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民族

节庆习俗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1:3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十一)节庆习俗
【社巴节】 又称“舍巴节”,土家族古老的宗教祭祖节日,通常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节日那天,主持节日者之房族不分男女老少、排成长队,敲锣打鼓,吹起土号,放三眼炮、鞭炮,由“梯玛”领队来到社场。队伍中还有一个头戴烂草帽、身披土花被面的人,由四个人抬着进入社场。相传这人是祖先,他后边跟着一个拿扫帚的人,边走边扫,传说祖先战死后其尸体长了蛆虫须清扫。跟在后面的人群,由族长带领,一路吆喝,领唱人每唱一句,众人齐声呐喊:“干哉!干哉!啊喂!……”和声整齐,地动山摇。祖先抬到社场时,又是一阵锣鼓声、鞭炮声、土号声。庙内老人跪在地上迎神让坐,然后烧香敬神。敬神毕,由主祭人带队在坪场里围成圆圈,跟随锣鼓声,跳起摆手舞,由“梯玛”唱祖先来源的古歌。这时站在坑两边观看热闹的人站满山头。这天的活动称叫“小社”,第二天的活动称为“大社”。这天分三次活动,每次均先敬神,后表演歌舞,唱歌内容转向农业生产活动过程,期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黄昏时,主祭的长辈们整理衣冠,磕头,并吹起土号,放火炮,送神回山,社巴节结束。通常参加节日活动的还有外来唱戏、玩魔术、打千秋、表演武术的人,以及做生意买卖的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过小年】 腊月二十三日晚祀灶神,次日宴饮,名为“团小年”。预作各色食物,互相馈赠。
【过赶年】 土家族人最隆重的节日是过赶年,即按农历比汉人提前一天过年,月大在腊月二十九晚上过年,月小在腊月二十八晚上过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土家先民正准备过年,朝廷突然下了圣旨,调湖广土兵前往江浙抗倭。为了使马上就要奔赴抗倭战场的这批土家官兵过了年再走,就提前一天过年。清代《光绪龙山县志》曾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则二十八日。相传前土司出军值除夕,令民间先朝度岁,后遂以为常”。现在,土家族人过赶年时,远离家乡的亲人也要回家。全家男女老少都要同桌吃“团年饭”。团年饭用甑子蒸,并将坨子肉、粉丝、白菜、萝卜等煮在一起吃,叫“煮合菜”。据说当年土家官兵一起过年,人数众多,只有架甑子蒸饭。肉也没有时间切细,只好砍成坨坨。至于其他的白菜、萝卜更没时间切细、分炒了,只好放在锅里煮成合菜,后来称为“贺菜”。吃团年饭时,要关着门,不让外人进来。半夜子时以后就开始吃,吃到天亮,预示来年越来越兴旺。
【抢年】 即在限定的时间里抢先放鞭炮,土家族人认为,谁家抢到年,就意味着抢了幸福、丰收和吉祥。其抢年的时间不在大年三十的子夜零点,而是听拂晓鸡鸣。谁家的鞭炮在鸡鸣第一声之时炸响,就表示他家已抢到了年,其余各家亦纷纷燃放鞭炮,以求分抢一些好年成或福气。最先抢到年的家庭欢呼雀跃,并跑到碓屋,舂碓三下,推磨三转;再跑到猪栏边,唤三声猪,跑到牛栏边,唤三声牛;然后跑到谷仓边,敲三下仓门,以示将抢得的“年”引到家中转一转,以求今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家人大吉大利。
【调年会】 土家族地区民间大型的社会交际和祭祀节会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会期3至7天。节日开始时,先祭祀祖宗神灵,会毕,表演龙灯、狮子、彩船、蚌壳灯、跳摆手舞,包括“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婚”、“民族迁徙”等历史歌舞及原始的舞蹈“茅古斯”等。晚上,巫师头戴凤冠,身穿罗裙,手舞铜铃宝刀,在台上念咒。念毕,点燃篝火,男女青年盛装同歌“摆手”。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进行接触,可寻找其意中人。大型“调年会”每隔数年举行一次,单日开始单日结束,日期也是奇数,此又兴“大摆手”、“小摆手”,则日期多为3天,规模较小,以跳摆手舞为主,多于其他表演活动。
【闹年锣】    民间春节一种娱乐活动。解放前,几乎每个村寨都各有一套锣鼓,正月初三以后,处处可以闻到锣声。其乐器组合是:一面鼓、两付钹、一至二面班锣、数面锣。以鼓点指挥,一般是击鼓四点,即“咚——咚、咚、咚”,锣声落在第四点上。当数面大锣齐鸣时,声音宏亮,震彻山谷。旧有囤锣习俗,两村对峙,日夜击鸣,以坚持时间长者为胜,有达半月之久的。
【守岁】    至除夕日易门神,贴门联,张灯结彩,凡什物具贴楮钱,城市于黎明,乡村于午后俱备盛馔祀天地祖先,入夜,用大树蔸(暗喻下一年会养大年猪,吃大猪头)烧旺火,全家围着火炕守“三十夜”,深夜洗脚,求得来年财喜兴旺;并扫火床36道,以表示来年庄稼地里不长野草。
【贺年】    元旦张灯结彩,长幼盛服,具茶酒焚香拜天地神毕,择吉时燃鞭炮,出门外向吉方三揖,随拜土地祠,谓之出行。还拜父母及尊长,继乃拜谒族戚邻友。自元旦(正月初一)至元宵互相庆筵,叫请春酒。户户门前贴春联,家家屋内贴年画。民间的花灯、狮子灯、龙灯、三棒鼓,走村串寨巡回演出。
【闹元宵】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灯节”。民国时期,民间的龙灯、狮子灯、花灯、三棒鼓从正月初一玩到十五止。1980年恢复元宵活动,由人民政府文化局、文化馆主持。自此,张家界市每年正月,特别在元宵这天城内各单位门前张灯结彩,十字街上空悬挂走马灯,大街小巷灯火辉煌。城郊附近各乡的花灯、狮子灯、三棒鼓等从白天到黑夜,在城内各处巡回演出。进城看热闹的人摩肩接踵,全城沉浸在锣鼓鞭炮声中。
【花朝】 农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其习俗名称、时间、形式乃至内容均与湖北、江西相似,这与客家因缘息息相关。改土归流后,朝廷任命的流官和客家人大量迁入,所以许多习俗保留中原地区的诸多特色,它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月十五日这天,其习俗传统,以男女青年郊游踏青为主,与古时洛阳“二月二”习俗“士庶游玩”相近。故当地至今还留下风趣的“喔麦子兜”(客家方言,意为麦子培土)之说,实为青年男女在郊外谈情说爱时,偶遇熟人问起的托词。与客家民歌唱的“茶树打籽叮当叮,茶树底下好谈情,万一有人来相问,两人假作拈茶仁”一样。现民间还有“二月不捡花手巾(情人信物)”的禁忌。
【清明节】 节日的前三天起至节后的四天内,子孙们为凭吊祖先都到祖先坟前挂“清明吊”、焚香、烧纸钱,并以酒、肉、饭、菜祭奠。清至民国时,由同姓族长主持召开“清明会”、吃“清明饭”。直到现在人们仍沿旧习。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又称“扎蛇眼”,流行于各民族中,民间认为蛇的生活习性是:“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进土。”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后,蛇进入冬眠,次年惊蛰开始复苏,农历三月三出,人们便有三月三开始防蛇的习俗。此俗源于传说。古时,有两条毒蛇精,常出来害人。玉皇大帝得知后,于三月三日派神仙下凡斩蛇精,蛇精躲在磨眼里,神仙顺手拿起一糯米粑粑塞住磨眼,将蛇精堵住。妇人尤重此俗,民谚云“三月不吃粑,蛇咬妇人家。”土家族民间沿袭此俗者有二:①届时家家扯嫩蒿叶拌糯米做粑粑吃,故谚语云“三月三,做起粑粑扎蛇眼。”②在头年腊月,打糍粑时,家家户户打茶盘大的特型糍粑,浸于缸中,等到三月初三时烤着吃。其意是开春入夏山区常有毒蛇出没,咬伤人畜。所以用特型糍粑将蛇孔堵住,不让蛇溜出伤人,使村寨人一年中出入劳作,平安无事。
【四月八】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日,是土家人大节日。届时,家家户户办酒肉,祭祀祖先,接亲邀友,大宴宾朋。其他民族也过四月八。节令传统有二:一是牛王节,相传远古时代,耕种全靠人力拉,十分辛苦。有一年的四月初八,春耕大忙时,天上降下一头神牛,眨眼间帮人耕种一大片,秋后获得丰收,人们过上了好日子。神牛还给凡人留下了子孙,从此人们有了耕牛。为感谢神牛,人们便把每年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让牛休息,并给好的吃,以作纪念。二是嫁毛虫的日子。四月初八正值万物复苏的春季,毛虫(泛指一切农林害虫)将出来危害庄稼。人们将两条长纸条贴成十字形,中间画一太极图,四方写着“时逢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出青山外,永不入我家。”纸“十字架”贴在屋内中柱上,意在祈求毛虫远去,不在农家危害。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各户于门庭悬菖蒲、艾蒿,包粽子相互馈送。饮雄黄酒,并以雄黄涂小儿面部,屋内外洒雄黄驱除蛇虫。女婿到岳父家拜节。河内龙舟竞渡,锣鼓喧天,凭吊爱国诗人屈原,给竞渡者以食物叫做“赏标”,竞渡者拼力争先叫做“抢标”。
【浴百草汤】 土家族地区一种岁时节令习俗。此俗多在端阳节演示,其俗主要是祛不祥。到了端阳节那天,土家族百姓要将雄黄碾成粉末状,在小孩子的头上(前额)、手心和脚心上涂上雄黄粉,相传如此可以辟瘟疫和毒蛇。另外,要上山采集各种野草,洗净,带回家来,与水烧热,全家进行沐浴,此热水谓之“百草汤”,相传用百草汤淋浴,可保不长疮疥。在土家人心中,五月是“恶月”,秽邪之气盛行,故需加以防范。清光绪年间《化山县志》载:“五月‘端午’,悬艾于门,饮菖蒲酒,以角黍相遗。研雄黄点小儿头上及手足心,云‘辟疫’。采百草煎汤,男女澡洗,云辟疮疥。”
【六月六】 土家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明史》记载,明洪武初年,茅岗土司王覃后,因不满朱元璋妄杀功臣,联络湘鄂边境48峒土司起兵,朝廷派杨璟、周德兴前来“平剿”。经七年征战覃后战败被擒,并解押京城。洪武帝见其背上有龙纹,问他是刺画的还是生成的,覃答是生成的。帝不信,令剥皮视之,果如此。覃后被害后,帝愧,令将其皮置龙座3天,以谢天意。覃后遇难那天是六月初六,故成为土家族的重大纪念日。这一天,各民族,特别是土家人,都翻晒衣物,称“晒龙袍”。
【七月半】 土家族于农历七月十二日开祭,祭时,要将祭品(酒肉饭菜)摆于大门外的阶沿上,家中男女老幼按男左女右的顺序依次跪于门前祭祀,谓之“迎祖”,其祭祀仪式如同欢迎从远地而归的生者,除跪拜之外,尚需呼唤先祖进家过节。到七月十四日晚上,仍拜于门前,如欢送回天的形式,谓之“送祖”。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称“七月半”。相传是亡人的节日。每到七月初一,阴司放假半月,让亡灵回家省亲,至十五日赶回阴司,在丰都阳竹街赶“盂兰大会”,所以,每到七月,人们就不出远门,也不刮胡须,怕祖人回来会不着,不认识。同时,多摆酒肉,插筷子敬祖先。至十三或十四日晚,在门外烧纸钱,作为给祖先来年的费用。
【中秋节】 土家族不兴赏月,汉人称之“守月花”,吃月饼则是土汉共有的习俗。土家人过中秋别有特色。他们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园里偷瓜,给无生育之夫妇“送子”、凡婚后三载无育,亲邻则主动在中秋之夜,更深人静,悄悄去冬瓜园,无论是谁家的,皆可偷摘。园主明知不纠。将冬瓜裹于襁褓之中,送到无生育夫妇床上。送,有两种礼仪,一是当夜偷偷捎去;一是乘轿子,鸣锣吹号击鼓绕街巷送去,意取瓜瓞连绵之兆。这种习俗,取于伏羲兄妹坐葫芦成亲,创造人类的神话传说。竹枝词唱:“生育艰难暗带愁,乡邻送子贺中秋;冬瓜当做儿子耍,喜得闺人面带羞。”
【重阳节】 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俗谚云“要喝重阳酒,土家寨子走。”人们多采菊,佩茱萸携酒约伴登高。
【冬至节】 冬至是白族的一大节日,且长达约一周时间。一般分两阶段进行,在冬至节前二三天,各姓支房开始祭礼活动,由支房族长主持,杀猪宰羊,承办酒席。祭祖那天,大开祠堂门,族内男丁子孙不论居住远近,富贵贫贱、年龄大小,都身穿本民族服装,带主祭品,到祠堂参加祭礼,共进晚餐,共议族内有关事宜,并作出决定。二是冬至节后几天,在县城总祠举行合族大祭祖,时间三五天不等,由各支房派代表参加,举行告祖仪式,气氛庄严,同时公布祠内财物账目,解决族内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祠堂田产归公,祭冬至习俗已废除。
【本主节】 本主即本境福主,是民家公认的一地之保护神。白族人信奉“本主”,各姓氏和各村寨都有其本主神,本主的生日即本主节。各本主生日不在同一天,因此本主节也不是同一天。桑植白族聚居区共信奉18个本主神,纪念地有26处,故本主节有的一月内有几个,届时,各村寨的白族儿女都去祭奠本主神寺庙之地,载歌载舞,贡奉朝拜。附近群众也去“赶会”,进行商贸物资交流。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信仰
下一篇:庙会、香会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推荐信息
热门信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