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文化

文物古迹(二)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9:4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明青花题辞碗】 共2个(一个已残),口径16.5公分,高0.83公分。碗内上下沿各有一圈青花纹饰,碗底书“永乐年制”字样。碗外壁一侧绘东坡泛舟赤壁图,有人物像5个,或摇橹,或向炉,或对语,形神皆备,其绘画线条较粗扩,重于写意。一侧书《赤壁赋》文,字迹清晰,笔触苍朴。瓷质较为细腻,外表尚显示神光。经鉴定,此青花题辞碗为国家一级文物。【明铜砝码】 共12个,计三、五、六、七、八、九钱制6众目;一、二、三、四、五、拾两制6个,合今市秤2.1斤。三钱制砝码高0.08公分,直径0.14公分;拾两制砝码高0. 31公分,直径0.42公分。铜砝码原藏永定区尹家溪镇小河坎村农民陈德兵家,现藏文化馆。经鉴定,明铜砝码为国家一级文物。【明玉花插】 明雕云龙玉花插高15.2厘米,通体雕以云纹为地。云纹中穿插两条游龙夺珠浮雕作主纹,雕工精良,纹饰优美,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明玉雕水盂】 水盂系明代玉雕,高3.7厘米、长15.3厘米、宽12.5厘米。玉质温润细腻,水盂呈桃形状如意状,桃形中心处作1小盂,5只浮雕蝙蝠作展翅飞翔状,布于盂周及盂中。【清五彩双耳樽】 系清康熙瓷品,鼓腹,剑口,最大腹径10.5厘米,通高11.5厘米。腹部满布五彩人物与题款,字画对照,图文并茂,其题款文日:“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稻之田千亩,号日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丧葬者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干。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谷八百,解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宦者罢,莫给,给其大较也。初,公之未显贵也,尚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三十年。既而为西师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全文用朱红料正楷书写,计17行,占樽之腹约半,另一半为五彩人物图。画面中,范文正公堂中坐定,作正给来领衣食者分发施舍状。所绘10人,均表情生动,线条流畅。1982年5月,省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清代康熙传世精品,定为一级文物藏品。4.古墓葬【獾兜冢】 獾兜,史传为4000多年前唐尧时人,原为尧臣,“因与共工比周为恶”,舜进言尧帝,被流放到崇山(见<尚书·舜典)篇)。据1979年修纂版<辞源>解释;崇山, “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獾兜于崇山,即此”。崇山,距市区10公里,海拔1200余米, <直隶澧州志>载: “崇山……山势嵯峨,顶有村落,其地平旷,可容千人……最上巨垄,人传獾兜冢”。今考崇山,其下有“獾兜石窒”、“系马柱”等古迹;其上有“獾兜屋场”遗址,屋场后山巅有一空旷平地,中有土垄,状似坟冢,即獾兜冢也。关于舜放獾兜于崇山,古人多持贬说,民间亦有“见獾兜墓为不祥”的传说,然至近代,史家蜂起,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三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獾兜、祝融为首的。据《汲及竹书》记载,舜逐“四凶”,事出有因。因“舜篡尧位”,多行不义,遭到“四凶”反对,但舜摄天子(指尧)政.(见<俎豆集>)进谗言于尧,以“叛乱”为由,“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周赧王墓】 周赧王延岁(公元前314~256年),相传葬于永定区丁家溶赧王墓。明万历<慈利县志>载,周赧王墓在市西10里, “史赧王59年,秦攻周,赧王惧而朝秦献地,遂以是年卒,周亦亡。盖秦忌之,不欲其葬内地故也。”清同治<直隶澧州志)载:“周赧王墓,县西十五里,有赧王山,中有大冢,封殖甚高,周列小冢四十余,或云殉葬宫嫔也”。唐王维《赧王墓》诗云:“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獾兜。”(按:周赧王墓与崇山獾兜墓遥遥相对,故谓“近骧兜”)。宋洪迈<容斋随笔>载:“澧州慈利周赧王墓,傍五里山堆,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余歼宰是色,得一镎,高一寸二分,阔寸一分,并尾长五十五分,重十三斤。赧王墓周列的小冢,清光绪《永定县乡土志》载:“有四十入堆,在孟家坪,东西罗列,错落如星,高约丈余,圆径倍之,传为周赧王葬宫嫔处。又传为宋时征驻屯为营,此遗址也”。并谓:“县藏虎錞者,余所见,如聂氏、楚氏、王氏有此物。”据文物调查,四十八堆在今张家界西郊,为四十八座大型战国墓。【朱家台商代墓葬】 位于桑植县城朱家台高湾、吴家谤,各有商代墓一冢。棺木遗骨无存,有陶制品罐、豆、釜的碎片,清晰可辨。罐系夹沙陶,卷沿平底,圆唇及尖圆唇,饰绳纹、方格纹及多戳印纹。豆为泥质黑陶之折盘内弧和圆盘弧腹形,尖圆唇,卷沿和平沿底,亦饰多戳印纹及方格纹。釜系夹沙深褐陶,鼓腹,卷沿饰多戳印纹及方格纹,还有手指纹迹,工艺粗糙。鉴定为当地土著文化类型。1982年7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发掘出土。【朱家台战国墓群】 位于桑植县城朱家台中段。共25座墓葬,均为东西向单独长方形墓室。竖穴窄坑,墓口略大于底,四周规整,底平,墓室较浅。墓主及棺椁腐败无存。其中16座墓中,有随葬品68件。包括陶器61件,铜、铁器及琉 璃器各2件,石罄l件,泥质黄灰褐宰陶 高颈罐3件,盂4件,鼎18件,敦5件, 壶14件,豆21件,碗、盘、匹、勺、匕 各l件。铁器有带钩、锄各1件。铜器有 编罄、带钩各l件。琉璃是黛蓝色稍透 明、中孔的琉璃珠2颗,直径1.2厘米, 饰蓝白绿相间、蜻蜓眼式图案。此墓群分 别为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队于 1983年8月、1987年7月发掘。 【朱家台西汉墓葬】 在桑植县城朱家 台庙湾,发掘西汉墓葬9座。墓室呈东西 偏30°~40'方向。遗骸棺木腐朽无存。有 长方形竖穴墓坑7座,楔形竖穴墓坑和竖 穴二层台坑式墓室各l座。除l座用红土 拌合白膏泥精细夯筑外,余均未夯筑。墓 底平整,填五花土及洗矿土。随葬物有: 铸大篆“五铢”及“宣帝五铢”字样五铢 钱18枚,泥质灰陶明器鼎7件,盒5件, 壶10件,盘、豆、各3件,罐、釜各6 件,灶、甑各4件,鍪和吊桶各l件。陶 器多数为凸凹弦纹,少数为板印方纹、绳 纹、方格纹,个别为水波纹及藤蔓组合 纹。反映当时土著文化特色。该墓葬于 1988年2月,由湘西自治州文物队和县 文管所共同发掘。 【零阳镇官地墓群】 墓群分布在慈利 县城西官地长约300米、宽约200米的坡 地上。1969~1981年发掘其中8座,认 定为战国时期墓葬。墓为土坑竖穴,遭严 重破坏。出土青铜鼎、勺、剑、戟、戈、 矛、铎及陶器鼎、敦、壶、豆等文物多 件。 【周级墓】 周级,晋时大庸(今永定 区)天门山人,为宜都(今湖北宜都)内 史。(按:内史,官名,西汉初年封诸候 王,国内置内史,掌民政,晋时沿置,隋 始废)《晋书·本传》及《通志·忠义传》 载:周级,“天门人”。死后,葬天门山 下。明人张兑作《题杨舟天门山图》诗, 有“可怜宜都周内史,古冢垒垒在山丘” 句。今查天门山下,古冢颇多,周级墓已 无从查考。      【南岔西汉墓】 位于桑植县南岔乡南岔村伍家湾一带,有墓封高约2米、直径3米的圆型坟堆近300座,占地3万平方米。部分墓葬风蚀裸露地表,露出若干几何纹砖室墓。1960年经湘西自治州文物队普查发现,鉴定为西汉墓群。1962年定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屡遭破坏。1979年再次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岔东汉墓】 位于桑植县城北6公里的南岔集镇不远,分布陈家湾、官家堡、伍家湾、红龙坡一带,面积约3万平方米。1962年,省、州(湘西自治州)文物考古队在桑植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陈家湾、官家堡一带古墓封土堆较多,其高约2米,直径约3米,达20余座,封堆多呈圆形,有的墓葬已露出地表,发现有几何纹砖室墓群。经鉴定,这批古墓为东汉墓葬群。现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竹峪悬棺群】 位于慈利县高桥乡白竹峪村,西临箱子岩,西北临云朝山。峪间溪水湍急,四季不竭。两侧悬崖对峙,高数百米,仰视仅见一线天光。崖壁上遍布悬棺墓,计约30余穴。墓室为竖立长方形,宽约1.3米,深1米余,高2米,距岩底约15 .20、25米不等,为古人凿石而成的县棺竖墓群。其年代未能稽考,据当地土人言,50年代有樵人入内曾见残朽棺木、骨殖、铜剑和陶、瓷器碎片,今已荡然无存。但墓室之伟功补了湘西一带悬棺古墓葬空白,实当武陵人文之奇观。【大庸古墓群】 一作“四十八堆”,位于市内岩塌、大黄土包、三角坪、大庸桥、且住岗(原孟坪)一带,方圆约五平方公里。据<永定县乡士志》载:“四十八堆在孟坪,东西罗列,错落如星,高约丈余,圆径倍之,传为周赧王葬宫嫔处……又传为宋时征蛮屯驻为营,此遗址也。”今考其土堆移为砖室墓,其砖长35.5公分,宽16公分,上有五铢钱饰纹或五铢钱图案。墓封土堆一般高为5~6米,堆围达20余平方米。墓室共分三进,第一进为进口,深1. 48米,高l米,宽1.1米;第二进为棺室,高2.59米,底宽3.5米,深5米;第三进为葬品室,大小与一进同。据考证,四十八堆应属东汉墓葬。所谓周赧王葬官嫔处或宋时征蛮遗址等,皆不可信。与四十八堆同时存在的,还有西汉墓群、战国墓群等。1962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公布此古墓群为州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和1975年,州博物馆先后在此举办亦工亦家文物考古训练班,在大黄土包发掘了西汉墓三座,砖室墓一座。出土文物有陶鼎陶盆、陶壶、玉壁等器物。1979年3月,州革命委员会又重新公布古墓群为州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现存五堆完整的砖室墓,八堆已有不同程度破坏,三十余堆皆夷为平地。【殷家岗墓群】 位于慈利县境内的零阳镇双安村。墓群分布在慈利零阳镇双安村长约500米宽约300米的岗地上,属汉代砖室墓葬,已被群众修房建窑严重破坏,部分暴露。出土有东汉时期陶器罐、豆、、鸡、猪圈及滑石猪等。【古林凸墓群】 位于慈利县零溪镇墨园村古林凸山腰,有明墓两座,占地约100平方米。1979年清理其中1座。墓用青石条砌成,中置木棺1具。出土有金发钗、凤纹铜镜等,经省文物小组鉴定为一级文物藏品。另1座墓葬保存完好。【石板村、零溪村墓群】 墓群分布在约5平方公里的慈利零阳镇石板、零溪两村境内,约1000座,大都封土堆无存。1987年发掘其中30座,均为土坑竖穴墓。属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丝织品、滑石器等文物。在其中较大的36号墓中,发现楚竹简近1000支(残简共4557片)约2万字。由于棺顶腐烂,泥土浸入,以致竹简断裂错位。整片竹简长约45厘米,宽约4~6毫米,极薄,字迹清晰,记载有吴、越、楚等国史事。如“攻吴王夫差”、“王日‘吴为不道”’等。这次出土的竹简和兵器等,曾参加“湖南省文物普查成果暨考古新发现展览”。【周叙墓】 明代周叙为慈利江垭人,官至工部尚书。墓的封土堆无存,已夷为耕地。墓前石人石兽已毁坏或移位。诰封资政大夫工部尚书周公墓志碑高1. 12米,宽0.84米,碑文阴刻楷书,记载墓主生平业绩及生卒年月,保存较好。【野拂墓】 墓在慈利县高峰乡茅庵水库旁山坡上,封土堆尚存部分,高约1米,底径约3米,墓碑高89.5厘米,宽44.5厘米,碑文阴刻楷书,正中刻“皇清临济正宗圆寂始祖僧真修野拂老和尚墓”,上端刻“衣钵永传”字样。此碑已掘离原位,现存县文物保护管理研究所。5.寺庙塔碑【天门山寺】 旧名灵泉院.云钵庵。原址在天门眼顶以东,建于唐朝。明朝初年迁建在天门山顶南边,即今址,改为现名,亦称灵岩寺。清雍正3年至13年(1725~1735)两度重修,嘉庆13年(1808)改建。寺坐北朝南,险峙巍峨。寺前是岩溶漏斗和长满古树的陡峭深沟堑。寺东侧有龟口有水井,西侧有蛇,有“神龟灵蛇护寺”的传说。寺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有“三进堂”(大佛殿、观音堂、祖师殿)、“六耳房”(藏经、香积、禅房、客房、厨房等)。寺门联云:“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1949年后寺庙荒废,寺旁古树先后砍光,大佛殿、山门和六耳房被拆,仅存观音堂、七级石塔、祖师殿和12块残碑。1984年后已将山寺初加整修。【大悲庵】 位于市区城西南7公里处的南庄坪办事处木讷里,为明僧恒性创建。恒性字如玲,明武昌王子,袭封镇国将军。天启年间,魏阉(忠贤)宦官专权,残害忠良,年方16的恒性意欲诛讨,以清君侧,事发,遁入湖南省龙华寺削发为僧,剃度时恒性曾大放悲声。其后浪迹衡山、峨嵋诸胜。崇祯7年(1635)游至永定,在觉云山(今大庸仙人溪内)架木为刹,于茅为庵,康熙年间将寺宇迁至木讷里,初名大惠堂,后改为大悲庵。恒性于77岁圆寂,被尊为本庵祖师。大悲庵面北而建,亦寓恒性心忧京华之意。共三进三殿,占地5亩。今存第二进大殿、右丹池及部分碑刻。殿为单檐歇山顶,进深10米,明间宽5米,次间宽4.2米,皆木结构,单层斗拱,拱身硕大,造型宏阔壮观。大悲庵旧时因恒性之名香火极盛,为湘西名刹之一。其间历数次劫难,几致颓毁,后多经修缮,乡民芨地方政府亦屡惩不轨之僧,终使延传至今。民国时期办乡学,大悲庵被改为校舍,至今沿用。【上天子庙】 正名“向王宫”,位于天子山东侧向天湾,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洪武22年(1389).清乾隆年间续建,庙属砖石木结构,青瓦覆盖,面积150平方米。内有正殿三间,供奉向王夫妇木塑神像。庙门系牌坊式砖石结构,上端正中竖写“向王宫”三字,其下有“为佑善人”横联,左右对联一副,文为“除祸免灾在在被向王之泽;感恩戴德人人近天子之光”,内含“向王天子”四字。清代续修时,向王夫妇神像前面添立一块木牌,竖写“当今皇帝万万岁”七字。整座庙宇在继承我国古代建筑传统模式基础上,注重突出土家族民族风格造型。【中天子庙】 正名“天子殿”,位于天子山中部丁心溶,坐东朝西。始建于明洪武23年(1390),复修于清同治2年(1645)。庙属砖石木结构,形同上天子庙,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内有正殿参政间,供奉向王夫妇木塑金身。庙的上端正中竖写“天子殿”三字,下面横联为“奕业亘古流芳”,两旁对联为“向已称王声赫濯三千界;天其有子俎豆馨香亿万年”,“向王天子”亦含对联之中。向王夫妇神像前面木牌竖写“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庙内存有清同治年间重修向王庙宇的记事石碑一块。【下天子庙】 正名为“天子庙”,位于天子山西端烽火台半山腰,坐北朝南。此庙始建于明洪武24年(1391),于清同治9年(1878)复修,面积140平方米,其造型结构与中天子庙相同。三间正殿内供奉的神像除向王夫妇外,还增加了八部都王、杨泗将军神像,并设有观音、祖师、三官大帝、文昌帝君、补天圣母、伏羲、神农的牌位。庙门亦为牌坊式建筑,上端正中竖写“天子庙”三字,下面横联已失,两侧对联为“若向真王者威灵山川,吴天其子之德彼社稷。”对联亦含“向王天子”四字。向王夫妇塑像前面木牌竖写同前。庙内有同治9年《配补修建向王天子庙观音祖师三官文昌补天圣母伏羲神农杨泗将军八序》石碑一块。【龙凤庵】 位于张家界西北侧化香坡,座北朝南。两侧有两座形似龙凤石由相对峙。“石壁峻赠,拥起卧龙之势;山林翡翠,飞来仙凤之形。”龙风庵因此得名。据龙凤庵石碑记载,该庵为明代所建,清代曾7次修缮,规模大至二进三殿,面积达1100余平方米。龙凤庵建在桑(植)、慈(利)古驿道上,昔日香火鼎盛,名闻乡里。现除所供神像损毁,部分殿房朽残外,庵内尚存前殿,化香炉石塔,左右二龙门,左右二风池等,另有九块碑刻,保存完好,其碑刻文字清丽,刻技精湛。【兴国寺梅花殿】 位于慈利县江垭镇九溪村,原名八卦楼。因其明间昭明枋上嵌着一块黑色石板,以贝壳作料子其上作梅花一朵,晶莹光亮,故称梅花殿。据旧志载:兴国寺为唐代创建。全寺分牌楼、金刚殿、大雄宝殿、梅花殿、方丈室五层,梅花殿是寺中主体建筑之一。其坐南朝北,两层重檐,三面有墙。殿平面呈下方形,边长12.6米,三开间。楼高14米,屋架为木质结构,八角出檐,65度翘角;由8个斗拱托住整个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美观,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殿后有3株千年古樟,更增添了梅花殿古朴静穆气氛。1983年10月,梅花殿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天观】 建于张家界景区内朝天山。“山以朝天名,意取乎仰吴天地。”朝天山海拔1227.3米,地势极为险峻。观址原在距今址不远的山上,其间曾历劫难数次,几致朽废。康熙年间,有和尚醒作登朝天观苦修,并将寺庙迁移今址,虽观得以恢复旧貌。乾隆年间,有山民李氏兄弟耕地时获真武铜像,供于观中,自此,庙声远播,香火鼎盛。后屡经修缮,规模大至三进两殿20余间,面积达1900余平方米,为武陵又一闻名古刹,朝天以在建筑艺术上独具一格,庙周围有夹墙环抱,门窗、柱、匾具有岩石结构,且均有雕饰;诸神塑像,皆重金裴彩。民国期间,朝天观被土匪破坏,现仅存部分石墙及山门。有大小门17个,历代碑刻42块。【五雷山古建筑群】 位于慈利县城15公里五雷山上。五雷山号称“南武当”,古人赞为“南楚名山推第一”。曾为道教昌盛之地。金顶真武祠为临近数县中最负盛名的庙祠,始建于元,明、清扩建。五雷山古建筑群分为内八家,外七家,依山势修建在长达1公里的山脊上,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由于山高风大,整个建筑皆以石头砌成。内八家自南而北依次为朝圣门、斗姆宫、赤帝宫、财神殿、玉皇殿、老王爷殿、观音阁和金殿。外七家布局较分散。现金殿保存完好,其殿呈长方型,面阔20米,进深12米,通高9米。殿内设石柱4根,托住整个屋架,硬山式盖小青瓦。五雷山散落着许多形象生动的石狮、石象和造型别致的各类浮雕,古往今来,不少迁客骚人到此赋诗题词,镌刻于石壁之上。元朝翰林张克以草书题刻“天福地”、“龙头胜境”8字,被人们誉为石崖书林一秀。【云朝山金顶佛殿】 位于慈利县境内。“云朝山在邑南九十里,高数千仞,与腾云山对峙,亦胜地也。……登其上者,云雾四冥,恍若先天混沌之象,故传日云朝”(清嘉庆<慈利县志>)。山上有石屏、石炉、石烛诸景。峰顶金顶佛殿坐北朝南,殿顶已坏,石条砌成的殿墙基本完好。殿墙东西宽2.35米,南北进深6. 13米,残高4.8米。殿内祖师台及左右佛像台尚存,并保存清代李氏、莫氏等施碑志数块。据嘉庆《慈利县志》载,金顶佛殿“大约再创于胜(盛)唐。其碑志虽剥落于苔封,而’贞观’字样犹末泯焉。……岁时伏腊,登山朝谒者,殆将以万数纪。”现存的嘉庆10年碑刻,记录佛殿曾于清乾隆甲辰年(1784)改修。【文庙】 亦称圣庙、红庙。在桑植县政府院内。清乾隆年间建造。座北朝南,前临大街,后依城墙。长100米,宽60米,红墙环绕。前立甬壁,东西开耳门,分别楷书“道贯今古”、“德配天地”于上首。耳门后有长8丈宽4丈的石板小坪,是每年春秋宰牛祭祀处。坪后5级石阶上,有立高12米、长23米的青石牌坊,正面镌人物、花卉、禽兽图案。正殿6柱间开左、中、右3门,分为“义路”、“棂星’、“礼门”,气势恢宏。牌坊土坪中,砌半月形水池名“月宫池”,深7尺,清澈见底,鱼石可数。池旁建木构平房4间,为士子憩息处。6扇楠木大门上刻拔贡唐滨元隶书<大学篇>。此旁一草坪中,植笔松、金桂各2株。两旁有东西廓,朱栏后,供奉历代名儒先贤牌位数百件。草坪尽处为大成殿,2层、高8丈,雕梁画栋,拱斗彩檐,4角垂铜铃,撑以20根两人合抱楠木、马桑木落鼓儿磉圆柱,琉璃瓦顶,峥嵘壮观。正中供奉孔夫子及4配10哲金字牌位。殿左为崇圣宫。1919年,靖国军独立营长贺龙曾于此庙设枪炮局。50—80年代中期为政府机关食堂,1987年被拆毁。【八圣官】 座落在桑植县城楠木山顶,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0,6公顷。富为两进,头进为火殿,二进为两层楼阁,供奉孚佑帝君、文昌、武桓侯、观音、王母、九天司命等八圣菩萨。四周为封火砖墙。登临斯宫楼阁,可鸟瞰全城。1925年,澧州镇守使贺龙回乡祭祀,为弘扬传统文化,争取桑梓文人名士,拨款将此宫修葺一新。现此宫已毁,遗址尚存。【八圭H娄】 位于桑植县内。有南岔、珠玑塔2处,尤其是南岔八卦楼闻名湘鄂边境。此楼座落在卧云界下、桑植内外半县咽喉处的南岔集市中段,占地34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34年(1908)。楼高20余米,3层,上小下大,一色佳木构造。底层10根2米围径巨柱,1楼4柱矗立戏台,正面壁上绘“天官赐福”图;两旁开门,左书“入相”,右书“出将”,台柱镌联云:“三五步遍行天下,无非是戏;六七人百万雄兵,何必当真。”2楼,供杨泗将军神像,足蹬孽龙,怒目举斧作斩龙状。3楼,有台无壁,仅4巨柱冲顶,上置白底兰花大瓷坛一个,上塑盈米“魁星点斗”石灰像作握巨笔书写状。四面均用2米长铁链固紧。飞檐翘角上,均倒竖石灰浆铁骨制作彩绘鲤鱼一尾,檐角各悬铜铃一只,临风摆动,响声悦耳。整座八卦高楼,造型典雅别致。此楼被桑鹤“剿共”总指挥陈策勋视为贺龙将军的“乌纱帽”,为破贺氏“风水”,于1929年9月,强令撤毁。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