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文化

文物古迹(三)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9:48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崇文塔】 位于市区城东宝塔岗,建于清乾隆19年(1754)为永定县(今永定区)知事马燧募建。据《永定县乡土志》载:“马燧,浙江上虞人,乾隆18年(1753)任肆,慈厚多惠政,精堪域学,喜培植文风。县东山低弱不起,相其阴阳,特建崇文塔,立东岳宫,以延休气”。塔成之后,马令每户献酒两壶,金属酒壶同献,共得酒壶400余个,铸成塔刹,高1米,重约200公斤。崇文塔呈八角形,七级,全高25米。塔身为阁楼式,自下而上,逐级缩小。塔内无柱,各层均以塔壁枋架,铺垫木楼板,楼梯依壁盘旋而上,通连各层。逐级攀登,可达塔顶,登塔俯视,澧水庸城尽收眼底。【鹅子坡宝塔】 在桑植县城西1.5公里鹅子坡,故名。清乾隆39年(1774),由县人高朝笏、王启贤、张朝缓、罗延里捐资倡修,乾隆46年(1781)竣工。基宽30余平方米,高13米,是一砖石构筑六方形7级浮屠,2层以上有木板铺垫楼台,均有嘹望窗,并勒石镌文以志。同治6年(1867)曾与修葺。终因年代久远。塔体虽存,铭文已泯。【乱河碑林】 乱河,亦名余里濑。位于桑植县官地坪镇乱河里。为溇水航道极险河滩。“是滩两山壁立,一水中流,当江巨石,森匕耸塞,波激涡诡”(见《恩波洋溢》碑文,下同)。清康熙庚子年(1720),龙授徒江左,临滩兴叹,决意疏浚。于乾隆9至20年(1744~1755),亲督山民,广募石工,凿开30余丈的溶口。从此,“舟垂长风,浪破万里,而塞者通矣,涌者消矣,高者下而险者夷矣!”诵德纪功,于此竖高2.2米、宽0.8米石碑16块,刻文纪其事。虽逾时两百余年,石碑大部完好。6.革命纪念地【贺龙故居】 座落在桑植县洪家关西端,玉泉河东来西抱,前滨青溪,背倚雄关。由起居室、马厩畜栏及朝门三部分组成。四周围以白粉墙。与左侧“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一齐映掩在幽篁翠林中。主体建筑起居室,座北朝南,系坐虎型3柱4骑笼檐3间木屋。建筑面积120平方米。居中堂屋,是当年“刀劈盐局”、发动组织“桑植起义”策议举事处。在原神龛位置上,置贺龙着元帅戎装半身铜像一尊。前壁均嵌以木条花格四方窗,两侧开门。西头是厨房,东头是火塘房,置贺龙父亲贺士道当年做裁缝手艺的案板、灰线包、竹尺、熨斗、褡裢袋以及贺母王氏用过的纺车等。左、中、右3间后房,分别为贺龙及其胞弟、胞姐妹和双亲的卧室,青麻布帐、兰印花被、凤尾竹睡席等件,均复原格。故居前是麻条石阶沿,再前是晒晾谷物的石板塔坪。右侧30米处是3间畜栏,复制有贺龙10多岁当“骡马客”用过的马鞭、割草刀、马鞍、斗笠等物。旁有石缸(原物)、饮马池。空坪隙地上前有菜畦、古樟、冬青,后有翠竹、插篱树丛。布局古朴大方,是湘西北常见的普通农舍庭院。故居原系贺龙祖父所建。1916年春,贺龙与其大姐夫谷虎(吉庭)等,刀劈盐局,拉起一支反袁护国武装后,1918年7月,被“神兵”焚毁。1919年贺父曾予修复。1925年,在洪家关新建一栋108根木柱落磉,四合式4天井的贺府大院,四周砌白粉高墙,前正中开青岩条石铁木八字朝门,巍峨壮观。10年后,被桑(植)鹤(峰)团防“剿共”司令陈策勋毁废,仅存青石条朝门及断壁残墙。“文化大革命”期间,故居基地又被夷为稻田。1977年,省、县人民政府,按老旧居原貌修复,翌年竣工后,邓小平亲题《贺龙故居》金字匾额,悬堂屋门首。【贺龙桥】 位于桑植县洪家关。原称“永安桥’飞架于贺龙故居右侧玉泉河上,是产座石墩、木梁、骑廊的风雨花桥。东西长40米、宽7米、高8米。龙爪翘檐,中耸堡亭,8尊石狮,分置桥头及石墩之上,造型浑厚古朴,富有民族特电。此桥是沟通桑植内外半县的必经之道,是上川鄂下津澧的要津,也是当年盐局夺枪、桑植起义的发端处。系贺龙曾祖贺廷宰首倡捐资创建,几番修而复圮。廷宰公墓碑志云:“宅旁,有溪(即玉泉河)自木峡口逶迤曲折而来,三十里,经此一泻,奔流湍疾,道路为梗。公倡者,鸠工用费不资,至斥数亩,以偿其负,形神劳悴。”至1916年,终由贺仕道襄修告竣:1929年冬,桑植“剿共”司令陈策勋,谓以破“贺氏风水”,令毁此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桑植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冬,依原样重修,命名“贺龙桥”。“文化大革命”动乱中,林彪、“四人帮”诬陷贺龙,指使“红卫兵”毁桥,群众奋起护卫,才幸免劫难。1983年5月,元帅女儿贺晓明应县政府请求,得全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谢德萍书匾日“贺龙桥”,高悬桥之东西首,永志纪念。1978年,贺龙故居及其生平事迹陈列室、贺龙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 其址在故居左前侧,背东面西,呈“一”字形,系青瓦砖混园林式设计,建筑面积160平方米,有一间接待室和两间展室。以《仗义从戎》、《南昌易帜》、《湘西再起》、《西征北伐》、《老帅情怀》、《英名永存》6个栏目,陈列照片、图表、文献185件,置梭镖、鸟枪、大刀、长矛、马刀、戟钗、钓连枪等近30件,还有贺龙夫人薛明捐赠贺帅遗物:公文皮包、兰尼帽、白底兰花枕套、手帕、导尿胶管、散利痛瓶装片剂等8件。【芭茅溪盐局旧址】 芭茅溪是毗邻鄂西鹤峰的小集镇。距桑植县城75公里,是四门岩山下10余公里峡谷长廊。澧水北源由五道水七眼泉顺谷穿行。两岸危崖耸峙,林荫蔽日,野兽出没其间。溪谷北坡中生长芭茅草,故名。集镇沿溪北呈带状分落,有数十户土民。这里是上川鄂、下津澧的要径,称“南北锁钥”的险要之地。清末,湖南当局为控制川盐入湘,曾在此设税卡;民国4年(1915),正式在向家屋场设立盐局,盘剥过往商旅行人。盐局傍山而建,是方木条石构筑的一栋2层6间楼房。结构朴拙结实,楼上是“哨所”和赌场,楼下是堆积扣押货物之地。驻有局长李佩清等13人枪(毛瑟九子枪)。当年,赶骡马运盐巴的贺龙,经常过往此处,备受盐警见三抽一之苦。在中华革命党支持下,与大姐夫谷吉庭(谷虎)一道,串连同乡好友韦敬斋、贺勋臣、王金门、王占标、徐云臣及同盟会来援冉凤武、田子云、陈民清、黄兴元等21位志士,于1916年3月16日,从洪家关出发,手执匕首、马刀、火枪和3把菜刀,星夜奔赴此处,刀劈盐局,一举夺取全部武装。翌日清晨,返经仓关峪时,又提了团防4支枪,并汇合谷新斋(谷虎大哥)土著武装百余人枪,开赴洪家关树立“讨袁救国”义旗,拉起一支民军武装,演出“湘西暴动——刀劈芭茅溪盐局”的历史故事。盐局旧址,50年代初撤除l扇2间,尚存3扇4间原房陈设。1979年公布为湘西自治州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瞻仰。【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刘家坪,亦名珠玑塔。是桑植县域东部一河谷盆地,距县城13公里。酉水蜿蜒中流,四周群山拱卫,“民家人”(白族)傍倚聚居。1984年9月,在此建立刘家坪白族乡。在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斗争8年多的岁月里,此地一直是苏区中心地域。1935年1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总指挥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川黔分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会、省军区等机关由桑植县城迁驻此地。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从该乡珠玑塔村干田坝以及瑞塔铺白族乡枫树塔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后为长征)。【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座落在桑植县干田坝后大屋岗台地上,与龙堰峪隔河斜对。为三台式方形青石结构建筑,占地1400平方米。纪念碑高21米,底座高1.9米,金黄琉璃瓦冠顶。当年红六军团政委、时任国家副主席王震所题“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刘家坪”19个大字,阴刻套红,字笔苍劲,气势巍峨壮观。四周环立35个青石栏杆柱头上,各立一尊缠龙宝墩。象征1935年11月19日,贺龙总指挥、任弼时政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召开誓师大会。当晚,军团司令部、政治部,红二军团4、5、6师,红六军团16、17师,分别出发挥戈长征。纪念碑1985年10月奠基修建,翌年11月峻工落成揭幕。当年,此纪念碑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室,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六军团指挥部1日址龙堰峪】 位于桑植县刘家坪白族乡刘家坪村北沿、酉水河右岸的轿顶山麓,距县城东14公里。因此峪蜿蜒如龙,且龙首伸峪头堰中,故名。傍峪布白族村落。在峪北大湾里群山拱卫中,建有座北朝南、左中右相连三单元三合式转角吊脚楼,15间木构青瓦房,原系白族村民钟高银等人住宅。前有莲花藕池,屋后苍松翠竹,环境幽静,左、中、右三天井,依次驻省革委机关、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中央军委分会、省军区及红二、六军团指挥部等军政领导机关。右首伸出二间的吊脚楼房中,分别为任弼时政委、贺龙总指挥的卧室兼办公室。嵌“寿”字花格窗棂原样,滴水雕花木床、红木桌椅、文柜、马灯依旧妥陈室内。1935年11月4日,省委及红二、六军团领导,在左天井堂屋里举行会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北上长征。左首30米处石台,是指挥部哨所旧址。70米远一民居里,是军团政治部旧址。峪南1.5公里处的钟家岗钟善福大院,是军团供给部旧址。1979年,将右天井3间正屋和转角楼,辟为<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刘家坪陈列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瞻仰。【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位于永定区城区解放路。原系民国7年(1918)建的天主堂,3栋共15间木结构平房,四周有砖墙环护。1934年11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任弼时、贺龙、肖克、王震等领导下,一举解放大庸县城(今永定区城区),于26日成立临时省委,12月1日在天主堂内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领导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31个县的反围剿斗争,不久迁永顺县塔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旧址列为地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夏,大庸市(今张家界市)、永定区两级党委和政府发动募捐修整旧址,并新修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纪念馆,分两个展厅展出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革命图片和革命文物共300余件。又辟将军馆,陈列红二、六军团首长照片。肖克为纪念馆题了馆名。【桑植县农民协会旧址】 座落在桑植县城澧源镇东正街92号,是一栋商绅高大府第。占地约800平方米,座南朝北,临街而建,砖木结构,鼓儿石墩为磉,青石铁条铜钉大门。3进2层4天井,左右砌青砖龙脊起伏封火高墙,气势巍峨,布局严谨,造型典雅,是一座仿古风格幽深大院。1926年春夏,湖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谢策智到桑植开展农运,同旅居长沙常德读书的中共党员彭玉珊、朱嗣堂、谷及峰及一批青年学生,宣传发动各界劳苦大众,组织成立各级农民协会,时全县共有会员2万多人,斗争地霸豪绅,他们一举镇压了省参议员、恶霸朱雨农和惯匪熊兆祥。县农民协会即设于此处。虽经60多年沧桑变迁,旧貌基本保存完好。197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供人们参观。【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位于桑植县政府院内中央。是一栋砖木古建筑,原系清代县衙署孔庙。座北朝南。拱形双页大门,后有石板铺就的坍池,中有祭祀议事厅堂,左右各有一前明后暗两间厢房。前面各开一木条压花棂窗,造型古朴典雅,布局紧凑协调。1928年4月~1935年11月,贺龙等率工农革命武装,先后5次攻克县城,3次在此组建中共桑植县委.2次设县苏维埃政府,是集中和安静的议事决策之所在。此旧址1978年以后,数度修葺,塑“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10个红楷字于门首。大门前植两株香樟,点缀花单。面貌焕然一新。1979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护完好。【桑植县肃反委员会旧址】 1934年10月,红军第5次占领桑植县城后,于东正街王维志家建立县肃反委员会。系砖木结构两进天井街坊,南北向,右前厢房住保卫队长,右厢为厨房;左前房住保卫队员,左厢房拘禁反革命分子,堂屋是办公之处。【桑植县革命烈士陵园】 又名桑植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座落在桑植新城区澧水右岸朱家台长征路北端高妙处。依山襟水,鸟瞰全城。1952年兴建,1987年复修。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000多平方米。四周高墙环绕,园内苍松古枫葱茏掩映,奇花异草争芳斗艳,亭阁峥嵘,环境幽静。近20米高3级大理石纪念塔巍然矗立陵园中央,一挎枪擎旗红军战士塑像,雄踞塔顶,气宇轩昂,威武向前。八面型底座正面镌刻碑文,四面刊刻2100名革命烈士英名。陵园门首有县人尚持钧所书“星火燎原”4个套红大字以及“烈士们永垂不朽”;“纪念塔万古长青”巨幅楹联。围墙四周所辟永久性窗橱内,嵌有“桑植起义”策源地洪家关全貌、“罗峪改编”旧址、“桑植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大战赤溪河”、“白竹坪六县联合政府”、“陈家河大捷”之地以及刘家坪红军长征出发地等巨幅照片。园北墙外辟有700平方米墓葬地,是部分已故老红军、老干部长眠处。桑植县革命烈士陵园,是全省八大县级革命烈士陵园之一。【六县联合政府旧址】 位于桑植县城北80公里的白竹坪,毗邻湖北鹤峰,素称“四十八大岔四十八小岔”溪壑纵横的扇形盆地,周围群山环抱,地势险要。1931年9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湘鄂边特委扩大会议,在此地马家新屋设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桑(植)鹤(峰)五(峰)石(门)慈(利)长(阳)六县联合政府,相应成立工会、贫农团、妇女会、童子军、互济会和反帝大同盟等群团。桑植县革委会设于距此3公里的银丰村刘家老屋。上述新老“二屋”,均系湘鄂西常见之木结构瓦顶民宅。座北面南,依山傍水,一正两横吊脚楼,前有200平方米青石板晒塔。居室前明后暗,木板围壁枕地面,能防潮湿,舒适实用。1962年,将此六县联合政府旧址,公布为湘西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原样保存完好,供人游览瞻仰。【慈桑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在桑植县空壳树乡冉家坪村普慈塔,为殷实户彭长成旧宅。距县城38公里,是一东西向四合并石木建筑坚固宽敞独立庄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后院竹楠成荫,朝门外杨柳如盖,青岩高墙环围四周,北傍浣溪,南临桑慈大道。1935年6月,湘鄂川黔省委将慈利、桑植各划出一部分地区,于此设立中华苏维埃慈桑县革委会,10月撤销。新中国成立后,于此设国营粮店,保存完好。1979年公布为湘西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庸县革命委员会旧址】 位于市区南正街西侧。面积592平方米,1934年11月建立,下设17个区苏维埃政府;区政府以下成立游击队、赤卫队、贫农队、儿童团等革命群众组织,领导全县(区)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宣传党的各项革命主张。全县有3300多人参加红军;成立17个游击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保卫红色政权。1935年1月中旬,蒋介石调集近30个师的兵力向苏区大举进犯,红军于2月6日撤离大庸永定区)。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方势力卷土重来,60余名革命干部和群众惨遭杀害。地方革命政权遭到严重破坏,县革命委员会基本解体。从1934年11月2日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大庸县革命委员会仅存108天,但它领导全县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的伟大业绩,在大庸革命史上留下不朽的篇章。1962年和1979年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先后两次将此旧址列为全州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垭战斗遗址】 位于永定区后坪镇境内,距市城区17公里,是永定区通往水顺的要冲。1935年1月中旬,蒋介石调集了30个师的兵力,向我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扑来,企图消灭红二方面军。达到全力围、追、堵、截中央红军之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配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以贺龙、任弼时等同志为首的军委分会,执行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部署了著名的鸡公垭战斗。红军在永顺高梁坪战斗后,人不卸甲,马不停蹄,挥师东向,星夜赶到鸡公垭,严阵以待。农历二月初九日,鸡公垭战斗打响,历时两天一夜,打死打伤敌军500多人,缴获各种武器2000余件,迫敌溃逃常德,不敢西向。鸡公垭战斗的胜利,牵制了蒋介石的一部分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红军抢渡澧水渡口遗址】 红二方面军抢渡澧水战斗遗址位于市城区以东四十余里长的澧水线上,它包括流溪排、杨林铺、沙湾、磨滩、田家台等五个渡口。1935年11月20日至21日,我红二、六军团英勇地粉碎了敌人的封锁线,顺利地抢渡了澧水,摆脱了敌人,又向沅陵一带挺进。随即北上,在抢渡澧水时,我49团团长王烈同志和湘鄂川黔省委书记王珠同志英勇牺牲。1979年,县(区)革命委员会将这一带渡口列为重点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学校旧址】 位于桑植县城关西狭长台地,即今桑植一中校园内。占地4公顷。清乾隆21年(1756)于此创建崇文书院(后更名澧源书院)以来,一直为桑植县最高学府。民国初年,设澧源高等小学堂。1919年8月,靖国军独立营长贺龙驻桑,于此开办农民自治讲习所,并亲任所长。1929年6月,贺龙率红4军再次解放桑城,又在此办工农小学,亲兼校长。同时,湘鄂西特委在这里办红军学校,培训干部。1935年8月,湘鄂川黔省委和红二、六军团,又于此设立红军大学,肖克兼校长,谭家述任教育长,张平化任政治部主任,分设初、高级两班,为工农红军培训军政干部。廖汉生、贺文玳等人,都曾在红军大学学习。红军学校呈东西向,东方迎面为照壁,中间是礼堂兼走廊,东西厢均有两天井的校舍。西头是环绕四、五十米见方的操坪及三合井式教室和膳宿之所。中开朝门,门外及北侧是大草坪。校舍为木骨土砖白粉墙木构门棂平房。校舍四周垂柳青松掩映,环境优美。1942年在旧址建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建桑植一中,原校舍被撤,改建新的教学大楼。【横塘湾红军医院】 位于桑植县洪家关乡鱼鳞寨北麓“民家”村落,距县城北17公里,共百十号人户,全系一脉相承的白族谷姓人,又多为红军家属,群众基础好。这里地处僻静,山峦环抱,古木参天。环谷氏彬公祠堂堡亭为中心而建的百多间房屋,轩廊相联沟通,便于隐蔽转移。1934年1月,贺龙率部回桑植,前后将23名红军伤病员,托挚友谷彩芹(拳师)在此医治调养,在祠堂里办起红军医院,生活和医药所需,先由宗祠公产开销,延请可靠中草药医师医治。5月,公产告罄,即将伤员分配各户养护。老红军谷佑箴妻子刘金任一户养护3人,她自己粗粮野菜充饥,还昼夜纺纱赚钱为伤病员买营养品。并借高利贷,典买青苗田6亩和1头肥猪,调养病号。为确保伤病员安全,族里又特安排中草医生谷吉国充任保长,与敌巧为周旋。同时,谷彩芹还教给红军伤员武术套路。直到10月,伤病员均痊愈归队。后来人们称此为湘鄂西的“沙家滨”。上述建筑“文化大革命”中,被撤毁堡亭和部分房子,林木也大部被毁。一株3人合抱粗、30多米高的古松(人称红军树),尚枝繁叶茂,完好无损。【永生亭】 座落在桑植县城和平街头,教场坪北沿,是贺龙胞妹贺满姑烈士殉难处。1928年农历八月六日,国民党“清剿”团防陈策勋、张恒如将游击队长贺满姑绑押于此,凌迟处死,并曝尸数日。后常有人来此凭吊,缅怀巾帼英烈。1975年,桑植县民政局在此垒台建造一座六角木构小青瓦面纪念亭,命名“永生亭”。占地80平方米。其街巷亦因名“永生巷”。后因故倒塌。1986年秋,县文管所依原样改建钢筋混凝土红柱穿“枋”、琉璃瓦盖顶、水磨石面亭阁。面南上首楷书“永生亭”匾额,正面二柱上书颂联云:“求真理离子别夫勇斗人间妖孽;为革命碎玉沉珠堪称女中豪杰。”亭正中,树立镌烈士生平事迹碑文大理石碑。东西北三面,建造塑龙凤图案仿汉白玉护亭栏杆。永生亭面街枕水,临亭建有照相馆。地处山城繁华闹市,凭吊瞻仰者众。【农军总指挥部遗址】 位于桑植县城北1公里处之澧水东岸,原系5间木构瓦屋火铺。1927年10月初,贺龙亲友贺连元、谷佑箴等先后在陈家河等地组织300多人的“农军”,回洪家关与贺英、谷志龙所部700多人枪会合,成立桑植农军总指挥部,贺连元任总指挥,谷佑箴任秘书长。11月22日,率部分3路攻城,组织“年关暴动”,迫使桑植反共“清剿”司令弃城而逃,农军占领县城达20多天。其总指挥部即设此伙铺,伙铺1982年被撤,遗址尚存。【红四军诞生地旧址】 罗峪,即谷罗山,是桑植北部一乡村集镇,距县城28公里。集镇中原有一座寺庙(现供销社住地)。1928年7月,贺龙率桑植起义的工农武装在此整编,建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及中共湘西前敌委员会,贺龙任军长和书记。现旧址尚存,197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 位于桑植县瑞塔铺集镇王家巷南侧,距县城11公里。是栋面街而建的一梁两柱木构青瓦商铺,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内外两进6间,前明后暗,一色木板墙壁并铺就地面,简朴、大方、实用。分为军团司令部办公室、肖克军团长和王震政委居室。1935年10至11月19日,红六军团司令部设此。至今原貌保存。1979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 座落在桑植县廖家村镇莫家塔、冲天溪两村间,距县城西北30公里。是高约20米、宽约30米、深约1500米的大山口高悬于它庆垭山腰,倚山襟水,地势险要。常为人们躲匪避难巨大穴。30年代初,是红军向国宽连队军事据点。1932年2月18日,“铲共”武装罗文杰、刘祝青、余光耀出动400多人,突袭此。时向国宽外出游击,内仅红军班长向国专等9名红军和12名红属,他们凭1门土炮5支火枪,据险迎敌,激战一昼夜弹尽援绝。敌乘机用绳索吊下来扫射内窜进中,红军用大刀、长矛、石头,与敌搏斗,终因敌众我寡,伤重被捕。翌日深夜,被捕战士和红属,在敌人乱刀下壮烈牺牲。1952年,廖家村区公所将此命名“红军”,立碑纪念。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锦斋烈士墓】 位于桑植县洪家关乡罗家台山边。1930年8月,将贺锦斋烈士遗骸,从石门县城沙洲运回,移葬至此。1963年3月,中共桑植县委、桑植县人委会,修整坟墓立碑以祭。碑上端镂“永垂不朽”4字,正中镌正楷“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贺锦斋烈士之墓”。两旁阴刻挽联云:澧水歌霞光早已照大地;浪淘沙革命巨浪比天高。整座墓碑造型庄重威严,1979年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家关革命烈士纪念塔】 座落在桑植县贺龙故居后面罗家台山梁上。1979年修建。四周松柏层林,环峰抱溪,山明水秀。青石垒成塔高12.5米,正面直书“革命烈士塔”5个套红阴刻大字。塔根有石板铺就方形地面。从山根至纪念塔前有280级石阶,拾级而上,登临塔前,鸟瞰洪家关全景,雄伟壮观。塔前50米处,葬有黑龙江省军区原顾问韦绍坤等老红军骨灰坟墓。【岩屋口革命烈士纪念塔】 位于桑植县岩屋口乡岩屋口村,建于1975年。为1950年10月12日被土匪武装偷袭牺 牲的解放军某部3小队及新街区政府干部 16名烈士而建,塔旁有10多冢烈士墓。 1979年定为湘西自治州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汪家坪烈士陵园】 位于桑植县五道 水乡汪家坪村。1950年7月23日,江汉 军区独立师某团l大队l小队1排33名指 战员,在汪家坪前山江西坎,遭朱凡浦、 肖大武300多土匪武装居高临下的袭击, 李春林等6名指战员英勇牺牲。烈士遗体 就地安葬于苍松翠柏中。1967年于此建 陵园,以志永念。1979年,定为县级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家山公园】 巍然屹立于桑植县城 北门桥头,澧水北来,酉水东至,奔突交 汇在山根八斗溪滩头,景称“双龙戏水”; 主峰三山比肩而立,是为“笔架江山”; 山下三湾面南相连,人称“撮箕灌斗”。 主人文蔚起或富甲一邑。山势伟岸挺拔, “据南北要冲、扼东西咽喉”,与朱家台、 瓦窑岗旧城区,隔水相望。20多座山头 逶迤起伏,与鹰咀山之得胜、鱼鳞二寨相 连,素为县城天然屏障和兵家必争之地。 明清以来,在海拔近400米主峰山巅,建 石桑碉堡、炮台,以拱卫山城。1929年7 月,红4军军长贺龙在此山腰设立指挥 所,巧布空城计,诱歼“剿共”司令向子 荣以下两千余众于赤溪河中,史称“赤溪 河大捷”。自此,梅家山更闻名遐迩,常 有人登临其上,远眺山川胜势,缅怀革命 先烈伟绩。50年代后,县军事体育部门 先后在指挥所旧址下侧,建修靶场,培训 民兵和运动健儿。1984年春,县城建、 林业部门,沿笔架山主峰两侧,划出29 公顷山地,建立园林公园,广植玉兰、女 贞、香樟、云杉等。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文物古迹(二)
下一篇:报刊(二)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