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张家界

2009——知我张家界、爱我张家界,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8:09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知我张家界、爱我张家界,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在中共张家界市委学习中心组年度第三次集中学习活动暨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课堂辅导报告
  全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我结合自己学习钻研张家界本土历史、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的一些心得体会,以“知我张家界、爱我张家界,齐心协力打好‘张家界牌”’为题,向大家汇报个人一些感受、体会和思考。衷心希望能够对正在启动的张家界精神大讨论,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并期待切磋交流和批评指正。一、爱我张家界就必须知我张家界,知我张家界就应知晓张家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
  身为中国人,理所当然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家乡。说起祖国,我们就会涌起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就会想起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神话,想起古代的四大发明,想起孔子、老子、庄子,想起屈原、李白、杜甫,想起秦汉雄风、大唐盛世,想起古老而又现代化的方块汉字,想起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想起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天安门、哺育了中华文明的黄河长江,想起“怒发冲冠”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想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想起神舟7号遨游太空,等等。
  爱家乡跟爱祖国是一个道理。知我张家界、爱我张家界,“知”是“爱”的前提,“爱”是“知”的动力。每一个热爱自己家乡的张家界人,首先必须知晓自己家乡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知道家乡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爱,值得我们引为自豪,才会爱得踏实,爱得执著和深沉。套用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歌词“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可以说知有多深爱就有多深,知有几分爱就有几分。多年前朱铬基总理就说过湖南要打好两张牌,一张是张家界,一张是袁隆平。足可见张家界这一品牌是何等了得!可是,一些同志由于对张家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缺乏必要的了解,错误地以为“张家界牌”就是山上那些个岩头;这样,“知”得不够直接影响到“爱”的力度和深度,影响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尊,影响到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形成,进而影响到正在致力推进的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因此,这一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一)四个误区,导致一些同志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之不同程度的缺失。
  无论是在外埠人士眼里,还是在我们张家界人心目中,相当一部分人对张家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糊涂认识,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大误区:之一是认为张家界没有历史;之二是认为张家界没有文化;之三是认为张家界的土家族不像少数民族;之四是认为张家界属于湘西或大湘西的文化,以及片面认为历史上慈利常德是一家、永定桑植湘西州是一家,而不知道本市两区两县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原本一直就是一家,等等。这四大糊涂认识导致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已经到了非反省、反思不可的地步。即以“张家界”三个字不时被“湘西”两个字取代或者覆盖的现象为例:
  2009年2月,市政协主席会议听取城市《总规》修编工作汇报并进行协商。我在发言时,就建议把某页某行“发掘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特色”、“湘西民居风格”中的“湘西”二字换成“湘西北”或“张家界”,并建议加上一个白族。理由很简单,地处湘西北的张家界本身就有土家族、白族和苗族,而且土家族占了全市总人口的将近70%;永定区王家坪、沅古坪一带的民居,放眼皆是成片成片土家吊脚楼,漂亮得很!明明这些都是张家界本土的东西,为什么却要贴上别人的标签呢?就好比明明是自己生的孩子,为什么却要让孩子跟人家姓呢?2008年,张家界一中一个12岁的小女孩出了书,学校请我去参加首发式,黑板上写的是“湘西少女作家”,我一看就怪不舒服,请我讲话的时候我就说,明明是张家界一中的学生,是地地道道的张家界人,张家界的牌子响当当啊,它哪点亏我们了?为什么就不能堂堂正正写上“张家界少女作家”呢?还有,武陵源一台演艺节目不叫“魅力张家界”,而是叫“魅力湘西”;另一台节目不叫“走进张家界”,而是叫“走进湘西”。这使我想起云南的丽江和香格里拉:迪庆的州名都改成香格里拉好些年了,丽江一直还有人在争他们是正宗的香格里拉。丽江人不傻,他们争归争,那台当家节目还是毫不含糊叫《丽水金沙》。设想一下,如果丽江的那台节目不叫《丽水金沙》而叫《香格里拉》,你说是为他丽江做宣传,还是义务为人家香格里拉做宣传?当然,我们这里不存在争“湘西”的问题,
但在张家界的地盘上天天晚上推介湘西的“魅力”,除了给湘西义务做宣传,还会给游客造成误导:或者以为这里归湘西管,张家界是湘西的一部分;或者误以为张家界缺乏魅力、“打鬼”只好借助钟馗。湘西建州50周年时出过一本《魅力湘西》的书,那才叫名正言顺,天经地义;在张家界地盘上打“魅力湘西”的牌子,总觉得缺乏应有的文化自觉。还有,去年搞20周年市庆活动,花一笔钱请湘西歌舞团出一台节目,人家撰写的串台词里头,粗略数一下出现了几十处“湘西”!要不是当时主管此事的市领导委托从旅游局退休的一位文化人把关,要不是这位文化人几番义正词严交涉,把它矫正了过来,真还不知道演出方喧宾夺主,会闹出些什么笑话来!这个月上旬的张家界日报,记者报道几位民间艺人应邀赴欧洲演出,也是报道“几位张家界艺人带去湘西民间艺术”。文化景点老院子”的促销广告也是一口一个“湘西老院子”。几年前一位张家界人编的画册,内容是张家界风光和风凰风光,画册也是取名《魅力湘西》,如此等等。这类事情多了,发觉我们张家界一不留神就有可能扮演一种“拉边套”的尴尬角色。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地理上,这里属湖南西部;二是我市部分区县,历史上曾归湘西州管辖过30多年;三是很多人通过大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认识湘西向往湘西,凤凰几乎成了文化人朝圣的地方;四是对张家界本土的文化缺乏了解,心里虚虚的,只好虚张声势打人家的牌子,就好比怀疑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只好打主意抱养人家的孩子;五是缺乏维护和保护张家界品牌的自觉意识。由于湘西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它还明明是一个州的行政区划,与湘南、湘中、湘北、庭湖地区之类的表述就不是一回事儿,因此使用“湘西”、“湘西地区”这一类词汇,尤其应该持慎重态度。
  韩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留意。谁都知道韩国受汉文化的濡染极深,他们的首都在改名“首尔”之前一直叫“汉城”;他们的国旗徽记是我们的太极图阴阳鱼;一部《大长今》,其中诸多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从我们中国传过去的,反过来变成“韩流’’往中国倾销赚钱。为了强化国民的文化自立与自觉,他们已把汉城改成了“首尔”,把从中国传过去的端午龙舟节,抢先注册申报变成了他们的世界文化遗产。对比韩国,他们把明明是中国的给弄成是他们韩国的,而我们把明明是张家界的偏要拱手相送给人家湘西!这一现象难道还不足够引起我们反省和反思么?谁也不是先知先觉。说来脸红,本人也曾创作和发表过大型文学剧本《湘西九歌》。关键是发现事情不对头了,有问题了,得及时调整过来,否则一旦弄成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缺失,麻烦就大了。
  (二)关于张家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兼以澄清四个误区所代表的糊涂认识。
  1.张家界的历史古老悠久——澄清“张家界没有历史”的糊涂认识。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永定城区先后发掘出战国两汉墓达727座,出土文物1600余件,已知有国家一级文物50余件。其中在今欣业家园地段发掘出来的几座楚墓,封土规模庞大,文物专家认为其规格甚高。澧水大桥北端的“古人堤”,出土过新石器,有战国、两汉等多种文化层。早在楚国时这里就建造过城池,汉、晋、隋、唐时都在这里设过县治、郡治、州治等。这里出土的九九乘法表,除了新疆的楼兰和近邻的龙山里耶,迄今还没在其他地方发现过。
  20世纪80年代,本境考古发掘取得诸多关键性的重大突破。仅慈利一县,1986年这一年就先后发掘出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处,商周遗址5处。桑植朱家台有一处极似瓦窑的商代遗迹,一旦确认,则是全国第一商窑,因为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现商代瓦窑。凡此种种,说明早在5万~2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以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本境先民们已在这方天宇下筚路蓝缕,开凿鸿蒙了。
  紧挨我们中心城区的两座山,一座崇山,一座天门山,历史古老得不得了。先说崇山。史学家考证,很长时间里崇山是武陵地区苗蛮文化的中心。4200多年前舜帝将罐兜放逐到崇山。西汉置充县、隋置崇州和崇义县,取名都是因为崇山的缘故。崇山人至今还保留不吃黄鳝的习俗,传说跟罐兜有关。
  再说与崇山比肩相挨的天门山。前不久我查阅史料时得知,天门山有3000多年前古代濮人留下的悬棺葬,据考证仅仅比武夷山的悬棺年代稍迟一点点。此外,相传神农雨师赤松子在这里炼过丹;战国时期大谋略家鬼谷子在这里学过易;西汉时张良在这里留有足迹;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在这里屯过兵;三国时因天门开而设置天门郡;南北朝时候本境设北衡州,州治在今永定城区,就是因为当时北周辖地管不到南岳衡山,为祭祀五岳的需要,北周皇帝就封天门山为南岳,故得名北衡州;唐时这里建立了寺庙,寺庙遗址出土的唐代七星铜剑是国家一级文物;元代时这里建立了“天门书院”;明末清初李自成部将野拂在此担任住持。几千年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这样一些人物出没在这里,可想而知这块土地的历史有多古老。
  再说建城的历史。建于东周时期的白公城遗址,在今慈利县城,现在还有护城河的遗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本境属黔中郡慈姑县,县府在今慈利县城的太平村,距今已有2230年历史。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设零阳县治于慈利,设充县县治于现在的永定城区,距今已有2211年历史。公元264年设天门郡,郡府在今永定城区,因而建郡州的历史也有1745年了。此后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里或为州府,或为县府,或同为州府和县府;公元1371年起,这里是军事重镇永定卫城所在地,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造的普光寺,比起北京故宫要早七年时间,寺名由永乐皇帝所赐。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足够的底气这么说:从远古走来的张家界,是一块神奇又古老的土地,是一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
  2.张家界的土家族既正宗又独具特色——澄清“张家界的土家族不像少数民族”的糊涂认识。
  认定一个民族,是十分严肃、慎重的大事。中国的土家族之所以在1957年得到国家认定,是因为它确实具有一个民族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在张家界众多出土文物中,有几样非同寻常的东西,它们从不同角度印证:土家族是本境历史最为悠久的世居民族。
  一是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蚕纹饰、商代陶器上的水波纹饰和汉代陶豆上的藤蔓组合纹饰,分别出土于桑植朱家台,反映了土著先民生产生活的痕迹,成为考证土家族源流的重要依据;二是虎钮罅于,早在宋代时候枫香岗的赧王墓即有出土;不同年代在市境两区两县皆有出土。比如20世纪80年代出土于永定兴隆乡的一尊虎钮罅于,属国家一级文物,这种古代军乐器是土家族地区特有的标识;三是出土于慈利县城的铜印章,阴刻有“沅夷蛮长”四字,是研究市域少数民族的重要文物资料;四是汉代铜跪俑,20世纪末出土于吉大张家界校区,属国家一级文物,通过对其衣饰的考证,推断出是典型的土人;五是八幅罗裙,20世纪末出土于紫舞西路,作为土家族女子的标志性服饰,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件明代原物。
  张家界地理环境的最大特点,是地处云贵高原向庭湖平原过渡的交接部,地处汉族和土家族的接合部。一方面它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属于武陵山区土著文化圈;另一方面,穿境而过的澧水连接起了它与荆楚、湖湘、中原等外来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土家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外族人员不断‘‘加盟”这一历史事实。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土家族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因子,一方面不失根本,仍然葆有本民族的一些本质特征、基本要素和文化印记。如土家族独有的宗教——“土老司”;独有的传统节日——过“赶年”、六月六:独有的歌舞艺术——梯玛神歌、茅古斯、摆手舞;独有的古代军乐器一虎钮惇于;独有的打击乐——打镏子;独有的吹奏乐器——咚咚喹;独有的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独有的本民族语言:独特的婚丧习俗哭嫁、绕棺跳丧;独特的建筑艺术——吊脚楼、转角楼,等等。而这些最能展现土家族特征特色的东西,除了土家语、土家族服饰、梯玛神歌、摆手舞、哭嫁只在少数边远乡村保留,其他则一直延续在土家族人的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一直延续在土家族人的血液当中。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