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文化

歌舞(三)

更新时间:2018-03-19 12:09:46 来源:www.okzjj.com 编辑:okzjj.com 已被浏览 查看评论
张家界旅游网 公众微信号

 

【诀术歌】 由巫师在巫事活动中吟诵的一种歌诀。这类歌诀多伴随一定的民俗宗教活动,反映了民间信仰的特点,被认为具有法术的魔力和作用。有时用来赶鬼驱邪或治病还愿解结。有时也用作防身的自卫手段和诅咒仇敌的“武器”。诀术歌只在特定场合由巫师念诵,一般人不熟悉,也不可乱唱,否则失灵。巫师念诵诀术歌时,双眼微闭,手舞足蹈,有的还画符烧香撒水饭。民间修新居时,有时请风水先生念诀避煞。下面是一段避煞歌诀:“各方安位,各守家庭,太上有令,扫除邪魔,保佑通真,元亨利贞。天地无忌,年月无忌,日时无忌。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念完之后画符,杀鸡公一只滴血四洒,口中四方喷水,做完这些,避煞才算完成。另外,民间也流行治小儿夜哭方,其治哭方就是一首诀术歌:“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具体做法是将此诀写于一红纸条上,然后将纸条贴在十字路口,让过往行人看见。如有人照念一遍,就相信孩子不会夜哭了。【拗嘴歌】 民间一种歌谣体的绕口令,是儿歌的一种。主要起训练口才的作用。不同于一般的绕口令,篇幅较长,近似一般的四句子山歌。下选一首拗嘴歌:“上坡见个怪东西,是个扁脚拐脚裂脚鸡,回家喊只扁脚拐脚裂脚,咬你扁脚拐脚裂脚鸡。”【歌源歌】 正式歌堂歌会前的引子歌。主要介绍唱歌习俗的来历和起源。土家族在正式的歌堂歌会里唱歌之前,一般先唱<歌源歌>,歌手通过唱此歌试探对方水平高下。不会唱此歌的歌手不算真正的歌手。一般歌师都会唱歌源歌,此歌长达200多行,以神话故事的形式记叙了歌娘歌师的故事以及唱歌的起源和传承,带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开篇唱道:“渴茶要问茶山路,唱歌要理歌源根。歌娘歌爷是哪个?水落崖坎听响声。”结尾唱道:“老子唱歌儿接腔,儿子唱歌孙接音,子子孙孙传下来,一直流传到如今。”【身身歌】 湘西土家族民间情歌中的一种类型。多为歌师演唱,带有劝情情歌的特色。“期期”为境内民间方言土字,读nia,此字是个会意字,两个“身”字靠在一起,喻两物相互吸引,引申为男女相悦,互相爱慕追求。期期歌篇幅不长,每句中均有期字,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劝慰年轻人忠于爱情,永结同心。下选期期歌片断以观其貌:“唱歌要唱期期歌,栽药要栽期期药。蜘蛛结网期蚊虫,寨上情妹期情哥。同条大路期着走,同条板凳期着坐,两人相期不分开,期到发白牙齿落”。【蔬菜歌】 多为歌师演唱,主要介绍生活中各种蔬菜的名称、形状、特性等,是一种知识儿歌。篇幅不长,隔行押韵,一韵到底。多以夸张、拟人的艺术手法将各种瓜果蔬菜置于一园,并设计出矛盾冲突从而概括出各自的特性,展现出有声有色的植物世界景观。下选蔬菜歌片断以观其貌:“香瓜甜瓜抬大轿,黄瓜打锣随后跟。南瓜开花吹喇叭,辣椒点起七星灯。丝瓜出来放大炮,豇豆长长做火绳。苦瓜炸起果子泡,苋菜染得血一身。萝卜大蒜胆子小,吓得脑壳钻土坑。娥眉豆,胆子大,四处牵藤扎连营。韭菜从小不怕死,杀了一层长一层,白菜婆婆不服老,捆起腰带好精神。”【摆手歌】 土家语称为“社巴歌”。是土家族巫师梯玛在摆手活动中所唱的系列古歌统称。清雍正年间所修《永顺府志·杂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日摆手。”可见摆手歌随摆手活动产生,因摆手舞得名,且明清时期已相当盛行。摆手活动包括祭祀典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表演茅谷斯、竞技游戏等活动,后来还增加了走亲访友、谈情说爱、商品交易等内容。摆手活动是土家族年节之后的盛大节日活动。从歌词内容看,摆手歌分为人类和天地来源歌、民族迁徒歌、农事生产歌、家庭生活歌、英雄故事歌等。天地起源和人类来源歌是梯玛在摆手祭祀活动中唱的古歌,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庄严肃穆的风格,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其他的摆手歌内容广泛,涉及到土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土家族的劳动叙事诗、民俗叙事诗和英雄叙事诗。从形式上看,摆手歌是用土家语吟唱的自由体诗歌,有固定唱词,也有即兴创作的成份。起源歌多为固定的唱词,农事歌多即兴创作。摆手歌以其丰富宏丽的内容和苍然古老的形式,构成为一部特色浓郁的壮丽史诗,是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瑰宝和精华。1989年岳麓书社出版的<摆手歌》是目前最为完整的摆手歌作品集。【白族祭祖歌】 又称“民家拜祖歌”。是桑植白族人在岁首年尾和庙会期间,祭祀本民族神祖的古歌。以箫笛引奏,三元老司领唱,杖鼓蹁跹起舞,吆喝伴唱。歌词内容颂扬神功祖德,从民族迁徒到创业、忠孝仁爱、生育繁衍,是长达数千言的白族史诗。声调浑厚雄壮,一派庄严肃穆和怀古气氛。反映当地“民家人”古朴而独特的民族风格。【春倌词】 民间一种节令歌,每逢年头年尾,便有一老者,背伞提篮,竹篮内装木雕春牛一只,另有木刻手印的春帖子一厚沓,有的还有木刻手印的老黄历,走乡串村,挨门逐户送春。每到一家农户门外,便唱春倌词,唱完后,送主人一张春帖子或一本黄历,农户主人打发少许的钱币和粮米。人们称这送春的老者为春倌。春倌词多以农时节气和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告诉人们立春耕田,惊蛰点豆,清明插秧,立夏收麦等等,一直唱到腊月过年。最后还唱一段祝福词,祝福主人家四季发财,平安幸福。80年代以后,春倌送春送到了城镇,挨门逐户送春帖子,讨打发。遇小商小贩和经营业主,则唱祝福恭贺吉祥语,只讨要钱币,不要粮米。【梅山词】 土家族敬奉的猎神叫梅山,有的称梅嫦。凡进山打猎之前,都要举行敬梅山仪式,在仪式上吟诵的词称为梅山词。传说梅山是个女神,所以祭祀时不准讲痞话,不准打赤膊。敬梅山时,要念梅山词,其词大体可分扫山、安堂、催山等内容。如扫山:“此山不是非凡扫,老君赐我一把扫……大路堂堂,大的不许跑过,小的不许打脱。”等。再如催山:“一不催天,二不催地,三不催人,单催野猪五色花肉。”等。有的敬梅山时,不念梅山词,只是许愿:“梅山梅山,听我许愿,大财大谢,小财小谢!”【梯玛神歌梯玛是土家语对土家族巫师的称呼。梯玛神歌梯玛做法事时所唱系列古歌的统称。其歌内容庞杂,涉及到人类起源、民族迁徒、劳动生产和衣食住行。土家老司作梯玛法事时所唱古歌。内容包括土家源流、劳动生活、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等,反映其古老民族风情,歌词长达万行,曲调肃穆深沉。摆手歌和梯玛神歌,自流官主桑以来,各民族同化合融,境内少见。【澧水号子】 澧水发源于桑植,其支流溇水从县城东部穿行过境。素来,船是主要载运工具。河流穿峡裂谷,滩险水急,行船需互济互助,结帮往返。行船号子流行不下千年。澧水号子包括“下水号子”、“上滩号子”、“平水号子”、“绕开头”、“拉纤号子”、“架桨号子”等80多种。常由艄公领唱正词、船工们合唱衬词,歌词7言1句,内容丰富多变,或即兴道情,或英雄故事,用以激励战胜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歌调高亢激昂,气势磅礴,峡谷足音,悠长动人。【红色歌谣】 又称革命歌谣,以歌唱红军、歌唱革命为主要内容。张家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根据地之一,任弼时和贺龙领导的红二方面军,1929年至1935年在此建立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各族人民积极参加了红军长征。在一系列的革命斗争中,人们编唱了许多新的歌谣,歌颂革命,歌颂红军。这些歌谣是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改编创作的,不胫而走,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新的民歌。如《要当红军不怕杀》:“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刀子放在颈根上,脑壳掉了也尽他。”这首歌就是在一首传统情歌基础上改编的。另外,当时为了动员群众,打击敌人,红军也曾创作了大批红军歌曲作宣传。1928年3月,红军特委书记周逸群在桑植起义的准备工作中,利用民谣小调创作了《农民联合起来》《妇女歌》等。其中《妇女歌》还流传至今:“姐姐妹妹要把良心问,男和女,女和男,本当是平等,为什么妇女脚儿裹得紧又紧?三步难走一步远,一走就喊脚杆疼?”著名的《门口挂盏灯》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谣:“睡到半夜过,门口在过兵。婆婆坐起来,侧着耳朵听。不要茶水喝,不要喊百姓,只听脚板响,不见人作声。你们不要怕,这是贺龙军。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贺龙好行军。”【龙舞】 又叫“舞龙灯”。一般龙舞多在春节喜庆时进行。城乡民间艺人组织30人左右龙舞和“摸眼”乐队班子,走村串寨、向寺祠庵庙拜祈演出,或了心愿,或祈丰年。龙舞在“文化大革命”中禁演。80年代恢复。【水龙舞】 常在久旱不雨夏秋季节举行。旧时,乡民以稻草扎编草龙祈求天雨,围观者边吆喝边向“龙”泼水,泼得越多越好。【车灯舞】 流行于永定区沅古坪地区的演唱艺术,用山竹扎成手推车,彩纸装裱,两旁装花灯一对,中空无底。车上露出两只假的三寸金莲,人行动车亦行动,俨然如人坐车上。车灯由三人组成,三花脸引车,诙谐而不俗,貌丑而斯文;小丑推车,戴驼帽,穿彩裤、短褂,举动轻盈,形像诙谐;坐车人为小花旦,云襟锦衣,花满云鬓,常以粉纸花扇,半掩羞容。三人配合表演,小步徐行,伴以乐器。舞蹈、唱歌、极富乡土气息,与“彩莲船”有异曲同工之妙。【采莲舞】 又叫耍“采莲灯”。用彩绸、红绿纸扎成采莲船、花桨为道具,男女结对边歌边舞,伴以锣鼓。演唱英雄故事、道情传说等。舞姿轻盈,动作优美。【杖鼓舞】 又叫“跳帮杖”,是文体合壁的白族舞蹈。在白族聚居地,每逢重大节日,都跳杖鼓舞庆贺。杖鼓长1.2米,两端绷衬碗大皮鼓,中间细小可握。内空,手击咚咚有声。跳时在三元老司带领下,白族儿女或3人鼎足而舞,或多人组成方阵或圆圈,踏着笛子、唢呐、锣鼓声的节拍,手舞足蹈,翩翩起舞,舞姿灵巧多变。还穿插“五龙棒圣”、“魁星点斗”、“童子拜观音”等武术招式。一派古朴典雅气氛。1956年,杖鼓舞参加全省群众艺术汇演,并获表演奖。1958年选作湘西自治州民间舞蹈改排上演保留节目。“文化大革命”期间,视作“四旧”禁演。1984年6月,省确认桑植“民家人”的白族成分后,得以恢复。【盾牌舞】 又叫《藤牌舞》,是土家族传统的战斗性舞蹈。舞者,左手拿盾、右手持铜剑,表现进攻防守、对垒破阵等情形,现在成为土家族人民锻炼身体的健身舞蹈。每年春节前后和农闲时节,土家堂屋里聚集很多青少年男女,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盾牌舞》。跳有瘾后,一连可跳半个月或一个月,把平整的堂屋地面跳得坑坑洼洼。还有的传教师傅,以跳盾牌舞为职业,四处传教。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在冬冬匡的节奏中摆指舞手、开壮手、盾牌手、砍杀手、牵牛过河、黄头锁胆等动作。整个动作准备多为骑马蹲裆式和矮桩步,舞蹈桩子一摆,有如泰山挺立,坚不可摧。盾牌舞服饰,男穿紧身十一扣上衣,短大筒裤,脚穿布鞋、草鞋或光脚丫,头包花帕。据传花帕可当“流星锤”使用,女穿生活中的花衣、花裤和花鞋。盾牌是常用的道具,是一个56厘米宽,69厘米长的椭圆形,里凹外凸,内有扶手的武器。多用牛皮泡桐油特制,可防刀箭袭击。牌面画有虎头或人头图案。剑,铜质,54厘米长(其中柄长13厘米),为进攻敌人的武器,有时也可以用57厘米长的短刀替带铜剑。此舞,可独舞,也可以集体舞。【造旗舞】 土家族地区一种民间娱乐性大型集体舞蹈。造旗舞为土家族摆手舞的前奏舞蹈,主要以旗手们挥舞旗帜,跳跃舞蹈。跳舞前,必备龙旗、太阳旗、月亮旗各色旗帜若干面,旗杆长3米余,旗面长1.66米,宽1.5米,其基本舞步有“细步”“慢步”“蹉步”“小跳退步”等。跳时有单人舞和双人对舞两类。每逢农历正月,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旗手们自动汇集在预定地点,舞动大旗,踏着鼓点,跳起“造旗舞”,以娱神娱人。【摆手舞】 又名“舍巴舞”,系土家歌舞。旧时“土民祭神摆手为之戏”,逢年过节,土家男女着“斑斓”服饰,聚集“土王庙”和“摆手堂”,举行祭祖仪式。由梯玛神师(土老司)领带,摆手长歌起舞。主要动作是“手脚同边摆”。此舞人数多少不限,一字排开或围成圆圈均可。舞蹈者随着锣声鼓点且唱且摆,模拟多种生产生活动作,“男女相携,蹁跹进退”。舞姿粗犷,富有古朴奔放的生活气息。【跳马舞】 民间祭祀舞蹈。村民将马头马尾系在身子前后作骑马状所跳的舞,故名。一般在正月里第二个马日举办。关于它的来源有诸种传说。如祭祀山鬼说:向氏祖先从莲花池搬到热溪,便看到山鬼在这一带活动,并常给村民带来不幸,人们向山鬼许愿,供以马匹,举办跳马祭神活动,从此地方清静。以后凡遇上天灾人祸就设祭跳马,祈救人众平安,五谷丰收。这是一个仪式性很强的群体舞蹈。其程序有许马、扎马、游马、赛马、下马、烧马(献祭)等。全村老少均可入场跳舞,人们还给“希可乐”(祖神)们表演拓粑粑、送春牛、犁田等节目。民众还抬起竹扎的“老爷”过乡,村民以鞭炮迎送,抬轿的“鬼子”挥肩起舞,在高潮时节表演“审老爷”的原始戏剧,最后把“老爷”随马一同烧掉。马是中心道具,按头年许愿定下的匹数扎制,一般以纱箩做马头,外糊白纸,画出马头,插上枇杷叶做耳朵,披上棕丝做的马鬃,用背笼做马臀,采以棕丝做马尾,两者以被单遮搭,遮住人的下半身。人立在中间为骑马状,每组三人,一人骑马,一人牵马,一人赶马伴以打击乐(锣子鼓)的节奏,乃即兴舞蹈。基本动作较简单,主要有拜土地、咆马、蹯马、跳马、赶马等。而跳马、操旗、调年等又是从土家族摆手舞中分离出来,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祭祀歌舞。【板凳龙舞】 又名“板凳舞”。用民间长凳为“龙”,前二后一共三人一组,在打击乐声中穿插起舞,多在喜庆节日表演。【蚌壳灯舞】 又名“玩蚌壳灯”,全市城乡流行。以纸竹编扎硕大“河蚌”和渔具为道具,由蚌壳仙子和渔夫作戏而舞。在锣鼓伴奏和松香烟火中用诙谐优美舞语,反映渔夫蚌仙间生活爱情故事。【狮子灯舞】 民间舞蹈艺术。表演需四人,一人耍球,两人舞跳,一人装扮大罗汉,举动活跃,姿态栩栩若生。择宽平中,叠大桌子十余张,高有数丈,最上一桌,四脚朝空。狮子踩桌脚上舞之。先从地起,由卑而高,层层跳上,穿来穿去,或仰或俯,张头缩脚,或卧或兴,诸态毕现,四肢响应。动作须恰到其当,不容稍有错误。跳桌拆角,变化无穷,所有舞姿,名目亦多。有狮子滚球、古树盘根、大鹏展翅、鲤鱼漂滩、乌龟爬沙、老鹰罩地、一柱香、筋斗翻等。【民间杂舞】 在桑植县有流行于利福塔的走马舞,上街的车灯舞,五道水的螺丝舞,南岔岩垭的蜘蛛舞。县城八斗溪张、徐姓年长者还会跳香舞。因年代久远,近临失传。
 

张家界旅游网

  免责声明:除来源有署名为特定的作者稿件外,本文为张家界旅游网编辑或转载稿件,内容与相关报社等媒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上一篇:歌舞(二)
下一篇:民国政治(二)
复制本文地址 收藏 打印文章
分享到: