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文化

工艺美术(一)

更新时间:2018-03-19 12:10:13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五)工艺美术
【织锦】 又名“西兰卡普”, “土花铺盖”,为土家族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是土家族姑娘在特制的木质织机上以棉纱为经,棉线、五彩丝线为纬,手工提花织成。早在汉代,土家织锦就曾作为方物进入汉王朝宫廷,唐宋以降,一直绵绵不绝。20世纪中叶,土家族织锦曾漂洋过海至欧美等国巡回展出,也先后在日本、东欧等国展出,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赏,并作为礼品,被我国领导人赠送给外国首脑及政府官员。土家织锦以其质地厚实、坚韧,色彩鲜艳,格调古朴,流畅生动著称。其图案花纹众多,以直线,几何形图纹为主,讲究对称平衡。归纳起来,大约有8类:(1)花草图案,如大白梅、小白梅、金勾莲、梭罗树等;(2)鸟兽图案,如台台花、虎脚迹、阳雀花、凤凰花、西兰鸟等;(3)生活图案,如船形花、桶盖花、豆腐架、粑粑花;(4)几何图案,如单八钩、十字格、双八钩;(5)天文图案,如满天星、月亮花、太阳花、天花;(6)地象图案,如泽罗马、岩墙花、千丘田、凉亭花;(7)吉祥图案,如双龙抢宝、双凤朝阳、喜鹊闹梅、龙凤呈祥;(8)字花图案,如福字花、禄字花、寿字花、喜字花等等,共有120多种。土家织锦旧时多用作被盖,为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之一。它色彩鲜丽,经久耐用,虽经百年仍完好如初,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织锦也多用来用为枕巾、沙发垫、桌围、壁挂、提袋、旅游用品等。如今它已远销欧、亚、美、澳四大洲,成为全人类共同喜爱的工艺佳品。【挑花】 又叫十字绣。是土家族姑娘在直纹平布上,按照布纹的经纬十字交点用与底布色相反的线挑成图案。由于它不需织机,工艺也远比织锦简单,只要着意构图,精心挑制就能创造出风味独特、情韵别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许多土家族姑娘在长辈指点下,从小就养成了挑花的习惯。在转角楼的闺房里,或在溪流边洗衣石旁,或劳作间歇的桐子树下乘凉时,或在走亲访友时姑娘们相聚的场合,都可见到土家族姑娘们随手一针一线的挑花情景。土家族姑娘挑花,在选料配色作图上,一般习惯采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选青布或蓝布做底布,配以红色或青绝色线,挑成各种多为几何图形的图案纹样。第二是选用白色底布挑刺黑色花样。第三种是长幅挑花。挑花图案纹样有各种各样的几何图案,还有各种花、草、虫、鸟、鱼、龙、竹、树,还有“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传统图案。【绣花】 土家语叫绣花为“卡普查”。土家族绣花的方法,一般先将要绣的花用纸剪成花样,贴在绣花底布上,然后照着纸样用丝线绣制。绣成之后,丝线便把底样蒙盖在里面了,图案略略突出,视之有立体感。绣花,往往要把底布糊得厚实一些,加纸衬或者布衬,使底布硬实平整,保证绣花效果。精巧致的绣花,大都表现在姑娘们的绣花鞋上,也有用来做服装花边或角花、胸花、枕头盖、童帽和绣花荷包等等。土家刺绣在配色上有自己的讲究与习惯,一般喜欢选用青、蓝、大红等深色布料做底布,图案纹样的绣线则多选浅色,或者相反,底布花用浅色,而绣线选比较强烈的深色,两种用法的结果可以使绣制作品显得质朴逼真,色泽鲜艳生动,对比强烈,给人以喜悦吉庆的美感。土家绣花多取材于花、草、虫、鱼、鸟、兽、竹、树等物或者绣“龙凤呈祥”、“凤穿牡丹”、“鲤鱼跳龙门”、“鸳鸯戏水”、“喜鹊闹梅”、“鹭鸶踩莲”、“仙鹤松涛”、“寿桃仙翁”等等传统图案。【刺绣】 根据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推知刺绣工艺在中国至少有2000~3000年以上历史。从周代至魏晋,绣物已普及于朝野上下。始载于《书·益稷》:“黼黻、缔绣”。《疏》:“画者为绘,刺者为绣。”周氏天子所穿的冕服上,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崇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等十二章花纹,是用画或绣的方法制成。《史记·货殖列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自汉以后,刺绣工艺达到很高水平。唐宋之时,绣技日进,凡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均可成绣。杜甫《小至诗》:“刺绣五纹添丝线,吹葭六琯动飞灰。”至元稍衰,明清复兴。始用于家庭绣品,如烟袋、香包、枕套、台布、靠垫、鞋帽、衣裙等生活用品边饰,以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后用于庙宇中的神佛绣像,菩萨龙帐、宝盖、长幡、莲座以及桌围和戏装等刺绣花纹。历代宫殿陈设,各种官服,均须刺绣。其技法过去用稀针、手针、侧针、拉绣等传统针法,现在又发展创造出滚针、游针、扇形针、网绣、锁丝、刮绒、戳纱、纳锦、铺绒等新针法,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绣品色彩鲜艳明快,纹里层次分明,针脚严谨匀齐,光映度强。刺绣分补花、数花和装花三类。补花即绣花,多为先画后绣或用剪纸底面绣。数花即挑花,一般白底黑线,采用十字针按织物经纬刺绣而成。装花又叫牵花或扯花。先画好图案,后用针钩出轮廊,讲究对称。刺绣均以五颜六色丝线,制作出虫鸟花草、故事人物、吉祥如意等图案,装饰美化生活。桑植刺绣,建国前乡间多于城镇。建国后,随着机织、针织物的大量引进,日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作“四旧”禁止忌用。80年代,县妇联、民贸等部门,建办湘绣工艺厂(场),发掘恢复刺绣生产,工艺水平大有提高。大庸(今永定区)流行的挑花绣花,分为:室内装饰(枕头、帐帘、门帘、窗帘、被面、凳垫、桌布等);衣着装饰(头巾、蒙帕、手帕、领边、衣裤边、鞋垫、袜底、鞋帮、板带、凤尾虎头帽、婴儿涎水兜、绑腿、围兜、坎肩等);工具装饰(烟袋、钱包、书袋子弹兜、针线包等);行李装饰(包袱、搭裢、伞裤等)。挑绣内容丰富,有山水、人物、花卉、走兽等。挑绣针法有:挑、勾、挂、绣、卡、扎、套、填、压等九种。解放后,土家挑花艺术得到政府重视。1957年,王家坪乡张玉梅的挑花围兜,曾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的美术工艺品展览。1982年,挑花围兜、鞋垫、挑花手帕、头帕,参加省工艺美术作品展览。1983年有四件作品参加全国在广州举行的工艺美术展览。1985年有24件作品参加日本展出。张家界芙蓉时装厂将挑花艺术挖掘整理,融入现代意识,制成麻布绣衣,产品出口到加拿大、美国、西德等市场。【印染】 土家族民间印染工艺十分独特。先把十张一叠的白纸用猪血浸泡晒干做成纸版,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这叫做“花版”。然后,将花版紧紧压盖在白布上,再涂上用石灰和豆粉调治成的灰膏,待灰膏干结以后,把布置入染缸浸泡,浸透后捞出,氧化十余分钟,又放回染缸浸泡,这样反复五六次,才能染好。把染好的布凉干,然后用刀削去灰膏,印花布就制成了。浸染时,全都用冷染,不必加温。染制出来的印花布可以是蓝底白花,也可是白底蓝花,还可以双布印花。这种土法染制的蓝印花布,色泽单纯厚重,朴实大方,耐久不褪色,而且保持一种植物的天然芬芳之气,作为衣着决不损伤皮肤。蓝印花布染成后,有的还要为它上光,方法是:把染制晒干的印花布放在弧形石槽内,上面压一块千斤重的凹形石滚。工艺师以手攀住头上一根结实横木,再用双脚控制好沉重的石滚,驱其均匀地来回滚碾,开始时滚动缓慢,渐渐加快,使印花布在一遍又一遍地滚碾中,变得异常平整光滑。土家族人将蓝印花布大多用于做被面、床单、帐檐、门帘、包袱、围兜、围裙、枕套、桌布、窗帘、褡裢等等,为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增添了质朴天然的色调与韵致。【竹编】 张家界竹编主要为睡席、篮盘、晒簟、簸箕、筛篮、摇篮、背篓等生产生活器具。其中著名的是“桑植背篓”,品名多用途广。有青年女子的“丽背篓”,打柴负重的“柴背篓”,做生意运盐巴的“盐背篓”,装猪草杂物容积大的“胯皮背篓”,山区背负形如喇叭的“扎篓”等。赶场、走亲时,男女老少都背它。乡间幼儿多在背篓里长大。70年代,桑植麦地坪、刘家坪和沙塔坪等地蔑工,编制精美的“双系眼眼背篓”,远销东南亚、香港等地,蜚声海内外。【草编】 土家族人在劳动休息的间隙,从田坎地边扯一把尾巴草,横编竖织成毛茸茸的小,供大家赏玩。因而,土家族人从小就学会了草编的本领。编草把龙灯是土家族山寨少年儿童在春节间十分喜爱的一种玩具,把理得均匀的稻草一把接一把衔接编扭起来,编成长长的草把龙,肚子上插上木棍就可以“玩龙”了。用稻草编成草蒲团老年人坐的情形,在土家族人家里随处可见,因为草蒲团软和、透气,冬天坐上不凉,夏天坐着不热,所以许多土家族老人都有坐草蒲团的习惯。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文学艺术
下一篇:报刊(一)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