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族

婚嫁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3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八)婚嫁
【婚姻习俗】 旧时婚姻行“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迎亲。纳采: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也就是“提亲”、“说媒”。纳采要携礼物。古礼用的是雁,因为“雁侯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实际等于告诉女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应该像雁那样逢时择其所。后世纳采的礼物多达30多种,诸如合欢、鸳鸯、九子莆(或墨)、双石、五色丝、长命楼、蒲苇、棉絮、卷柏、嘉禾、鱼、鹿等等。这些礼物都有吉祥象征的意义。合欢取合家欢乐的意思,胶漆象征夫妇如胶似漆,蒲苇喻娶妇柔顺,等等。问名;即向女家问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即“请八字”。这种“八字”是写在一张红纸上,上面写男女双方出生年月日时,其格式如下:“男××乾造00年00月00日0时建生,女××坤造00年(x)月00日0时瑞生”。纳吉:后世称“促盟”,是婚前礼中的关键,是否订婚的标志。纳吉之后,则“订婚”。婚姻的终止再不是随便的事情,而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家的调解。纳微:或称“过大礼”,即送嫁妆,下彩礼、过礼。纳微,也称“完聘”。这是进入婚姻阶段的重要标志。请期:男家占h择定合婚吉日良辰,让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即“下日子”、“送日子”、“探稻”。古礼请期用雁,后世用各色礼品,时下一些地方兴“四色礼”,即烟、酒、糖、茶。请期过程中,进行婚仪的协商,主要是选择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古时请期似乎是口头进行,后世则口头、书面皆有。迎亲:这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
【花为媒】 “花为媒”不是剧目,不为掌故,亦非戏文,而是张家界土家民族活生生的爱情史诗。俗话说:一家养女百家求,请媒求婚在旧社会几乎为民约乡规。可是,今永定区沅古坪镇一带深山土寨里,却流传着以花为媒的习俗。如果某家后生看中某家姑娘,后生不必花钱请媒说合,而是从高山采一朵艳丽山花,悄悄放在姑娘闺房窗台上。第二天,后生便来打探消息。一般说来,姑娘决不会马上答复。后生知道这是考验自己,于是又去放花。规矩是第二天要放三朵,第三天放五朵,依次递增,保持单数,如七、九、十一……连放几次姑娘会有所表示。如果后生发现花朵少了,变成递减单数,如十一朵变成九朵,或九朵变成七朵,这是姑娘拒绝的讯号。如果配成双数,九朵变成十朵,十一朵变成十二朵,说明姑娘答应了。姑娘接受求爱后,便向父母吐露真言,征得父母同意,亲事才有希望。但不论女方中意与否,都须再履行一个仪式,即热情接待男方“使者”——其父母、兄嫂等带来的“礼行”(礼物一般成单数),如一瓶酒,一包糖、一块“飘刀肉”(砍得如厚纸片似的腊肉)。女方则大酒大肉款待客人、席上只话农桑,决不谈一句有关女儿亲事的话。待“使者”出门,女方父母必回敬“礼行”,并用包袱扎严。性急“使者”一走到僻静处,就打开包袱,如果发觉“礼行”是双数,即表示同意了,反之则是谢绝。寨子里确也有因父母违背女儿心愿而发生婚姻悲剧的,但这类事在土家山寨里一般不多见。有时,也会碰到两个或三个后生同时追求一个姑娘的事。聪明的姑娘会知道怎样从中作出选择。后生们也不会因之争风吃醋或做出不愉快的事来。沅古坪镇一带土家寨子“花为媒”习俗不知源于何年何月。据土民传说,那是因为土家先民没有文化,不会写情书.又不喜欢多事的媒婆,于是后生、姑娘们按照“好事成双”的习惯,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以花代媒,千百年来传袭未改。他们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鲜花上,同时也象征他们的爱情如山花般纯净、香甜、美好。
【挑葱会】 土家族旧时一种婚恋习俗。据旧志载:“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往山,采湖葱竹笋,合唱山歌,答对为乐。知府路为香禁之。”“改土归流”以前,每至春天农历二三月间,土家姑娘小伙子均穿戴一新,前往山中“挑胡葱”或“挖竹笋”,相遇后,先相互对歌试探,若双方有情意,则双双寻一僻静之处,野炊、幽会,俗称“放场”,他人均不得干预。清《竹枝词》载:“映山红放女儿忙,岭上挑葱菜味香;歌唱相恋凭木叶,娇音吹断路人肠。”此俗于“改土归流”后,因官府严禁而废。
【以歌代媒】 土家族男女青年以歌舞或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根据各自相爱的程度而定。如已恋的男女青年对歌时,男唱道:“小情妹,小情妹,你今年饱满十六岁,明年你是娘家女,后年即是婆家媳。”女:“小情哥,小情哥,你把良心摸几摸,你的鞋子是奴做,不是为你为哪个。”有时,还直率地唱道:“月到十五正团圆,甘蔗蜜糖一样甜,称心兄妹同枕睡,恩爱夫妻到百年。”
【还骨种】 即姑娘家的女儿还嫁舅家。“骨种”指女家之母,意为上一辈中,外祖父将女嫁给女婿,那么,婿之女儿当还嫁舅家作媳妇。旧志载:“土司旧例,凡姑娘家之女必嫁舅氏之子,名日‘骨种’。无论年之大小,竟有姑家之女年长十余岁,必待舅氏之子成立婚配。”土家族地区,舅家有优先娶外甥女作媳妇的权利,即使舅家无子,也得经舅舅同意后,其外甥女方能出嫁,并且还给舅家一笔“外甥钱”。若拿不出这种钱,姑娘将不得外嫁(尤指长女)。如今,此俗已废。苗家地区,亦有“还姑娘”习俗,与土家“还骨种”大致相似。
【姨表婚】 同胞姊妹所生子女间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为平行从表婚的一种类型。旧社会,在境内土家族地区也曾习以为俗,现已破除。
【坐床婚】 据旧志载:“土民向来陋俗。每有兄纳弟妻,弟配兄嫂及婚娶同族兄弟伯叔妻之事,名日转房(即坐床)。总因旧隶土司,不闻教所致。今幸归流日久,此等陋俗,自应涤除,合行判示严禁。嗣后,凡属同族兄弟、伯叔、子侄妻妾,有本夫亡故者,听其守节或听其改嫁,其本族之人无论亲疏,有无服制,俱不得娶为妻妾。…‘兄弟故,则收其妻。俗谓之:坐床,又称‘收继婚’。具体指兄亡弟娶,弟亡兄娶弟媳。”由于后来“流官”的严行禁止,此种陋俗已不存在。
【亲上加亲】 旧时土家族婚姻,常由父母包办,喜开姑表亲、姨表亲,但一般同姓不婚。少数贫穷人家相互以女儿交换娶媳,叫“交换婚”,兄亡弟与嫂成亲叫“坐床婚”,姐亡其妹与姐夫为妻叫“转房亲”,个别男到女家的叫“招赘亲”。他们至今仍保留冠婚旧习。旧志云:“冠婚古为二事,后世合二为一。邑,亦如是,加冠仰亲礼,土人有行之者。”土家族婚嫁礼俗较繁杂,有求婚、订婚、拜堂、结婚、回门等程序。
【打样】 又称“相男”。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恋习俗。当媒人几番登门,说成姻缘后,走亲的男女双方经媒人传信,趁某时赶集的机会,相互会面,瞧一瞧对方的模样;故名“打样”。届时,男女双方各自邀约一群同伴前往,穿相同的服饰,往往演变成一群“对象”。事前,媒人要介绍男女双方的相貌特征。“打样”时,男女同伴各自给“主角”进行参谋提示,但都不能说出,只准眉目表情来暗示,使“打样”的场面往往显得和谐,充满乐趣。至今,“打样”习俗已演变为单独的会面,双方可以用言语交谈,进行相互试探。若双方满意,事情基本敲定,再托媒人深谈。
【讨红庚】 俗称“取八字”。即先将男青年诞生的年月日写于“红庚贴”的左边,再由男家备办酒肉,由媒人送至女家,请女家将女青年的生辰年月日写于“红庚贴”的右边。写红庚,又称写“鸾书”,须请人书写。书写时,双方均须用新羊毫笔和“龙门”牌墨条,有羊多子,其子孙都将入“龙门”,做官发财的吉祥之意,写庚书者,书写完毕,要祝贺男女二家。当取得女方“红庚”后,由媒人当夜带回,男方则请土巫梯玛或算命先生“合八字”,即按阴阳五行之相生相克之理推算,看男女双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克。相克时,需作法事禳解。若无法禳解,这桩婚姻会被破坏。
【放话】 即指“议婚”。包括“指腹议”、“童子议”、“订婚议仪”。随着时代进步,相互影响,议婚年龄日渐增大,如今“胎儿婚姻”、“童子姻缘”极少,多为适龄订婚。但有一套俗规履行,放话前女到男方“踩屋场”,作一番考察,满意后方求订婚。订婚要破费,由男方备好猪肉、鱼、酒和衣服、鞋袜、雨伞之类由媒人引路,率一干至戚上女方家。女方则大办酒席,内外至亲齐聚,认识接待上门女婿。女婿逐一认亲,再据男女生庚日期画八字配鸾书,完成订婚手续。此后,每于年节必多备酒礼,送女家亲戚,谓之“朝年”。将娶前数月报吉,谓之“求喜”或“报日”。如女方同意,男方必于正月内择一吉日,先请媒人订婚期,然后往来回访,谓之“亲家过路”。其后,女方请木匠打嫁妆,男方给木匠送酒、肉、粮及“利市钱”,新娘给男方父母亲族长辈做鞋子。女方陪嫁棉絮数床,男方备相等包单。婚前数日男方要向女方纳采,叫“过礼” (古时称“奠雁礼”),抬盒上写着“礼陈奠雁”,盒内放一份礼单。
【猪尾巴信】 土家族地区的一种婚姻习俗。男女双方相爱后,央媒人登女家求婚。定下亲事以后,男青年就须逢年过节,送礼物给女方父母、若男家希望结婚,就得在当年拜年时,准备丰盛的礼物,尤其是必备一只腊肉火腿(并且要后腿),留下一条猪尾巴,俗称“拜朝年”。同时这只带尾巴的猪腿包含着男家请求明年成亲的信息。女方父母见了这份特殊的礼物,也不当面回答。若不同意第二年为女儿办婚事,只需将那猪尾巴割下,用红纸包好,放于赠送给男方的布鞋内,男方即知其意,只好来年拜朝年以求之。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则在回赠的布鞋内放一枚红鸡蛋或一个小红包即可。
【报日】 结婚前男方请“媒人”(介绍人)带着礼品,红贴上写好结婚日期到女方家,女方家长同意后,便请木匠打嫁妆。男方要给木匠送去酒、肉、粮、钱,叫做“望木匠”。此时女方请人给男方父母和亲族长辈做鞋子,购买陪嫁用品。永定沅古坪地区女方只陪棉絮,男方自备包单被面。
【忙嫁】 土家族的婚姻习俗。婚期确定后,男女双方都要作好结婚的准备。男方要准备结婚用的酒肉、礼物,送给新娘的衣服、首饰及其它物品。女方则要准备嫁奁,一般是“西兰卡普”(土家织锦)。被盖至少要两床,还要备箱、柜、桌、椅等家具用品及花布被盖2至3床。条件较好的要备全套家具和12床被盖,这叫“单陪单嫁”,富裕人家则备双套家具和24床被盖,这叫“双陪双嫁”。女方的其他近亲也会鼎力相助,或帮一条被子或帮一条床单等。至于男方所备礼物多寡,则由女方父母决定,可以托媒人转告。男方一般得按要求准备,当然,女方也不会漫天要价。
【过礼】 结婚前一天,男方将彩礼送到女方,叫做“过礼”。这天女方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新娘请人扯去脸上汗毛,叫做“开脸”。
【戴花】 是土家人的传统婚俗。新郎在结婚头天晚上,要请“礼生”(男方司仪代表)在堂屋内行告祖礼,一般从天黑直到深夜才能结束。告祖礼开始前,由女方掌勺厨师做“礼菜”,这既是考验厨师真功夫,也是用以假乱真手法刁难“礼生”的办法。如猪舌子变猪肝,脚爪变猪尾;豆腐变萝卜等等;礼菜毕,点烛,由礼生领唱“告祖歌”,女方司仪点菜,男方礼生赞颂,一人唱数人和。每当错赞,就会引起一阵善意的哄笑,歌毕,新郎亦步亦趋跟在礼生后面磕头,有的多达百次,然后由礼生请新郎向外公以下长辈行“戴花”礼。戴花时,长辈都要给新郎一段长五尺或八尺彩布一匹搭在肩上,同时讲几句祝愿话;“我给外孙来戴花,几尺粗布肩上搭,祝愿百年同偕老,恩爱勤劳家也发!”新郎必行礼致谢。于是长辈们各据所思、各展胸机,或赞或教,或祝或戒,众说纷云,言辞衷恳,情深意切,令听者唏嘘不已。戴花的布色泽不一,红绿青白绸段布、纱布均可,一场戴花礼行完,新郎的肩“花”已过双耳。
【妆郎】 迎亲时新郎前往女家行“妆郎”礼。岳父岳母拿着新衣、新帽、新裤、新鞋、新袜,一面给新女婿讲几句祝愿辞,一面要女婿更装,谓之“妆郎”。然后,由新娘外公、舅爷等亲族长辈续行“妆郎”礼,妆郎时每人也都要讲几句知心话。新娘的亲戚长辈如果很多,新郎这次又要收到几十段布(绸),一起搭在肩上,叫你汗水长流。这些礼布在新娘回三朝时,要给岳父母退回一半,也有不退回的。
【陪十姊妹】 “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山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哭竹枝。”这是清乾隆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对土家族姑娘出嫁前陪十姊妹哭嫁的描写。旧社会,土家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准。因此,姑娘进入十二、三岁年龄,就开始学哭嫁。随着年龄增长、青春发育和灵智的成熟,胸中对生活的艰辛或对父母包办婚姻抑郁之气,借哭嫁之机,往往用悲哀婉转的曲调哭诉出来。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嫂哭妹、姐哭妹、妹哭姐、骂媒人等。新娘多在出嫁前半日或十天就开始哭嫁。“陪十姊妹”在新娘出嫁前一天夜晚举行。堂屋中间摆一方桌,新娘坐在正中。九个同龄女分坐两旁。靠近新娘右肩称“安席”,左称“包席”。自然,对那些年轻待聘的姑娘来说,有幸选为陪妹,是学习哭嫁再好不过的机会。哭嫁时,先由“安席”开声,由新娘接唱。接着便一个个依次哭起来。诸如:“姐姐今日出闺门,妹妹一见泪滚滚。自古常言道得好,女大当嫁男当婚。我的姐姐莫伤心,前秦后汉好多人。天上七姐配董永,哪有凡人不结婚?”听的人在一旁评论着,谁的词句感人动情,谁的音调悦耳。以词新、音悦者倍受佳评。哭到半夜时,也有哭现成的老调,如“十画”、“十剪”、“十绣”、“十打”、“十摆”、“十要”、“十想”等。该十姊妹歌最精彩的要数“骂媒人”,用歌词揭露旧社会媒人贪馋的嘴脸。如:“韭菜开花十二台,背时的媒人天天来。蚕豆开花绿茵茵,背时的媒人嚼舌根。豌豆开花夹对夹,背时的媒人想鞋袜。板粟开花球对球,背时的媒人想猪头。你做媒人想饮酒,山上猴子骗得走。说活我的爹和娘,媒人死后变马牛。”夜半过后.由“包席”道别。新娘哭诉随着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土家姑娘有了婚姻自主权,恋爱结婚渐成风气而逐渐消失;但在一些僻远山寨,仍保留着“陪十姊妹”一类的古老遗风。
【离娘饭】 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天的晚上,其母要专门摆一桌酒饭,与女儿单独共进这特殊的晚餐,俗称“离娘饭”。其饭里煮有枣子、瓜子、莲子,由娘盛上,送给女儿吃,还要敬女儿三杯酒。女儿饮酒毕,要回敬母亲三杯谢恩酒。母女俩边祝福,边哭诉,哭“离娘歌”,其内容主要是难报爹娘养育的苦情和深恩;担忧弟妹年幼,自己不能照顾,尽到为姐责任;陈述自己嫁往异地,无爹娘关照的痛苦之情。母亲则以劝慰为主,并教诲女儿如何做人的道理。在吃“离娘饭”的过程中,充满了母亲对女儿的喜爱和女儿对母亲的深情。
【上头】 土家族地区一种婚妆习俗,也是一种婚嫁仪式。这种仪式是在出嫁前的晚上,夜深入静时,由新娘的亲嫂子和本家婶娘主持。并不准外人看见。届时,嫂子和本家婶娘带着新郎率先送来的黄杨木梳和红头绳悄悄走进闺房,并叫陪伴新娘的姑娘们暂时避开。然后点燃香烛纸祭神,新娘的母亲把女儿的头发解散,并用黄杨木梳象征性地在女儿头上梳三下,然后由一位最善梳头的婶娘或嫂子把新娘的头发理成妇人的发式。土家族新娘上头的发式通常有三种:(1)粑粑髻。先将头发梳成一条长辫,再将其一圈圈盘于脑后正中,用别簪绾住,如同一个圆粑粑,故名。亦有称为“盘龙髻”者。(2)麻花髻。先将头发编为四条小辫,再将其合编为两条,再将两条辫子上下折叠缠绕,用别簪绾紧,形似四朵麻花。(3)太极头。将头发在耳轮边分成两股,用红头绳扎住,再将两股头发在脑后正中相交盘成一个圆圈,形如太极阴阳交合,故名。上述发式的决定权在新娘的爱好。“上头”仪式要一次成功,不允许重新梳理。意味着新娘夫妇能一世恩爱,白头到老。在“上头”的仪式中,新娘还需哭上头歌。梳完头后,嫂子或婶娘用新郎先前送的红丝线为新娘绣眉,使眉毛细而弯,如两弯蛾眉新月状,并用红丝线将其脸上的汗毛绞尽,再用新郎家送来的煮熟红鸡蛋在脸上滚三遍。富有人家的女儿还要戴上各种金银首饰。 “上头”仪式是土家族姑娘的“成年礼仪”,亦是土家姑娘人生一次重大转折仪式,因而仪式本身包含着浓厚的神秘性和祭祖意味。
【上马酒】 土家族婚娶中男家招待女家送亲人的“三酒”之一。当背新娘上轿,路上押轿,护送新娘的女家堂兄弟抵达男方后,男家须在堂中摆酒宴招待。这些充任“舅老爷”的堂兄弟坐在堂屋靠祖先神龛一方正中席中位,俗称“坐上马位”,陪客坐在左右边位。桌上酒菜盘碗碟,须按礼摆成“马蹄形”。若摆错了位置,“舅老爷”借故不饮,或只喝头尾两杯,而其他的客人酒席就一律不得开办。席间,所有客人均向“舅老爷”敬酒敬菜,敬为上宾。有的地方多不是堂兄弟,而由新娘的姨、姑、舅娘、伯叔母或嫂子充任,谓之“上亲客”。婚礼期间,“上亲客”受到十分的尊重,她们有感觉怠慢或屈辱将新娘在拜堂前引回娘家的权利。
【撒筷子】 土家族民间嫁娶之日,鸡鸣五更之时,新娘的堂兄弟用男家送来的背亲带,将新娘“缚”于堂中。堂中摆有量米斗,斗上放着米筛,筛中放有两把筷子,新娘跪于斗筛上,手拿两把筷子,要哭“撒筷子歌”,并一边哭,一边将手中两把筷子分撒于堂屋内和门外的庭院中,其歌词:“前撒金,后撒银,中央撤个晒谷坪;前面金子跟我走,后面银子跟哥丢……”撒完筷子,堂兄弟身披红色“背亲布”将新娘背上花轿。这时,新娘的母亲跟在其后边撒五谷边祝福道:“前撒三天,要发三千;后撤一天,要发一千;撒得快,发得快,荣华富贵万万代……”
【避轿煞】 土家族地区新娘上轿的仪式。天蒙蒙亮时,男方礼官先向内请求发轿。抬轿人将花轿抬到大门外正对大门处,轿门向内。轿门前点两把火把,轿后点两把火把(俗称“喜把”),巫师梯玛手提红公鸡,口咬鸡冠,以血避轿煞,祭轿神,口念祝词。祭毕,方可进轿,在进轿前,新娘用脚在轿杆上连踢三脚,然后进轿关门。抬轿欲行时,陪着哭嫁的姑娘们手攀轿杆向前后方向来回推拉三次,以示惜别。花轿出门时,女方家人用扫帚从大门口向堂屋连扫三下,以示女子出嫁没有带走娘家的福禄运气。至此,方鸣锣击鼓,吹唢呐放鞭炮前往。“上亲客”较亲近者则要坐“蓬轿”一同前往。
【找莫毕】 “莫毕”,土家语音译,意为“猫仔”、“虎仔”,在迎亲队伍中,是迎亲的总管,也是新郎的代表。黄昏时,一群陪嫁姑娘们总是满手涂上锅底灰,乘“莫毕”不注意,抹上一脸黑,以此戏弄和嘲笑男方的人不中用,以抬高女方的声誉。有时,姑娘们共同围住莫毕,使之躲闪不开。有的姑娘倒不一定非得给莫毕脸上摸黑,只要是迎亲队伍中的任何一个小伙子,都可能被抹成黑脸,被抹上黑的小伙只能躲闪或乘机用手抹下脸上黑灰往姑娘脸上抹,但不能主动攻击。这种找莫毕的习俗包含着原始的“抢婚”遗迹,但也包含着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婚姻意思,往往在这类活动中,青年男女暗结意中人,为日后的婚姻定下基础。
【抢喜把】 “喜把”,即迎亲的火把。新娘进轿后,抬轿和迎、送亲的队伍起程,当花轿行至村前时,送亲客要喊停轿,并询问姑娘坐得是否安逸,这叫“停轿问安”。迎亲队有两只(有的地方是四只)喜把,此时送亲姑娘趁机来抢喜把。一番真抢假藏之后,自然各得一只喜把,表示新娘、新郎父母两家都人财两旺。
【换花鞋】 土家人结婚,多选吉日良辰,故而迎亲路上,往往会花轿相遇。按照旧俗规矩:花轿相遇,不能抢路占上风,双方花轿都得停下来,两位新娘下轿,互相上前问好,无论识与不识,要“认姐妹”,并且各脱下一只绣花鞋,互相换穿,表示姐妹情深,前程远大。且两轿暂停时,双方的吹鼓手们格外卖力地吹奏唢呐,鸣锣击鼓,鞭炮震天。凡有“换花鞋”之事发生,双方父母都会十分高兴,认为嫁娶之日选得好,双喜临门。除“换花鞋”之外,有的村寨迎亲亦有抢占高处,以占尽风头为荣的习俗。
【跨七星灯】 据旧志载:“轿至男家,陈酒醴、香楮、鸡一,向轿前酬而祝之,日‘堵煞’。大门限下燃盏灯,灯火七星,以筛累之,轿过其上,日‘烛邪’。”当花轿停于男家门口时,土巫师梯玛手提一只鸡,杀之,以其血驱除路途中的“邪气”,俗称封轿。然后托一木盘,盘中放七块豆腐,七只蜡烛分插于六块豆腐上,上罩一米筛(亦用一碗清油,内放七根灯芯,分别点燃作“七星灯”者),摆于花轿门口,让新娘从轿中出门时,跨过“七星灯’。然后,梯玛巫师将“七星灯”放入新婚床下。相传,这种“跨七星灯”习俗包含着避邪消灾,遇难呈祥的含义。“七星灯”象征北斗七星,“跨七星灯”之仪式意味着新娘一生有北斗照护,一切邪魔均不得近身,而置灯于新婚床下,则表示新婚夫妇恩爱一世,白头偕老。
【烧四眼】 新娘下花轿,跨过“七星灯”后,土巫师梯玛手执着一束白蜡树叶,丝茅草,夹上爆竹,放于火堆上,燃烧噼啪作响,并在新娘面前烧三次,俗称“烧四眼”。所谓“四眼”,指怀孕妇女加胎儿合起来共有四只眼睛而言。这实际上是暗示新郎为防止新娘婚前“野合”怀孕入门,借婚娶之际,请巫师作法。当地民间以为,经此巫仪,就可将“野合”邪气和胎气烧掉,以保将来孩子血统纯正,财产继承不落“外人”之手。此俗今已消失。
【插茅香】 即定亲祭祖。定亲当日或第二日,男女双方都要举行祭祖仪式。谓之“插茅香”。女家请宗族中的长辈,伯叔、堂兄弟,女孩的外公外婆、舅父舅娘一道共同祭祖。大家于堂屋内的神龛上燃烛插香,奠酒烧纸,并请巫师梯玛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神灵禀告;后裔某女,许配某氏,祈求应允,保佑平安清泰。男家祭祖,须请宗族长辈及亲房人等及土巫师梯玛,于堂屋神龛上燃烛烧香,且置“红庚贴”于神龛香炉之下,祈请祖先神灵应允收纳某氏之女,为家门续接香火。女家祭祖后,还需设宴款待宗族亲戚,并转交男方的谢舅礼(还骨种之礼钱)。“插茅香”祭祖仪式,实则是一种社会仪式,旨在女儿许配给人家之事,求得社会的承认。
【安床】 土家族人结婚,都要请木匠制作结婚新床。须用枣树、桂花树、紫树作床架,椿树作床枋。意取新婚夫妻春(椿)情常在,早(枣)生贵(桂)子(紫)。在婚庆合架装铺时,由木匠举行该仪、祭请鲁班师传仪典,给婚床祝福降瑞,使新婚夫妇恩爱情深,夫妻生活和谐甜蜜,早生贵予,享天伦之乐。木匠祭祀仪典上,诵念“赞床词”日:“伏羲传了人烟事,又传一张葫芦床。鲤鱼有塘好撒籽,夫妇同床配鸳鸯。瓜瓞绵延发千秋,床生春情子孙旺。”现农村许多地方仍存此俗。
【抢床】    当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会飞奔入房,竞相抢坐新婚之床,俗称“抢床”。相传,谁先坐在床之中央,将来就由谁当家作主。有的新娘为了争得家里的地位和权力,不受男方“欺负”,往往不等拜堂完毕,就挣脱搀扶人的手,飞奔抢床,昂然坐于床沿中央,新郎则只好作陪。若新郎抢先,新娘可以挤新郎,争个平等地位。
【滚喜床】 当花轿到门口时,随花轿而来的木匠师傅则在新房内安喜床。主人自会酬谢。若礼物不如意,木匠会说:“恭喜恭喜;步步高升”,意为再加上一些礼物。木匠满意后会祝贺一番,喜床安置好后,要请一个夫妻双全,家庭和睦,子女众多,声望较高的妇女前来铺喜床。铺毕,选一个公婆健在、夫妻和睦家庭的男孩(年纪三周岁以内),到喜床上滚几次,俗称“放引窝蛋”,意即祝福新婚夫妇和睦恩爱,早生贵子。
【讲茶】 迎亲时,男女两家都请有几个能讲会说的妇女相互致词。当送亲的人到男方大门时,送亲与迎亲人各站一方,迎亲人先致欢迎词,送亲人致谢后进堂屋参见主人,双方以客套话恭贺。酒席间迎亲人向送亲人敬酒,从第一杯酒敬到第十杯酒,每敬一杯要讲几句敬酒的词,送亲人回答几句感谢词。一问一答都是四或五字有韵的词句,有的是从古流传下来的章本,有些是即兴成句的套言,往往要讲几个小时。送亲人辞别时,新郎送出大门,送亲人向新郎封赠几句吉利话,然后给新郎一个红包,新郎鞠躬致谢,放鞭炮相送。沅古坪人叫做“讲茶”。
【踩门槛】 花轿在新郎家门口停住后,新娘被引亲娘搀扶出轿。当跨过门槛时,新娘挣脱引亲娘的搀扶,用脚往男家堂屋门槛上狠踩三脚,踩得门槛“咚咚咚”直响。“门槛”在土家人习俗中是门第和权利的象征,新娘“踩门槛”之仪式,含有蔑视男权,将其置于脚底的意义,亦包含抬高女权,争夺自由自主之权的意义。相传若新娘不“踩门槛”,在男家就会受一辈子欺负,抬不起头来。这种习俗当是原始母系社会向原始父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残余的“母权”意识的反映。
【迎亲拜堂】 结婚这天新郎和介绍人及执事者率领乐队,抬嫁妆及抬轿子的人到女方迎亲。女方执事人则在大门前“拦门”,双方执事人一问一答,男方执事给女方执事“红包”(礼行钱)后,乐队三吹三打,拦门仪式完毕。新郎拜见岳父母及亲族长辈。开饭前新郎给厨师、帮忙人红包,等厨师端上丸子菜时,新郎便离席告辞回家。饭后新娘由哥哥用“背新带”背进堂屋,拜别祖先后上轿,向轿上撤五谷和筷子。新娘到男方门前时,男方奏乐鸣炮迎接。在堂屋内与新郎同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然后送入房。
【闹房】 即拜堂的当晚,全村男女老幼前来新婚房凑个热闹。旧时,闹房三夜,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闹房”主要是与新郎、新娘逗趣,要新郎新娘装烟倒茶,但一般无胡闹现象。若要新娘装烟上茶,须讲“四言八句”,用打油诗的形式说出,新娘还要与闲闹者对讲,讲输者则不能获得新娘的烟茶。俗语说:“核桃皮儿薄,金牙咬不破,会讲的吃两颗,不会讲的旁边坐。”新娘沏茶敬烟后,闹新房的人向新娘提出一些为难的条件,如拥抱接吻、讲恋爱经过等。直到夜深人静,闹房者已散去后,由新娘引来一个小男孩,要小孩揭开红纸封盖的马桶盖,抓出放在里面的糖果,给马桶内撤一泡尿,意为吉祥如意、甜甜蜜蜜。
【敬茶】 婚礼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要早早起床,给在家里住宿的长辈们一一敬茶。新娘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新布鞋,用茶盘盛着,给每个长辈(男家亲族的长辈们)一人赠一双为礼,凡接受敬茶和鞋礼的长辈,此时要掏出钱来作为酬茶、鞋礼金。一般一杯茶2至10元不等,一双鞋则10至100元不等。有的地方则用甜酒水煮鸡蛋以代茶。新娘新郎敬送茶、鞋时,要叫长辈的称谓,若新娘一时陌生而记不住,新郎要及时提醒,为防止此种尴尬,往往新郎先叫,新娘接着叫,这叫“夫唱妇随”。
【押席】 土家族婚礼为期2至3天。第二天要摆“正席”。宴请女方“上亲客”(送亲人员中最尊贵的客人,一般由女方的女性长辈和嫂子担任),堂屋中摆两张八仙桌,桌上摆着表示“月月红”的十二碗美味佳肴和上等好酒。亲戚家族间客人们坐定后,礼官先生会高叫:“请新贵人押席!”新娘此时会来到席边,盛一大碗酒,将酒倾入自己的手,洒在席上和地上,再向神龛和东方各作揖三次,以求神灵保佑、家庭和睦、风调雨顺、六畜兴旺。此时,还得伸出舌头,舔自己手心中的残酒,一直要到伴娘认可时为止,有的伴娘调皮,始终不认可,新娘只得舔个没完,逗得众人大笑不止。不过,土家人认为,新娘此时舌头伸得越长,新娘越贤惠,是善理家务、孝顺公婆的好媳妇。
【放炮火】 又叫“认亲”,土家族地区一种婚姻习俗。“炮火”有小大之分,一般根据男方家境和女方父母的意见而定。(1)放小炮火。由媒人带领男青年,备办酒、肉、粑粑、团馓等物去女方家“谢恩”。男青年到了女家,要先放鞭炮,再拜祖先、“亲爷亲娘”(即岳父母),并要媒人带着向女方的伯、叔、婶、舅……一—拜问。“放小炮火”一般不要未婚夫住下,当天去,当天回。(2)放大炮火。男方父母、男青年与媒人选择吉日,备上酒肉、衣料、耙粑、钱等礼物,到了女家,先放鞭炮,再祭先祖,男青年给岳父岳母行磕头大礼,然后去女方的伯叔等亲族家逐一燃放鞭炮、送礼、磕头。当天,女方要办酒席,须请本家的亲戚家族,俗谓“认亲酒”或“订亲酒”。岳父母则叫自己的女儿给男方父母磕头、敬菜,谓之“见面礼”,男方父母亦须以钱回赠未来儿媳。且女方必留“亲家”和“未来女婿”住宿。次日早晨,未来儿媳还得给未来公婆端洗脸水,公婆亦须回赠礼物。放大炮火回来,女家要赠男家一些鞋子、花带子、绣花手巾及钱等物,但男方装酒的坛子则被留下,到男女结婚后,生子满月时,由娘家“望月”时送回。一般在放大炮火后,男方要请女方父母来作“过门客”,俗称“走亲家”,女方父母带礼前来,男方须回礼。
【回门】 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娘家拜谢父母,叫做“回三朝”;如女家离男家较远,一个月后回娘家,叫做“回满月门”。
【送担】 女儿出嫁的第二年春节,女婿先给岳父母和其亲族长辈拜年,岳父母和亲族长辈带着粮食、肉、糖、现金到女婿家看望。这是岳父母和亲族长辈给初成家的女儿女婿在经济上给予一次扶助。
【白族婚姻】 白族青年男女亦以歌舞传情,钟情者互赠礼品,女赠男绣花荷包一个,男赠女珍贵首饰等物,作为相爱的信物。旧时白族婚姻,亦以封建包办为主。白族还有一戒律,同姓不婚,如有违背,必受族规惩罚。白族婚姻礼俗程序繁杂,要经历媒人求婚、画八字、填庚书、求喜、报日、接媒、下书、朝拜。出嫁前男方要送礼猪,女方要备嫁妆,要哭姐妹,哭爷娘,哭百家。结亲时,男方派人接亲,女方屋里烧满堂大火,丢筷子,杀鸡隔邪;派人押轿,到男方后举行拜堂、闹新房、拜茶、洗和气脸、吃团圆饭等仪式。三天后,行回门礼,一般要当日往返,有“新婚十天不空房”习俗。若距岳父家太远,当天不能回来,就延至10天后再回门。桑植白族与汉族、土家族通婚,寡妇一般不改嫁,但也有招郎上门的,称作上门“抚子”、“养老抚幼”。还有无子过继。姑表优婚。招郎配女、哥亡兄嫂弟续“坐床”等旧习。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制度变革,白族婚姻逐趋进步。
【光活】    白语音译,即“扎花挂彩”。白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扎红花、挂红彩。新郎在出门迎亲前,要接受家中长者扎单花,挂单彩,到了女家,再接受新娘家中长者扎花挂彩,成为双花双彩,表示一生的大喜。
【彩棚】 即婚礼中的临时性屋棚。白族结婚时,要搭一座彩棚。其呈长方形,三面立柱,四周以竹篾作墙,上挂松柏树枝,正对堂屋处设一屏风,内设一供桌,上供喜神牌位。其上以白布和蓝布联缀棚顶,呈“N”形。棚内置高脚八仙桌四张,各附设高凳四条,用以接待贵宾和送亲的客人。
【闹棚】 主要是指白族人娱神和娱人的活动。接新娘的头天晚上,男方邀请亲友来棚中喝茶吃糖果瓜子,并由吹鼓手吹奏,请人唱板凳戏或地方戏剧,以图娱乐和娱喜神。
【掐新娘】    白族地区民间婚嫁习俗。当新娘迎到新郎家大门前时,男方村寨的妇女们便蜂拥而上,往新娘身边挤,她们为了让新娘能记住自已,就从四面八方伸出手来,在新娘身上掐。相传谁掐了新娘一把,谁就有了福气,有的还认为,有病的人掐了一把,沾了喜气,其病就会痊愈。有的妇女为了逗趣,甚至用力地掐,而新娘又不能叫喊出声。为了避免这样情况,送亲队伍紧紧地跟随着新娘,里里外外围成几层严加保护,使别人掐不到新娘。这种“掐新娘”习俗主要缘于“分福分喜”的思想观念,而护新娘则主要在于不让别人分走福气和喜气,使娘家婆家福气更旺。
苗族婚姻】 苗族青年男女,是通过“赶边边场”,或相约于稀疏树林,或选择在绿茵草地,用对歌形式来择偶的,首先是互通姓名,同姓者切忌对歌(同姓不恋),异姓者则同台对歌。歌有试探、挑逗、询问、赞美、动心、初恋、迷恋、盟誓、分离、相送、相思歌,也有抗婚、毁情、劝情、苦情歌等。如“试探”有,男:“路旁水井清悠悠,有人喝来无人修,郎想修口凉水井,晓得长流不长流。”按 其习俗,男的唱后,姑娘必答,否则,就 是不礼貌。女:“路旁水井清悠悠,有人 喝来有人修,郎若修口凉水井,深情厚意 万古留。”男:“上山砍柴要用刀,下河挑 水不用瓢,好姐不要郎开口,只要闪眼动 眉毛”;“初唱山歌难启唇,郎把情由说姐 听,只爱姐家园中桂,求姐早开花园门。” 女的如动了心,亦以山歌回答。女:“雪 见太阳慢慢融,铁进火炉慢慢红,为姐遇 到俏皮汉,不得不已要依从”;“初进衙门 怕见官,初识才郎开口难,心里好像擂战 鼓,脸上好像火烧山”;“本想给你摘一 颗,哎呀,怕你得味过桥偷。”男:“阿妹  送郎到桥头,桥头一树好石榴,如今石榴 成熟了,妹哎,郎不来偷怕人偷。”苗族 男女青年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 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旧 时,苗族不与外族人结婚,有“钢不沾 铁,苗不沾客”之说,随着新婚姻法的实 施,这一戒律已废除。婚姻礼俗日渐繁 杂,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求亲,女方让家长 同意后,择吉日请庚,履行“取八字”程 式手续,在一纸上写上男女双方出生的年 月日时的干支,谓之“八字”。结婚需择 日,以求吉利。婚日,各备酒席招待亲 朋,男方在新娘来的头天晚上,有的还举 行“告祖”礼,谓之礼莫隆于嫁娶,命必 禀大高曾。否则,冒犯先祖,难逃非礼之 讥。所以,预告先灵,伏愿明神默佑,俾 立家室,永偕伉俪,尚冀瑞启石鳞,丕振 家声,新娘坐轿到男方,即行合卺礼(也 叫“拜堂”)。次日天明,新娘拜见丈夫之 父母,谓之庙见,三日,亦行回门礼。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农耕
下一篇:生育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