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族

居住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41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四)居住
【土家山寨】 土家族同姓而居的自然村落(亦有杂姓居者)。其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亦有建于半山腰者。清以前,土家与汉族村落之间立有界碑,刻有“土蛮不许出境,汉人不许入峒”的铭文。村寨四周,多古树环抱,人称“风水林”。寨建筑由吊脚楼、摆手堂、茅屋等构成。土司官衙楼阁高耸,画檐飞角,舍把头目与平民百姓则茅屋盖顶,竹篱为壁。摆手堂立于村寨之中。“各寨有摆手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之灵和土司王之阴魂。其堂不高,但飞檐翘角,中设有祖先神位和土司王神位。寨中房屋布局自然,随人所定。山寨亦有小大之别,小者十几户,大者上千户。寨与寨之间相距两公里左右,亦有间隔五公里之余者。寨中除土官外,亦有各族之族长,一般由老者担任。
【土砖】 用粘土制成的砖,民间建房材料,呈长方体,厚约13厘米,长约30厘米,宽约16厘米。其制法:先用木板制成砖模,挖粘土填于模具内,用木捶夯实,拆下模具,将砖坯晒干即成,此砖可保持数十年不坏,且挡风寒。
【人字棚】 又称“埋叉棚”。其屋为木、草结构,无窗,全屋只需三根木头即可搭成。先将两根木头之一端交叉,用一绳绑紧,另一端分别埋于地中,使其立成“A”形,叉口向外。再用一木斜搁于叉上,用绳系牢,另一端亦插于地面,成“木”形,两面均绑扎一些木条与叉柱平行,亦分插于地面,木条上再绑一些细木条或竹条,其上以“茅扇”依次叠辅之,即成。以叉口为门,有的编织柴荆作门,有的则以茅扇为门,以挡风雨,人居其间,门口为火塘,其内绑一木框,上铺草以作床。此屋常以土坎为后壁,依坎而建之。今此屋虽存,但均作为防兽防盗之哨棚,而无人居住。
【干栏】 土家族古代的住房形式,其特点:“依树积木,以居其上。”明代田汝成《炎缴旧闻》载:“舍,茅而不涂,衡极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谓之麻栏。”其形制:分上下两层,多用木、竹做桩柱、楼板和墙壁,近代也有用石块、砖和土从地面筑成墙壁的。房顶用杉树皮、茅草或瓦片等覆盖,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牲畜,安置碓、磨,堆放家具杂物等。今日土家吊脚木楼就是这种古代“干栏式”住房的发展和演变。
【火坑】 又称“火塘”,多设于堂屋之左侧。先于地面挖深0.6米,长宽各0.8米的土坑,辅以火灰,正中架一铁三脚架,坑之四周用青石条砌成,再铺以楼板,与火坑青石平齐,约高0.3米。平时烧火均于三脚架下,人可以四周向火。旧时,土家人还用草绳编有“草蒲团”若干,供家人坐用。冬天,饭菜多在火坑中烹煮,对于火坑中的三脚架,各族人民都十分敬重,不得用脚踏,不准在其上烘烤尿布或裤子,亦不准随便移动三脚架,相传它是祖先神灵的象征。
【火炕】 土家族悬于火坑之上的木架。火炕为一方形木架,长约1.2米,宽约0.6米,架中另有二、三条木枋,间隔排列。一般距地面约1米多高,悬于二楼的“筋条”上。火炕之功用于土家人而言相当重要,一切腊制食品均离不开它。有些土家人还常用火炕悬吊鼎罐以烹煮食物。一般土家人的火炕均可悬几十年,常被烟火薰烤得乌黑闪亮。
【正屋·厢房】 “正屋”,一般指一式三间的房屋,其特点是有两扇大门,其屋瓦走向一致,与正中堂屋浑然连接一体。“厢房”,又称“偏房”,是在正屋的左或右边再加修的房子。其屋瓦的走向与正屋不同。家人居住有一定的俗规。根据家中人口,先正后偏,先左后右,再转角楼。若三代同堂,家中有两个已经结婚的儿子,则祖父母住“博兜”房,父母住偏房,大儿住左边正屋,小儿住右边正屋。若还有未出嫁的女儿,则居转角楼。以上住的方式,不得随意更换,否则便被人们认为不懂规矩。
【博都·马屁股】 对房屋的一种称谓。“博都”,土家语音译。指堂屋后面的小房间,它与神龛仅一壁之隔。“马屁股”,指偏房的旁边再接的一间屋。其特点是比一般正屋和偏房矮,其屋瓦只盖一个斜面,与正屋的屋瓦倾斜方向相垂直,顺着房屋的排列方向倾斜。土家人视房屋为一匹马,吊脚楼有如马头,“马屁股”房处于“马”之后。博都一般由家中老人居住,是对老人的尊敬,使之与神堂相邻。“马屁股”一般不住人,作杂物房或安碓置磨用。
【杉皮屋】 其房屋结构与茅屋同,只因其屋顶以杉树皮盖之,故而得名。杉树皮轻便,耐雨雪,以之盖屋,较茅草要好。其制法:从刚砍倒的杉木上剥取整块树皮,一般长约2米,压平,晒干。先于屋顶上架灌木,其上绑以圆木条,再密密地将晒干的树皮铺上两层(亦有盖3到4层者),分别用铁钉钉牢,其上压盖一些石块,以防暴风掀翻。
【石板屋】 即屋顶盖上薄石板以作瓦,故名之。市境内有的地方其石头多为层积岩,每层厚薄不等。采薄石片若干,大小不一,最小者不宜小于0.l平方米。均匀地铺盖于屋顶上。此多因石片得来方便而致。
【茅屋】 主要因其屋顶用茅草盖成而得名。据旧志载:“原日土官署绮柱雕梁,砖瓦鳞次。百姓则叉木架屋,编竹为墙。舍把头目许竖梁柱,周以板壁,皆不准盖瓦,违者即治僭越之罪。俗云:‘只许买马,不许盖瓦。”’旧时因土司的强横,土家族百姓及其他各族人民均只能住茅屋。茅屋结构简陋,多为三柱无瓦,一式2至3间。屋顶用圆木材绑于檩上,再用细木条或竹条密铺于上。取茅草成小束,密系于竹竿成排,俗叫“茅扇”,一束束依次叠铺,用藤系牢以作瓦。茅屋四壁用小竹条夹成,其上敷泥作墙,以蔽风雨,屋内居住同于瓦屋。此屋土家人又称“千根柱头落地”。现在此屋已不多见,人们大多住进了瓦房。
【竹篱】 即用竹子夹成的篱笆,多用于作房屋四周的围栏或用以围菜园用。其形制:先于地上打木桩数根,于木桩上横绑上圆木条3、4根,再取小山竹绕圆木条,密密夹之即成。另一种形式不用木桩,只需将山竹条交错斜插,一端插于地面即成。
【泥壁】 为贫穷百姓房屋的“墙壁”。先如围篱笆一样,将山竹条夹紧,再用草筋、泥巴和石灰搅匀,将其糊于竹壁上.待干固后,可挡风雨而不软化。一般可维持3至5年。
【吊脚楼】 尤以土家人和苗胞喜爱居住“单户独居,联户合寨”,这是土家苗胞民居的特点。苗族多在依山傍水的高埠处结寨而居,故有“土乡苗寨”之说。其住宅往往是一户一个小院,户户相连不相通。其修筑以“吊脚楼”居多。吊脚楼上层住人,下层多为牛栏猪圈。
【转角楼】 俗叫“走马转角楼”。境内各民族所喜爱居室建筑,一般由正屋、偏屋、木楼3部分组成。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间,每扇有3柱4棋,4柱5棋.5柱6棋或7柱8棋之分。正屋当中一间称堂屋,为敬祭祖先和迎接宾客之所;左右两间为火炕屋和住人;两头称偏房,俗称“磨角”,又叫“马屁股”,作灶房或磨房之用。紧接磨角处,一方或两边就起“转角楼”,其楼一般为三扇两间,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多为主房、闺房、书房或客房;下为仓库或磨房。其前方多修饰檐,其顶正前两角翘起,饰以龙头鱼尾,气势雄伟。不论是正屋、角楼,其屋脊正中多以瓦片砌成梅花或堆成品字形,两端翘角。正屋除堂屋朝外开门外,其他房间一般不朝外开门,多由堂屋内的侧门进出。
【四合院】    多见于白族和客家人聚居区。“四合院”加“八字曹门”由白族先民故居“三厢一照壁”住宅演化而来。此格局以正屋、横屋、二屋组合成“天井式”建筑,门窗全向天井开,靠天井采光。若是数代同堂一锅吃饭的大户人家,是天井一二连三相迭进,故大院的“三重堂”、“四重堂”,往往就成了住地的特称。四合院周围砌防卫性的土、石墙,或栽植荆棘作“蕃篱”。院屋前的空旷地多用岩板铺盖,俗称“岩塔”,专供晒物打场用。岩塔前沿一侧修“八字曹门”,多用柱杉排扇竖立,安有一间两扇大门,上盖青瓦,左右连接围墙,与横屋连通,恰似一个小城门。横楣上还书其姓氏堂号,如“九经堂”、“三槐堂”、“知音堂”等或上挂匾额。左上方挂木雕非人兽头像,俗称“吞口”,寄托主人驱恶求福之意。白族房屋屋脊,只两端多搬爪稍高,中间不砌任何花样。正屋间间前面均可开窗门。
【风水树】 张家界民间居住习俗之一。流行于各民族之中。山区农村村寨旁,必培植一些古老高大的常青树,如香障、翠柏、苍松等,称为“风水树”或“屋场树”。民间将此类“风水树”视为保护树。是一个屋场或村寨兴衰的标志。树龄长,人则长寿。谚云:“村旁有大树,林内有寿星。”树木枝叶繁茂则人丁兴旺。树冠形如伞盖庇荫面大,则会出贵人。有的村寨还立有保护“风水树”的村规民约,赋以神秘色彩,若是破坏“风水树”,便会得罪树神,招致不祥。其实是一种神道设教的保护措施。
【画梁】 即对梁木进行加工、绘制。木匠制梁,先用斧削去树皮,制成四棱方柱形,主人须于工场上用红布铺地,不让树皮刨花飞落于地。制好后,再在梁木中央凿一圆孔,其木渣主人需用衣服兜接,不得溅落于地面。再用布包上朱砂、银子、茶叶、米,滴上酒,填塞于圆孔内。围绕圆孔画一朵莲花或八卦太极图,其圆孔内再缀紧数十根五色布条,有如流苏状,梁木两端分书“乾”、“坤”二大字。紧接着从正中向两端依次钉上亲戚赠送的银质“梁泡”。画完梁后,木匠须在梁木两端“开口”以凿榫,且须边开边唱:“先开东,主东金银满堂中,后开西,主东骡马叫喜喜……”开梁口的木渣,亦需主人用衣衫跪接,用布封包,珍藏于箱底。
【偷梁】 土家地区一种建房习俗。堂屋顶梁木是备受尊重的,却不能从自家山林中砍伐,而必须去“偷”。一般屋主人亲自上山,带上至亲好友,去别人山林中任意挑选。所需梁木不仅要求粗细适中,挺直,而且还需选择树梢分叉的树,这意味着“发枝发叉,家发子发”。砍倒后,树必须靠山倒,以示“步步高升”,树刚着地,主人即燃放鞭炮。再按长短需要取材,而后用红绸系于中间,两人或四人抬回,中途不得休息,须一口气抬回屋场。有的地方还要专门抬着梁木到树主家走过以“讨骂”,若树主人不骂,就是不懂礼,骂得越凶越厉害,屋主人越高兴。因为树主骂后,其梁木的邪气已消失,就可放心架于中堂之上了。另外,梁木进屋场后,不许任何人跨过或踩踏,以求吉祥。
【相土】 又叫“择屋场”,认为,屋场的好坏,关系到居住者日后家业子孙的兴旺发达与否,故对屋场有一定的选择。(1)看“龙脉”。龙脉即山势的走向,若数条山脉聚集一地,则此地为建房之风水宝地。(2)看环境,若有山成弧形,半环抱于某处,亦为佳地。(3)观鸟窝。一般以喜鹊窝的开口朝向确定房屋的朝向。旧时,人们亦有请阴阳地理先生来选择屋场者。地理先生总会用罗盘测定龙脉走向,山势吉凶,从而对屋场加以选择。
【种瓜卜居】 建房之前,往往在农历年前要先看好屋场,到大年初一时,便在看好的屋场上种下南瓜种,半月之后,如果南瓜种发了芽,便认为这屋场好,可以建屋,若没有发芽,则需另选屋场,再以种瓜的方式进行占卜。这种习俗源于旧时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因为这种生产方式需要选择土质肥沃的山地,故人们以“种瓜”的形式来选择屋场,久而成俗。
【排扇】    民间传统建房屋多为四扇三间式,亦有五间、七间不等。所谓“扇”指用木柱3至5根,以木方与柱棋凿榫相接的屋架之主要构件。“排扇”即木匠将制好的木柱、斗方、柱相互接榫,组成一组构架的过程。当一组组构架(“扇”)都安装完毕后(一般3间屋需4扇,5间需6扇,以此类推),则需要立扇,即将木架按一定距离竖立起来,再用横枋、梁将各扇连接,即成屋架。此时所需人力最多,大家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方可将大屋立起。
【匾】 土家族苗族居住与建房习俗。匾,用上等饨木、樟木等制作,其形为长方形,长约1.6米,宽约1米。匾有木框,其中旧时镶以木板(今日多镶以玻璃镜子),木板四周雕以吉祥花纹图案或诸神像;其上沿正中,镶嵌一面直径约10厘米的圆镜,俗称“照妖镜”,以驱邪避凶;其正中,刻有四个大字,如“竹苞松茂”或“华堂生辉”等,多用上等油漆刷过,有的则镶金嵌银,十分富丽堂皇。匾一般悬挂于堂屋正中,神龛之上,多由至亲贺赠,若匾比较多的,则堂屋一排横列,再多者亦可悬于大门楣上。匾亦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人们往往以其量多质高而夸耀于人。
【梁泡】 土家族地区嵌于梁木上的具有一定神秘含义的装饰品。“梁泡”为银质薄片,圆形,大如碗口,四周成锯齿状,其整个形状有如太阳图案,不仅包含着红日照堂,光明、温暖等祈求吉祥之意,还包含着一种原始的太阳崇拜意味。“梁泡”一般是由至亲作为贺礼以赠,一根梁木上以“梁泡”之多显示家业的兴旺和人丁的兴旺。一些亲戚不多的人家为了面子,亦有自己买梁泡来争荣的。
【梁彩】 土家族、苗族地区一种建房习俗。即指挂于梁上的各色布匹。上梁之前,各亲友有以赠彩布为礼者,主人先将各亲友所赠之彩布挂于梁上,以向众人炫耀,上梁后再收藏好。今亦有于梁彩上贴大额钞票以炫耀者。
【朝门】 又称“曹门”,土家族大姓之族庭院外设的门。一般庭院四周围砌以石墙(或砖墙).在正对大门的地方再建一座门。门两侧以两块巨形青石条立成,下托以石墩,再用一巨石条横卧,其上建门。门框顶上搭有人字木架,架上盖有瓦,其檐高翘,人字架之两侧,亦盖以瓦,亦有高翘之瓦檐,远望,有欲飞之势。其门为两扇二环门。门下是一巨型青石条,以作门槛,较高,约0.5米,门后安有木栓,往往比较粗大,显得坚固结实,给人以安全之感。
【上梁赞】 土家人修新屋上梁时请歌师赞梁,歌师就是修屋的木匠。木匠在天未亮时,手执斧头和公鸡在主梁边口中念念有词,叫做“祭梁”。天亮后,两位歌师端着茶盘,盘内放猪肉、酒壶、酒杯、粑粑,从堂屋两边中柱爬上梯子,上一步唱几句赞词。梯子上完,两人站在主梁上点酒、然后赞酒,从一杯酒赞到十杯酒,如:“十杯美酒点完全,衣食不在懒人边,夫唱妇随勤生产,幸福生活万万年!”酒点过后,开始赞梁,两人一唱一和,大都是祝贺主人家吉祥之词。赞词是七字句,讲求押韵。赞梁毕,歌师拿着两个大粑粑,问站在梁下主人家;“要富还是要贵?”主人家说:“富贵都要”。歌师抛下第一个粑粑时赞唱:“要富赐你富满门,五谷年年得丰登;六畜兴旺样样好,金银财宝垫墙根”。主人家手接第一个粑粑。歌师抛下第二个粑粑赞唱:“要贵赐你出贵人,又能武来又能文,文能献策安天下,武能卫国保和平”。接着歌师将带上去的粑粑向东、南、西、北四方抛下,让看热闹的人在地上抢粑粑,然后将亲戚朋友送的搭梁布挂在梁上,此时鸣鞭炮,歌师从梁上沿梯而下,向主人家作揖祝贺。
【踩财门】 就是对大厦落成表示庆贺的一种仪式。屋主要事先请几位能言善辩的人,扮成“文曲”、“财帛”、“紫微”、“南极”、“送子”等天上的星官,在木匠刚将大门安好后,即举行该仪式。“踩财门”这天,宾客云集,主人大摆宴席,张灯结彩。众“星官”于天明之际于屋外敲门,木匠师傅则在屋内与众“星官”进行问答,问其何时何处动身启程,来此何事,给主东送何贺礼等问题,众星官一一作答,如送财气、状元郎、寿辰、子孙等,完毕后,主人燃放鞭炮以敬众“神”,此时,亲戚好友,均来“踩财门”致贺。主人一一相迎,接受贺礼,并设宴招待众人。
【筋条楼】 土家人用于铺楼的木条。土家人的天楼常用此铺就,一般仅铺前半间,后半间则铺楼板。筋条多为四方体的木条,切面长宽各4厘米~6厘米粗细。铺楼时多间隔3厘米左右铺排,用铁钉固定。其功用可以堆放和烤干谷物,亦可吊火炕,但主要是便于柴烟散发出去。
【摆手堂】 土家族村寨祭神的殿堂,亦为土家族人民公众聚会娱乐的场所。其位置在土家山寨之中心,因其为土家人跳摆手舞祭神之建筑而得名。堂前为用石板或鹅卵石铺就的大坪,俗称“摆手场”,坪之前沿长有参天大树,称之为“神树”(摆手时在树上挂上五彩纸花或绢花,又称为“花树”),两边立有高大旗杆,一根悬龙旗,一根悬凤旗。殿堂高3米~6米,用三人合抱之巨柱数十根立于地,柱上有雕龙盘绕、金凤飞翔,俗称“龙凤柱”。堂前正门上方,悬一巨匾,上书“摆手堂”三个大字。正门两边悬一副对联:“守斯土,抚斯土,斯土黎民感恩戴德,同歌摆手;封八蛮,佑八蛮,八蛮疆地风调雨顺,共庆丰年。”门楣、窗棂上均刻有花鸟虫鱼等图案。殿堂之屋顶皆飞檐翘角,梁上、飞檐上均彩绘着飞凤追云,双龙戏珠图案。堂内宽敞明亮,上无楼板,为空心建筑。对着正门的板壁下,长排神案并列,正中供着“土王”等祖先神灵的神位。整个“摆手堂”,远观像一展翼欲飞的彩凤,两翼屋檐高翘。正中屋檐亦翩然飞腾,正中屋脊的尖顶如珍珠成叠,灿然生辉。每逢重大节庆议典,全寨男女“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歌唱。歌时男女相携,蹁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饮食
下一篇:交际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