【鸦鹊衣】 土家族妇女春秋服装,衣白褂黑,似鸦鹊(喜鹊)黑白相间羽毛之装,故称。
【家机布】 少数民族旧有自织棉布的传统习惯,这种棉布称为家机布。即自种棉花、自家纺织和煮染。这种布纱线较粗,布厚,耐穿。解放后,家机布逐渐减少。
【绣花帐带】 土家族一种床上用品。主要用来装饰蚊帐。旧时土家族多用麻布作蚊帐,藏青色。其帐前沿缝有一块雪白的帐帘,其下沿成荷叶形,用红线或绿线锁边,帐帘成长方形,长2米余,宽约0.5米,帐带上用五色丝线绣有各种花鸟虫鱼等图案,显得美观大方。
【绣花枕】 土家族旧时一种床上用品。枕头为长方体,长约0.3米,多为藏青色棉布或麻布缝制。枕之两端成正方形,分别用五色丝线绣有花鸟虫鱼等花纹图案,故名之。其枕无芯,直接在枕套中装满养子壳,故又名“荞壳枕”。
【绣花鞋】 土家族、苗族妇女旧时传统布鞋。土家族妇女的鞋面全用青、蓝、粉红的绸子,鞋口滚书边,挑“牙齿”花纹图案,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各种花草、动物图案,一般有“梅花吐艳”、“秋菊放彩”、“桃李争春”、“蝴蝶腾空”、“蜜蜂展翅”、“蜻蜓戏水”等。当土家姑娘长到十四五岁时,便跟着村中大姐姐们学着绣鞋,绣鞋成了土家姑娘一种劳动习俗,也成了显示姑娘聪明才智的标志。苗族妇女的绣花鞋头尖口大,后跟上耳。还有一种称为“半截鞋”者,其布用各色花缎连缀而成,自然成花纹,且美观异常。
【绣花鞋垫】 是土家姑娘赠给意中人最珍贵的礼物,一针一线都凝结着她们的纯洁之情。这种鞋垫的制作,先以面粉糊上布壳晾干,再用纸剪出鞋垫式样,画上格子后,以青、蓝、白、红、绿、黄等各色线,手工纳出花纹或图案。绣上鹭鸶、蝴蝶等,表示吉祥幸福;绣上鱼虫花草等,表示永结同心;花样还有田字花、春字花、王字花、米字花、万字花等数十种。
【银耳环】 民族传统首饰,多为银制,悬于耳垂的一种饰品。旧志载:土人“惟妇女鲜缠足,贯耳多环,累累然缀肩下”。土家女子的耳环多为银制,品种、形状较多,有“瓜子”、“灯笼”、“鼓捶”、“单环”、“连环”等,有一只耳贯三四个耳环者,相互连结,其长垂肩。且土家女子到12岁后必须穿耳。其时间多在农历二月的花朝节,相传这一天穿耳,有光神保护,其耳朵不化脓成疮,纵然是贫穷的女子,也往往找几根彩丝拧成耳环,悬于耳垂上。
【琵琶襟】 土家族男子的传统服饰。琵琶襟,是男子上衣,往昔,其衣边上贴有梅花条,装有银钓,安铜质纽扣;后来,逐渐发展成满襟长衫或对襟短衫,胸前安七对或九对铜质纽扣或布纽扣。
【无腰裤】 即做成时裤子无裤腰,还得家人自己用白布上裤腰,裤脚肥大,裤腰亦肥大,有裤腰1.3米余宽的,穿时,须将裤腰在腹前打折,用裤腰带系起来,裤之颜色多为青色或蓝色。旧时,土家族妇女亦穿这种无腰裤。如今这种裤子已不存在。
【箍箍帽】 土家族妇女传统头饰物,常见于新娘婚礼中,帽俗称“凤冠”。其帽前缀一朵银花,花之左右各一条飞动的银龙,龙之旁又各有一只银凤,凤后面有一对虾,其后为帽襟,银制面料。帽前的下沿,又缀有九只银凤,每只凤的口中含有银针三根。其帽上的银饰不仅有“龙凤呈祥”之意,且亦有避邪之功。此帽露顶,姑娘常于顶上挽一发髻,髻上再插有银簪或玉簪、金瓜针、茉莉针、麻花针、瓜子针、银针六种,还配有一支莲蓬,一对芭蕉扇,且还有围髻花和箍髻花各一对,以不露出发丝来。
【白族服饰】 男女有别,但以崇尚白色为主要特征。故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说。男子普遍戴5尺、7尺或9尺长的白布头帕,内穿白布汗衣,外套青布满肩马褂,腰系桃花兜袋。青年佩流苏荷包。下着青色或蓝色裤子,脚穿白布袜和云头鞋。女子头戴绣花撒须白帕,插各种首饰,戴金银耳环,内穿白色大襟汗衣,中套青、蓝色马褂,腰系绣花围裙,后留绣花飘带。乍一望去,如同喜鹊般。走亲作客,胸前还佩挂牙签。下着青蓝色宽筒长裤,缠白色裹脚布,穿绣花鞋。未婚女子梳一、二条辫子,盘于头上或披于背后,额前留“刘海”。已婚女子挽发簪于头顶或脑后,上管套罩网兜、别簪子、插“仰”等首饰,有的还戴银手镯和戒指。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族别
下一篇:饮食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