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族

生育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3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九)生育
【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由来已久,它是远古文化的残存。其具体表现是重视“有后”的心理,认为无后是最大的不孝。人们对繁衍功能强的动物、植物,都作为崇拜对象。如青蛙,人们把它铸在铜鼓上;在女儿出嫁的嫁妆里,放上红枣、花生、桂圆及瓜子等。为了勉励生殖,在新婚的器皿上,在新房装饰上,都缀上祈求生殖的男女性特征的特定模式的剪纸、刺绣、窗花等花纹,如:“鱼钻莲”、“金鸡探莲花”等(在传统花纹中,以莲喻女性,以鱼喻男性。鱼戏莲、鱼钻莲、莲生子等均是对男女性爱的真实借喻)。诸如在房窗花、枕头、鞋底、鞋垫、盆花、年画中的反复出现,这种气氛的烘托,在这种对性意识和性目的暗示之后,便是对多子意识的宣扬,对生命之源的渴望以及对人类繁衍的向往。这种对生殖力量的崇拜一直顽强地支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种文化心理障碍。
【求子】    旧时土家族青壮年夫妇在还没有生子或不生子情况下,即请土老司前来举行求子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日之间进行。祭祀从下午太阳下山开始到次日或第三天下午结束。由“梯玛”吹牛角、舞司刀、摇铜铃、唱神歌,到天亮时,“梯玛”从怀中取出一个用糯米糍粑做成的人像,走到主人的火塘,表示儿子已经求到,送给主人抚养。做一堂求子活动,富有者要杀猪杀羊,一般人家也要杀鸡祭祀,并给土老司一定的报酬。
【背月】    土家族妇女怀孕满九月还未临盆,即称为“背月”。出现这种现象,土家人认为姑娘出嫁时未吃好“离娘饭”,还未脱“闺女体”,要回家补吃一顿饭,若不便行走,其丈夫就去岳父母家取饭菜来送给产妇吃,这样就不会“背月”了。
【催生】 土家族地区一种生育习俗。乾隆年间《辰州府志·风俗》载:“女既嫁,有妊矣,将产之前月,母必以食物馈之,日催生。”一般娘家要给女儿送鸡蛋、红糖、生姜、辣椒、核桃及小孩衣物等。有的地方则送“催生符”。其符为一长方形白纸,上面印有“语忘敬遗”四个大字,并且盖有阴曹地府、当地庙寺、县府的“公印”。在产妇门口贴催生符,以为借此可以驱走“产后鬼”,使其不敢前来作祟,以使生产婴儿顺利。“催生”习俗,最早源于汉族地区,土家族地区这种习俗,当为汉族文化的一种传播。
【挂胎衣】 土家族妇女生产时,有助产妇,生产时,要将房门、窗户掀开一线,使房内有光亮又不透风,且凡有盖子的家具、用具都要揭开盖子,相传这样会使小孩出生得快一些。助产妇剪下脐带后,将胎衣放入旧背篓里,叫人挂在远处的树上,以引开邪鬼,使之缠在树上。
【踩生】 妇女分娩时,无意进入该家或路过门口的第一个外人,称为“踩生人”。白族叫“踏公”。民间以为“踩生”是一种预兆,所生的小孩,无论性格、品行和前程等都会像踩生者,所以生小孩的人家,希望碰上一个品德、才能、威望各方面都好的人踩生。“踩生”被认为是对“踩生”者不利,民间有“男不踩生,女不看灯”之说,故“踩生”后,主人要用甜酒煮鸡蛋甚至备酒饭予以款待,“踩生”者照例要奉承主人几句恭维话祝贺小孩。
【报喜】 婚后生子,女婿向岳父母报喜,生男孩提一只公鸡,生女孩提一只母鸡,加上几个染红的蛋,到岳丈家说:“你女儿到漫处去了。”岳父母只要一看见鸡,便知外孙性别。
【洗三】 即婴儿生下来第三天,由外婆来洗澡的仪式。又称“打三朝”。乾隆《辰州府志-风俗》载:“三日,母家馈以鸡子、白米及外孙在枕之属,曰三朝。或十二日,或满月再馈。”这是土家族人生第一个隆重的仪式。外婆要特别用女儿出嫁时女婿送酒的酒坛装一坛糯米甜酒送给婿家“洗三”。谚云:“去年吃火酒,今年喝甜酒。”另挑糍粑、团馓、鸡、蛋、白米、小孩衣物鞋帽、摇窝、虎纹被盖、银项圈、手圈、脚圈等礼物,去婿家作祝福洗礼。挑礼品的男人,只能招待烟酒,即离去,哪怕是亲族,亦不能留宿参加“洗三”仪式。外婆来后,呈上礼品,立即洗手烧汤香醴,在堂屋大门上,挂上米筛、桃树枝和乌泡叶,神龛上摆一碗水,祭婿家祖先神灵,向神灵报喜。继而隔罩扑压小孩的“过堂白虎”,驱逐邪恶鬼魅,保佑小孩洗浴后见到灵光。祭毕,取一小盆,盛装醋水,再将铁块放于火中烧红,夹出放于醋盆中,用醋水蒸汽来熏小孩的洗浴产房,以进行空气消毒,俗称“打醋坛”。外婆亲手用风藤草、鸡屎藤、化香叶等草药熬水,给小孩洗澡,名日“洗三”,洗浴时,外婆先将热水倒至醋盆里,再往盆子投放一些铜钱、枣子、花生、莲子之类的物品,俗称“添盆”。意即孩子将会一个接一个地生下来,发子发孙。这时,才抱婴儿于盆中,外婆一边口中祝福,一边给孩子洗浴。浴毕,换上外婆送 的小儿衣物鞋帽。外婆再给小外孙取名或由祖父母、父母、舅爷等长辈命名,称“三朝命名”。名写进家谱,此名终生不得更改。
【三朝祭神】 小孩出生后第三天,土家人要祭“阿米麻妈”。“阿米麻妈”,又叫“春巴”,是婴儿的保护神。祭祀她,可保婴儿平安、健康。祭时,家人要用红纸剪一个持雨伞的太婆神像,并贴于火炕边的板壁上或碗柜上。再烧纸供饭菜祭之。而且早晚都要祭祀。“三朝”这天,祭完神后,要请“阿米麻妈”给婴儿取个小名。
【起乳名】 当地人认为,给小孩起了乳名,便于抚养,土家族人甚至认为,乳名起得越贱越好,如“子”、“叫花子”、“岩头”等等。这些乳名,到了上学年龄后,一般正式场合将不再使用,但在同辈人和长辈的口中,都一直常用不衰。此俗亦来自于汉文化的传播,《宋史·先举志》载:“(咸淳)九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
【记性片】    指小孩满月后,母亲要剪一块布,折成三角形,缝在婴儿的汗衣领上,这个三角形布包,名为“记性片”。以示孩子长大后,记忆力好,聪明能干。
【送祝米】“送祝米”时,岳父母及其亲族,挑着摇窝、被窝、衣服、鞋帽、袜子、鸡、蛋、糖、肉、阴米到女婿家祝贺,女婿家的亲族也登门送礼。永定阳湖坪、西溪坪乡的人民,在送“祝米”吃饭后,客人与主人你追我赶,在脸上相互抹黑,嘻笑喧闹,叫做“打喜”。解放后这种习俗已不多见。
【出月】    又叫“看嘎嘎”,产妇满月后,外婆亲自接女儿和小外孙去住一段时间,俗称“出月”。去时,用锅烟灰在婴儿额前面画个“十”字或“王”字,以避惊吓,在被窝上盖块尿布(白族盖哭嫁手帕)避邪。遇土地寺庙烧香礼拜祈求神灵保护小孩顺利到达。在外婆家住一段时日后,由孩子父亲接回,回家时,外婆在婴儿摇窝上扎满五色线,人称“长命线”。
【烧害日】    白语音译,意即“送月饭”,相当于祝贺孩子满月。女儿生了小孩后,到满月的那一天,外婆家要邀请家族和至亲好友中的妇女前去看望自己的女儿。一般外婆需备一些鸡蛋、鸭蛋、母鸡和小孩穿的崭新衣物一套,其余亲友则各带一篮鸡蛋前往。其目的,一是为了看望女儿,表示慰问,二是为了向男方道喜。婿家则用红糖鸡蛋和盛宴(需备八种佳肴,称“八大碗”)招待客人亲友。餐毕,亲友们可以回家,主家也不深情款留。
【剃胎头】 土家族地区一种育儿习俗。即给小孩满月后理的第一个发。一般在满月后择吉日,请剃头匠理去胎发,故称剃胎头。所理下的胎发要用红布包好,藏于家中的箱底,并且在小孩头前部留下一小块,俗称“毛角达达”以示保命,且这一块头发长得越长越好,有的一直留到十二周岁后才剃掉。
【开荤】 即让小儿第一次吃荤菜,享受人间烟火血食。“开荤”的时间一般是百日之后。其父母要专门用牛或猪、羊的舌头作荤菜,以羊舌头为最佳之物。意味着小孩尝了羊舌头后,日后不挑食、不偏食,而且荤菜不能自家备,需向别人家“讨”来;相传这样小孩长大后会“吃四方”,福大运气旺。开荤时只需将荤菜用猪油炒熟,放上适量的盐,夹来放在婴儿的嘴边,让小孩用舌头舔三下即可。
【百家饭、衣】 有迷信思想的人,请算命先生给小孩算命,如果命中有“关煞”,还要请巫师还愿渡关。为了孩子易养成人,有的把孩子寄拜别人为子;有的向一百户人家讨一块小布,和少量大米,给孩子煮“百家饭”吃,缝“百家衣”穿;有的给小孩戴上“百家锁”,锁上刻有“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字。
【抓周】 孩子满一周岁,岳父母和亲朋送礼祝贺,在桌子上摆上许多日用品,让小孩去抓,如果先抓上书籍、纸、笔,就预兆孩子长大后会写字读书。
【打胎】    又称驱胎鬼,土家族为儿童除病消灾而举行的一种宗教祭祖活动。一般不满12岁的小孩,遇到食欲不振、身体虚弱、面黄肌瘦、消化不良时,便认为是小孩“走了胎”,有胎鬼缠绕。于是请“梯玛”或会打胎的人前来驱打。其做法,拿一鸟铳,内装火药,将小孩的头发剪下几根,加上剪掉的几片指甲,装入鸟枪管内,当祭祀完后,某人将一个鸡蛋投向西方,接着用鸟枪向西方射击。据称,这样做能赶走胎鬼,使病孩恢复健康。小孩患走胎病,一般分为猴胎、马胎、胎、猫胎等类,其中以猴胎较为严重。凡打过胎的小孩,脖子上均缠有丝线吊着的银饰,不能随便扔掉,要让其自行脱落。此俗现于乡村偶尔见之。
【蛋卜】 以鸡蛋为卜具,为小孩看病收魂的巫教仪俗。小孩受惊吓,夜睡不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则认为是魂不守舍,须请法师烧蛋赎魂。作法时,将蓝棉线在一鸡蛋上缠绕七圈,然后在蛋上念咒画符。把鸡蛋埋在火中烧,鸡蛋爆裂得快,认为是小孩受惊时间不长,地方不远,经过烧蛋收魂,很快可以康复;鸡蛋爆裂得慢,是小孩受惊时间较长,地方较远,烧蛋后会慢慢好转。鸡蛋爆裂后赶快取出,剥去蛋壳,根据爆裂蛋形在蛋白上辨认小孩受惊的原因和地方。辨明后念咒,在小孩额头上画符,将烧的蛋给小孩吃,再将缠绕在鸡蛋腰上的棉线捆在小孩的手腕上(男左女右),烧蛋仪式才结束。
【渡关】 土家族地区旧时驱鬼逐疫,保护小孩除病免灾的一种巫术仪式。土家人认为,从小孩到成人,一生存在着许多‘关煞”(恶鬼攻击的薄弱环节):“高坡煞”、“水关煞”、“火关煞”、“树关煞”、“白虎关煞”、“山神草鬼关煞”等,而各人的关煞日期无定。若遇关煞,小孩总会心神不定,饮食不佳,故务须请巫师驱鬼逐疫,以助小孩渡过难关,所以简称“渡关”。仪式为:供桌一张置于堂屋中央,上摆祭品,巫师口念咒语,并含酒喷火,每喷火一次,则让小孩从空甑子中钻一次,以示钻过关隘。“渡关”的次数根据主人的需要和巫师的推算来决定。
【夜哭贴】 如遇小儿夜哭不止,便将写有“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红纸,张贴于十字路口的树木或桥梁及墙壁上,相传如此,即可止小儿夜哭。
【挡箭碑】 土家族育儿习俗。有些家长怕自己的婴儿被“将军箭”射着,便在十字路口立一块0.6米高、0.5米宽的石碑,碑上端端正正刻着“挡箭碑”三个大字。大字两旁,左边刻有“左走×地,上走×地”;右边刻着“右走×地,下走×地”字样。为过往行人指点去路,借以挡住“将军箭头”。故此碑又叫“指路碑”。据说立碑后,小孩就不惧怕“将军箭”了。
【托白穿青】 白族儿童成年礼仪。流行于白族聚居区。白族儿童满12岁,由三元老司主持行成人礼。先在屋前树两面用黄纸做成神幡,称“朝钱”和“戳钱”。再由三元老司请神、敬神、念经做功课,然后行“判官勾愿”和“渡关交子”仪式。“渡关交子”的作法是:将托白的小孩全身穿白,坐在本主神像前,念渡关词:“堂前本主您是听,您的恩情比海深,一切灾难靠您保,将儿保过十二春。”念词时,小孩要给本主神叩头谢恩。谢恩礼毕,将其从本主像前领到用长凳搭成、上铺白布的彩桥前,让其过桥,三元老司念过桥词:“穿白衣,戴白帽,白鹤仙童踩仙桥……”过桥后将孩子交给父母。称为“交子”。并念《十月怀胎歌》。小孩过桥后,向近亲长辈一一称呼、叩头。最后由三元老司念“解劫词”,解开孩子颈上的百家锁,表示该小孩已渡过各种关煞,长大成人。
【仪筐彼亦】 白族语音译,意为“穿皮衣裳”。在小孩出生第七天之时,白族人要给小孩穿第一件衣服,名之日“穿皮衣裳”。此衣并非皮所做,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其衣用粗白布缝制,为右衽的对襟衣,领口有红布镶边,不钉纽扣,用丝线栓系,衣服缝得比较宽大,穿着显得宽松,解脱时也比较方便。缝成后,先要将此衣在背上披一披,意思是把身上的暖气吸附到衣服上,这样婴儿穿了它,既可以保暖,还可以避邪,使婴儿健康成长。这种“穿皮衣裳”的生育习俗,带有一定的图腾崇拜的因素和驱邪避害、祈求平安的含义。
【寄拜五行】 土家族地区一种育儿习俗。小儿满月后,请巫师为小儿推论阴阳五行,看小儿是否五行俱全,若缺了五行中任何一种,将不能健康成长。若缺水,小孩便寄拜于古井,认古井为干爹,寄拜时,用红纸制作成小纸鞋一只,再用红纸写一张“寄拜帖”,贴于井边。抱小孩向古井磕头,烧香奠酒,并以水取一名字,男的叫“水清”、 “水井宝”,女的则取“水秀’、“水娥”等。意即从井神处获得所缺之“水”,就会健康成长了;若缺金则寄拜于古碑、古石桥;若缺木,就寄拜于古树,其寄拜仪式如一,也有寄拜于乞丐的习俗。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对此种寄拜习俗曾以诗记之;“孩童拜石祷山头,岩室名呼厥疾廖。”
【祝寿】 一般人每逢生日,在家作点好吃的菜表示祝贺。父母在世,儿女的生日不能请客做生。但是,男女年满三十六岁都要做生。俗话说“人人有个三十六,喜的喜,忧的忧”,他们用做生的喜庆来冲走不如意忧愁。年满六十、七十、八十岁时,所有亲友都送礼祝寿。一般送寿匾、寿屏、寿幛、寿衣、寿鞋,或现金,主人则设筵招待。有些地方在祝寿时请歌师在堂屋内唱寿歌,尽情欢唱,通宵达旦。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婚嫁
下一篇:丧葬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